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人騎車或乘車的幾個動作,可以了解到他是否有修養

2022-05-09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看一個人騎車或乘車的幾個動作,可以了解到他是否有修養

服牛乘馬的時代已經逝去了,但是那些傳統的車馬之容,以及禮儀的基本原則,仍然適合當今的自行車、電動車等。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下騎乘的禮容。

在講乘車禮儀之前,我們先看一段百年前的歷史。杜格爾德·克里斯蒂是蘇格蘭傳教士,晚清時代曾在中國東北傳教、行醫三十年。在其回憶錄《奉天三十年(1883-1913)》里,他這樣表達對禮儀之邦的觀感:

一位來自歐洲的紳士,即使接受過大學教育,具有高雅的風度,但在那些有教養的中國人面前,好像也是一個粗人,他不時地冒犯這個古老文明的嚴格禮節。而這些禮節中的主要規則就連最下層的苦力也要遵從。

杜格爾德寫道:一個外國人,無論去中國的任何地方,對這一點都會深有感觸。如果騎馬在中國內地旅行,當穿過某個平靜的小村莊,碰到一夥村民的時候,他也像在國內一樣馬不停蹄,在馬背上大聲地叫道:「某地怎麼走?」很可能沒有人理睬。這個騎馬的外國人可能會邊趕路邊想:「這些中國鄉巴佬是多麼沒有教養啊!」

那中國人應該怎樣做呢?杜格爾德接著寫:

如果把旅行者換成粗俗且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中國鄉下人,當進入那個小村莊的時候,他會拉住馬韁慢慢遛口,這是禮節之一;當碰到那伙村民的時候,他要下馬,這是禮節之二;「借光?」他說道。打擾其他人之前要表示歉意,這是禮節之三。

然後,他同樣詢問前往某地的路,但得到了很好的回答。如果必要的話,為避免其走錯路,某個村民甚至會送上一程。過後,這些鄉下人自然會議論一番:外國人是多麼粗野和愚蠢,連起碼的禮節都不懂。

杜格爾德的記錄讓我們領略到了曾經的禮樂風景,這些百年前的騎乘禮儀,也完全適用於當下。

我們騎自行車(電動車)時,除了遵守交通規則之外,還應該注意基本的行車禮儀。

馳驅有節:人口稠密的地方,人群熙攘,一味追求速度,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古代有一條禮儀規定,「入國不馳」(《禮記·曲禮上》),國就是「城」,驅車進入城中就不可以縱馬馳騁。這是出於對生命的尊重。我們今天騎車經過人群時,應該自覺地放慢速度。

行車致敬:騎車進入居民小區,或經過人群,除了放慢速度外,還要致敬。古禮有「君子式黃髮」(《禮記·曲禮上》)的規定。黃髮,是指老人。式,是指手扶車前橫木,俯身致敬。我們騎車經過他人身旁,也要有所致意,不可無動於衷。古禮規定,「小禮動,中禮式,大禮下」(賈誼《容經》),就是要根據對方的身份,來決定自己致敬的方式。

對於一般人,我們頷首致意即可;對於相對尊敬的人,則要俯身致敬;若是特別尊敬的人,應該下車問候。《弟子規》講,路遇師長時,要「騎下馬,乘下車」。如果問路,當然也要下車。

塵不出軌:古人在城中行車,策馬時,只是用小笤帚輕輕搔摩馬身,緩緩行進,不令灰塵飄揚起來超過車軸。我們今天騎車,凡是經過積水、積土(或泥路)路段,應該自覺放慢速度,不要濺起很大的水花或者致使塵土飛揚。

安全行駛:騎車時,不可接打電話,不可看簡訊、微信。

禮讓行人:任何器物與人相比,都要遵循以人為大的原則。因此,行車時要注意主動禮讓行人。

不干擾他人:行車過程中要注意不干擾他人,不輕易響鈴,經過居民小區、學校附近時尤當如此。

那麼,乘坐私家車時的禮容有下面五點要講求:

為尊者開車門:乘車時,不要急於鑽進車內,要主動為師長打開車門。開車門時,以右手打開車門,左手擋在車門上框處,以防尊者頭部觸碰到車框。若為女子開門,以右手打開車門,左手則要背於身後。這是遠嫌地表示,要特別注意。下車時,也應該主動為尊者打開車門。

虛尊就卑:私家車座位的尊卑,一般來說,司機正後方的座位為最尊,右後方的座位次之,副駕駛位更次之。還有一種說法是,司機右後方的座位最尊,正後方座位次之,副駕駛位更次之。

以上兩種說法,各有其內涵可講。因此,我們坐車時,要根據同行人的身份來就坐,不可徑直坐到尊位上去。即便是一個人坐車,將尊位空出來,坐到卑位上去,也是懂禮的表現。

車中不內顧:坐在前排的人,不要向後看,也不要通過後視鏡看後排人的舉動。即便向後看,視線不要超過座椅。這是對後排人隱私的尊重。

車內不叫:坐車時,不可在車內大呼小叫。否則,會顯得驕矜。

車內不指:坐車時,不要對車外的事物指指點點。這樣會給外面的人帶來疑惑。

我們乘坐公共汽車(或地鐵)時的禮容與乘坐私家車稍微不同。因為私家車是私人空間,公共汽車則屬於公共場所。乘坐公共運輸工具,以下四個方面要做到。

尊老愛幼:主動給老人、幼童、孕婦讓座。

不喧譁:在公共汽車內,不大聲喧譁或說話,因為那樣會干擾他人。

不接打手機:如果是必接的電話,則要走到人相對少的地方,以手掩口,放低聲音,告訴對方自己不方便接聽,然後掛斷。

不唾:保持公共空間的清潔,不唾,不丟垃圾。

通過看一個人的騎乘禮儀,可以了解到他的修養有多深,您認同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8c69762adf4f23a111b92eba952b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