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貸款作為一種便捷的融資方式,因其手續簡便、審批快捷而備受青睞。然而,正是這種便利性,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設置了一系列貸款陷阱。
一、虛假貸款平台和APP
詐騙分子常常通過網絡媒體、電話、簡訊、社交工具等發布辦理貸款、信用卡、提額套現的廣告信息,然後冒充銀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員聯繫受害人,謊稱可以「無抵押」「免徵信」「快速放貸」,誘騙受害人下載虛假貸款APP或登錄虛假網站。這些虛假平台通常會以收取「手續費」「保證金」「代辦費」等為由,誘騙受害人轉帳匯款。一旦詐騙分子收到轉帳,便關閉虛假APP或網站,並將受害人拉黑。
二、徵信修復騙局
徵信修復廣告在網絡上屢見不鮮,但這些都是騙局。央行早有發文,關於防範「徵信修復、徵信洗白」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這些行為不可信。不法分子打著「徵信修復、徵信洗白」的旗號,教唆信息主體委託其辦理徵信投訴、舉報等事項,以此牟取不正當利益,擾亂正常金融秩序。
一些受害人因信用記錄不佳,難以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便輕信這些徵信修復廣告,結果不僅未能改善徵信,還損失了大量錢財。因此,如有徵信異議,應第一時間諮詢當地徵信中心,切勿輕信所謂的徵信修復服務。
三、高利貸和隱性費用
小額貸款市場雖然提供了便捷的融資服務,但也存在高利貸和隱性費用的問題。一些非正規的小額貸款機構,為了吸引客戶,常常打出「低利率」的廣告,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設置了許多隱性費用,如手續費、管理費、諮詢費等,導致借款人實際承擔的利息遠高於宣傳的利率。
例如,「裸條貸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些女大學生因急需資金,便選擇了這種高利貸產品,結果不僅未能解決資金問題,還因無法承受高額利息和暴力催收而陷入困境。因此,在選擇小額貸款時,一定要仔細比較不同產品的利率和費用,避免陷入高利貸的陷阱。
四、信息泄露風險
在申請小額貸款時,借款人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如身份證號、聯繫方式、家庭住址等。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詐騙或其他違法行為。因此,借款人在選擇貸款機構時,應確保其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保護措施。
一些不法分子還利用一些人的資質差、徵信差、無法貸款又急用錢的心理,聲稱無論黑白戶都可以放款,其實是利用個人身份信息去註冊各種虛假金融APP進行詐騙。他們甚至要求受害人郵寄銀行卡、公司優盾等,進行洗錢,成為其他不法分子的洗錢工具。
五、如何防範小額貸款陷阱
選擇正規機構:在申請小額貸款時,應選擇正規持牌的金融機構或銀行,避免選擇非法或未經監管的貸款平台。
仔細閱讀合同:在簽署貸款合同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合同中的各項條款,特別是關於利率、還款方式、違約責任等內容,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
提高信用意識:借款人應增強信用意識,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通過按時還款、避免逾期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信用評分,從而更容易獲得低利率的小額貸款。
多渠道比較:在申請小額貸款時,應多渠道比較不同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和條件,選擇利率較低、條件較為寬鬆的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申請。
警惕虛假宣傳:對於聲稱「無抵押、低利率」的網貸平台,應保持警惕,避免被虛假宣傳所迷惑。
總之,小額貸款雖然為許多人提供了便捷的融資服務,但也存在諸多陷阱。在選擇小額貸款時,一定要提高警惕,仔細比較不同產品和機構,選擇正規持牌的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申請。同時,也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合理規劃貸款需求,避免陷入債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