無『頭』黃瓜怎麼治?

近段時間,秋茬黃瓜逐漸進入結瓜期,然而很多菜農發現,棚里剛剛開始坐瓜的黃瓜棵子,很多卻沒了頭,生長點無故消失,不知道咋回事。據了解,棚里每行少則一兩棵,多則六七棵,嚴重影響了黃瓜的正常生長,很多菜農遇到後無從下手,拔掉沒法補苗,留著很長時間長不出頭來。

剛開始坐瓜,部分植株就出現生長點消失症狀。

今年秋茬黃瓜無頭現象發生很多,尤以結瓜前後發生為多。黃瓜無頭的原因在哪裡,出現後應該如何應對呢?


初瓜期無頭 原因在哪裡?

黃瓜結瓜初期無頭,菜農首先想到的就是苗子是否有問題。這裡,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黃瓜幼苗期花芽分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分化早,從黃瓜第一片真葉展開,生長點已分化到10節左右,但花芽性型未定。菜農從育苗場購買的苗子,絕大多數都是在第一片真葉展開時送來的。也就是說,黃瓜10片葉之前出現的無頭現象,是有可能與苗期管理有關的。一般來說,苗期使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藥劑容易出現藥害,使用控旺激素過量,都可能影響生長點發育。

當然,苗子本身的問題畢竟是少數,黃瓜苗子生長速度快,嫁接後一周左右就開始發苗,病害發生較少,藥劑噴洒不多,控旺激素使用也較少,因為藥害或者控旺激素導致黃瓜無頭的可能性較小。更大的可能是苗子定植後棚內土壤問題造成黃瓜生長發育不正常。當前,高溫悶棚已經成為棚室蔬菜生產的常規措施,尤其是在根部病害和根結線蟲嚴重的地方,還要搭配藥劑熏棚,以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線蟲數量,改善土壤條件,為下茬蔬菜生長打好基礎。然而,不管是高溫悶棚還是藥劑熏棚,都是滅生性的手段,處理過后土壤中不管是有害微生物、雜草種子、害蟲,還是有益菌,都被統統殺滅,土壤成了「死地」。

底肥大量使用有機肥是改良土壤、提升蔬菜產量的重要舉措,尤其是黃瓜產區,有機肥用量都很大。當前,底肥使用最多的是禽畜糞肥,尤其是雞鴨糞和豬糞,使用最為普遍。這些糞肥的養分特點,就是氮磷高,鉀肥低。而糞肥中的氮素,雞鴨等禽類主要為尿酸,豬等畜類主要為尿素,需要先分解轉化為銨態氮,然後由硝化細菌將其轉化為硝態氮,才能大量被蔬菜吸收利用。

若土壤中缺乏微生物,銨態氮轉化為硝態氮的過程就可能被打斷,使得土壤中銨態氮含量過高。茄果類、瓜類等蔬菜作物,對鉀肥、鈣肥等正離子肥料的需求量巨大,對負離子的磷肥需求量卻較小,容易出現失衡,這時就需要氮肥來調整,這也是蔬菜吸收硝態氮為主的主要原因。銨態氮含量過高,容易影響鉀、鈣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蔬菜吸收困難。植株缺鈣缺硼時,就容易出現生長點腐爛甚至消失的問題。

除此之外,土壤溫度過高或過低、土壤鹽漬化加重、肥料配比不合理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蔬菜缺素,誘發諸多問題。

減少無頭現象 管理上注意啥

要減少黃瓜前期無頭現象,要從定植開始,做好水肥、病蟲害防治工作,從前期做好無頭現象的預防。建議菜農採取以下措施:一是早悶棚熏棚,結束後全面補充生物菌肥,恢復土壤生態平衡。僅僅高溫悶棚的大棚,結束後可以立即補充生物菌肥,然後整地澆水,重建土壤生態。藥劑熏棚的,則應該在熏棚結束後半月以上,待有害物質全部揮發逸散後,再補充生物菌肥,確保有益微生物存活並繁殖。二是做好苗子定植管理。苗子接受後若不立即定植,應該立即噴洒海藻酸、全營養葉面肥、廣譜性殺菌劑,補充營養,預防病害。定植時,可以用甲殼素或海藻酸、激抗菌968蘸根寶、中微量元素肥料等蘸根,促進根系再生,補充養分。三是定植後,緩苗水開始可以沖施石原金牛懸浮鈣、腐殖酸或者生物菌肥,補充鈣肥,提高植株抗逆性,減少缺鈣等造成的無頭現象。

一旦發現黃瓜出現無頭症狀,菜農應立即採取措施,促進側芽萌發,讓植株儘快恢復生長。前期黃瓜植株出現無頭症狀後,側芽萌發較慢,這與植株頂端優勢有關。研究顯示,植株生長點能夠形成大量的生長素(吲哚乙酸),生長素從生長點向下極性運輸,使得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較高,抑制了側芽的萌發和生長,這就是植物的頂端優勢。黃瓜植株生長點消失後,頂端優勢被打破,側芽的抑制狀態消除,側芽開始大量萌發生長。需要注意的是,植株生長點剛剛消失時,頂端分生組織仍能產生一定的生長素,建議菜農發現生長點消失後立即摘除頂端組織,減少生長素形成,促進植株儘快萌發側芽。此外,適當的激素處理,也能影響側芽的萌發速度。據研究,側芽的萌發受多種激素共同調控,其中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的比例起到了關鍵作用,比例高時側芽萌發慢,比例低時側芽萌發快。因此,在發現黃瓜出現無頭苗後,可以定點噴洒細胞分裂素,人為提升細胞分裂素含量,降低生長素與細胞分裂素的比例,從而促進側芽快速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