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收起「城裡人」的傲慢,河南小麥發芽上熱搜,炸出多少精神貴族

2023-06-07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請收起「城裡人」的傲慢,河南小麥發芽上熱搜,炸出多少精神貴族

有一種活既苦又累還賺不到錢,風險大沒保障還得看老天爺臉色。沒錯,那就是種地!

作為全國頭號農業大省,今年河南的小麥又出名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河南的麥地引發關注,是種業公司的專家踩著紅毯進麥田,壓壞了農民的麥子。

最近幾天,河南連綿不絕的降雨,使得很多已經成熟的小麥無法被及時收割,出現了發芽發黑的情況。

5月29日,河南周口的一位老人,手裡拿著已經發芽的麥子,忍不住掉下來眼淚。這一幕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大家都在關注,河南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連綿陰雨帶來的天災

在風吹麥浪的豐收季節,卻遭遇了持續不斷的降雨天氣,使得很多農民顆粒無收!

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應該都知道,小麥在即將成熟的時候最怕的事,就是降雨天氣,大雨會讓小麥倒伏,變得東倒西歪,而持續多日的降雨會使得小麥發芽。

最終,臨近收割前短短五天的風風雨雨,便使得農民們一年的辛苦付諸東流。

然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很多網民的冷漠和嘲諷。

有網友留言稱:「發芽了好呀!生麥芽可以入藥,疏肝解郁,健脾行氣。」但如果你真的想讓這種人花錢把農民的發芽小麥買了,減少一些農民的損失,基本是不可能的。

還有人在那裡指點江山,以為自己比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更懂。「其實已經收割晚了,如果雨前收穫還能有個八成收穫。」我想問問這位網友,下雨前小麥還沒成熟,怎麼下地收割。

甚至有人陰陽怪氣道:「統統做成麥芽糖,那不甜暈死過去。」

更令人氣憤的是那些跟國外比爛的。「伊拉克敘利亞連發芽的機會都沒有,還不知道滿足?」伊拉克和敘利亞關河南的農民什麼事呢?

甚至還有人嘲諷河南人懶,說什麼沒機器就不會幹活了嗎?就不能拿起鐮刀進地里人工收割嗎?上億畝耕地你讓河南農民們冒著大雨下地割?

這些仿佛事不關己的言論,看完真的令人心寒!

還有人建議:河南雖然有雨,但是其他的地方不下雨,能不能空運到其他地方曬曬。作為一個河南人,我非常感謝這位網友的建議,但我還是建議這位網友,以後不要再建議了。

也許我們在網上看過了太多有錢人光鮮亮麗的生活。那些人開著豪車,住著大別墅,和其他有錢人一起出入高檔場所,每天揮金如土。

可真正在支撐這個國家的,是中國幾億的農民啊!他們平凡無奇,而且很窮,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但如果沒有農民,就沒有中國的糧食安全,麵粉可不會憑空從超市的貨架上長出來。

還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覺得現在的中國農民都是有錢人,認為他們每人都有幾百畝地。可事實上,平均每戶農村家庭只有五六畝地,哪裡來得幾百畝?說出這種話的人, 就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那麼種一畝地究竟能賺多少錢呢?我們以去年的河南小麥為例,好好算一筆帳。

去年小麥的單價是每斤一塊一毛四,平均畝產在800斤左右,也就是說一畝地一共能賣912塊,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灌溉等一系列成本,凈收入只有352元!

352塊!對於很多城裡人來說,工作一天就可能賺到了,而對農民來講,那卻是他們一年半載的心血。

這還是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才有的收成,一旦碰到災害天氣,情況只會更糟。就比如說今年,大量小麥發霉發黑,價格只會更低,大概只有4到6毛一斤,基本上種一畝地還要倒賠進去不少錢。

對於只靠種地謀生的農民來說,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

網上很多人,似乎是因為看慣了美國農民的大平原,以為中國農民也是開著拖拉機,一種就是幾百畝地,豐收季節一次就能賺上百萬。

事實上,由於中國沒有那麼多平原,人均耕種面積比美國低太多了,所以我國農民只能「精耕細作」儘量提高糧食產量。累死累活不說,一年到頭還賺不了幾個錢。

都說「寧要家鄉一捧土,莫貪他鄉萬兩金」,可河南農民的困境,被他們的子孫後代清清楚楚地看在眼裡。

越來越多的河南年輕人摒棄了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土地,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工,家遠人單,困辱盡嘗,就為了能出人頭地,讓自己的父母能夠離開農村,讓自己的孩子能不再種地。

二、河南農民面臨的困境

如今的農村,絕大多數還在堅持種地的農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那些見識了花花世界的年輕人,是看不上種地的賺到的三瓜倆棗的。

連續五天的強降雨,既毀掉了農民的莊稼,也暴露了很多人對農民利益的漠視以及對農業的無知。

一場雨砸掉了農民辛苦一年的飯碗,熱度還不及明星的演唱會。

在某地,俊男靚女們都忙著奔赴鳥巢去看五月天的演唱會,他們的一張門票就要幾百甚至上萬。

可憐河南農民們種一年地都買不到一張明星演唱會的門票。

這種仿佛兩個世界般的割裂,真的讓很多人很多人感到無所適從。令人不禁想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人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可是,我想問一下覺得河南的災害與你無關的那些人。你當做事不關己,河南農民的困境就真的跟你毫不相干了嗎?事實上,這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不要為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眾所周知,河南是我國糧食生產的第一大省。中國人的三大主糧:小麥、玉米和稻穀,河南就占了兩個。

河南的小麥產量全國第一,玉米產量則是全國第五。河南農民用全國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產了全國十分之一的糧食,四分之一的小麥。

河南一個省就承包了全國近三成的饅頭,三成的方便麵、五成的火腿、六成的湯圓、七成的水餃......

儘管河南為全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有些人一提到河南,就會覺得這是個又窮有土的地方,沒什麼存在感,人還蔫壞。甚至有些地方公開歧視河南人,揚言招工不招河南人。

2019年,一名河南女子在杭州杭州西湖區的一家公司應聘法務專員,將簡歷投遞過去後卻被秒拒,理由竟是因為她是河南人。

殊不知到了關鍵時刻,河南保的是中國人的飯碗!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確需要繁華的大都市來拉動經濟,但如果沒有農業托底,再多的高樓大廈也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三、河南小麥發芽真的是因為缺收割機?

除了上述這些之外,還需要澄清一件事,那就是河南部分地區不讓收割機下高速,同河南小麥發芽關係不大。其實,偌大的一個河南省,擁有著數以萬計的收割機,根本不差滯留在高速的一百來台收割機。

歸根結底還是天氣原因,由於長時間的雨水天氣,麥田裡一片泥濘,輪式收割機即使進入麥田也會立刻陷入泥濘中動彈不得。

即使是勉強可以在泥地中作業的履帶式收割機,如果強行下地工作,也會因為小麥太濕導致機器故障。

正因如此,才導致了小麥無法及時收割,跟收割機被卡在高速根本沒有關係。當然,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在降雨前便將麥子盡數收割乾淨,答案很簡單,因為那時候的麥子根本就沒熟呢。

我們應該關注河南的農民,但我們更應該實事求是。對於農業生產而言,人類的科技再高端,再發達,終歸還是要看老天爺的臉色。

農民應該是中國的底線,而不是底層,更不應該被歧視。著名經濟學家王福重說農民「懶惰愚蠢,不值得尊重。」可諷刺的是,王福重本身就是農村家庭出身的。

白居易作為一個古代的封建官僚,尚且知道民生疾苦,寫出《觀刈麥》,《賣炭翁》這樣的詩句,而有些人,連封建時代的官僚都不如。

無論是河南的農民還是中國的農民,從不虧欠任何人什麼,中國農民也從來沒有什麼原罪。

我們的國家之所以能革命成功,就是因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緊緊團結了中國農民。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成功,也少不了農民子弟的奮起抵抗和廣大的敵後根據地。

建國後,我們沒有靠殖民掠奪,沒有靠海外戰爭,全靠農民們省吃儉用,用農業哺育了工業,才實現了工業化。

近代百年來,中國農民受的苦,吃的虧,做出的貢獻又有多少人仔細想過呢?

除此之外,近兩年接二連三的各種極端天氣,也凸顯了河南包括氣象農業在內的各項基礎設施的薄弱。我們仍然需要加大對河南農業水利交通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

長久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了中原大地風調雨順時的連年豐收。然而,從古至今,豐收都是一個來之不易,值得敬畏的詞語。

在古代,每年皇帝都要帶著文武百官登壇祭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氣候多變的環境下,當下的農業基礎設施是完全不夠的。對比已開發國家,我國農民不僅極其辛苦而且收入很低,還被各種看不起,上學工作和大城市比處於絕對的劣勢。

年輕人迫於生計不得不離開農村,糧食安全無法得到足夠的人力保障。

河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天災難以抗拒,人禍往往可以預防,大雨無情人有情,那些搞地域歧視的白眼狼,那些吃著河南老百姓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蔬菜糧食,一邊又罵農民怎麼怎麼壞,轉過頭又開始崇洋媚外的人,我們都善良一些,重視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尊重和學習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我們是有著五千年文化的華夏子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00299df5d099af1545ab2e925b5b0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