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養的乾兒子卻將親閨女告上法院要爭房產,法院直接駁回

2023-06-29     胡月芳

原標題:父親去世,養的乾兒子卻將親閨女告上法院要爭房產,法院直接駁回

人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雖然親人關係血濃於水,但是身在遠方,就會力不從心,不能及時地為親人提供幫助,這個時候,就需要周圍的人去幫忙。

很多人家養育孩子也是為了能夠在步履蹣跚的晚年,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有親人相伴,不至於病痛在家,都沒有人知道和照顧,只能孤身一人前往極樂世界。但子女在成年之後,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做,所以留守老人孤寡老人不被照顧的新聞也層出不窮。

不可否認,在晚年的時候,有一個親人能陪伴在身邊,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北京市有一位老先生,他養育了兩個女兒,但是在他去世之前,兩個女兒卻沒有陪伴在身邊,相反,陪伴在他身邊的是他毫無血緣關係的張先生。遠親不如近鄰在他們的故事當中真的發生了嗎?張先生和從老先生又是什麼關係?而張先生是真心愛戴老人還是有所企圖呢?

叢老先生在年輕的時候,是首經貿大學的副教授,教育著眾多學生,也是家裡的驕傲和自豪,工作穩定又清白,所以在退休之後,有8000多塊穩定的退休金,從老先生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從事畫畫的工作溫婉可人,坐在那裡就如同一幅畫。

從老先生酷愛字畫,而妻子字畫非常棒,於是兩人相識之後,從老先生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她。妻子和他一樣,是一名教授,任職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相同的經歷讓兩個心心相惜的人更加有話題。所以兩人慢慢地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從老先生的妻子和他一樣,退休之後都有豐厚的退休金用於生活和養老。

從老先生和妻子在愛情的促使下,孕育出了兩個女兒,他們共同撫養女兒長大。只是大女兒患有精神殘疾,這也讓從老先生和妻子操碎了心。後來養育出了小女兒,她同兩人一樣,非常優秀,直到她長大之後,出了國,扎了根。

從老先生雖然非常不舍,但是他更不願意捆綁女兒的束縛,阻止女兒向更好的方向前進。所以只能帶著祝福送走女兒。

從老先生和妻子本應該在晚年過上天倫之樂的日子,但是他們也會時常想念自己的孩子,想念遠在澳大利亞的小女兒,也想念在醫院救治的大女兒。而他們兩人每天只能充斥在想念的寂靜里,偶爾會和小女兒通通電話,以表達他們的思念之情。

退休之後的從老先生生一直居住在北京市朝陽區的紅廟北里一套三居室里,在如今住房緊張的社會當中,這個房子又處於首都里寸金寸土的朝陽區,這個房子的價值也無法估量。正因為如此,這兩個孤寡老人才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盯上。

在2006年初,張先生在朋友的介紹下登門拜訪了叢老先生夫婦,因為叢老先生愛字畫,而張先生也對字畫略懂一二,他們在這樣的機緣巧合相識後,張先生覺得自己和兩位老人一見如顧,便時常走動。張先生是山東煙台人,開著一家酒莊做老闆,自從認識了老先生夫婦後,從老先生的生活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起初因為身邊有年輕人陪伴,這讓從老先生的生活當中不再那麼寂寞,他也通過了解張先生,去感受遠在國外女兒的生活,張先生也時常會來到叢老師先生身邊,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從老先生打掃家,陪伴從老先生兩人吃飯聊天。

有的時候還會住在從老先生的家裡。只是兩個人的年齡跨越很大,張先生是年輕人,他的生活習慣和從前老先生夫婦並不一樣。所以老先生的妻子曾經和小女兒抱怨過張先生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作息規律,而母親其實並不太喜歡張先生。

在小女兒知道張先生常常去她父親母親家之後,小女兒也隱約覺得對方的行為是在利用兩個老人思念孩子的心情,在她家蹭吃蹭住。小女兒內心感到不安,但是遠在他鄉的她並不能夠及時回家去照顧自己的父母,把他們身邊的壞人趕跑。

於是小女兒就時常和母親通電話,和父親發視頻,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生活當中的近況。但讓小女兒感到生氣的是,這位張先生會阻止他們的聯繫,張先生會把從老先生拉著,阻止女兒和父親交流。

這讓小女兒也感到非常的不放心, 她也曾回國看望過父母,但回國期間,小女兒只見過張先生一兩次面兒,每一次見面時,張先生都急功近利地詢問小女兒,澳洲做的是什麼紅酒,小女兒更加感覺到這個人不對勁,但她已經在澳大利亞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並不能夠一直留在父母身邊。沒想到因此,卻被告上了法庭。

2016年正月初八,從老先生的妻子因為摔了一跤去世,張先生說他不忍心看著從老先生獨自一個人生活,所以為其雇了保姆,更加抽出時間去陪老人。

從老先生因此也對張先生感覺不錯,主動提出要認張先生做乾兒子,並且還要把他的房子和財產贈給張先生,一直到2017年1月9日,張先生與叢老先生簽訂了遺贈撫養協議,白紙黑字的寫下兩人的約定。而當時簽訂協議的時候,只有從老先生和張先生兩人。

小女兒表示,有了這份協議之後,她與父親的聯繫就更少了,沒過多久,張先生讓老先生從他北里的家裡搬了出去,並且給從老先生在嚴鏡東里租了一間一居室的房子,按理說八十多歲老人,應該是不願意折騰自己去搬家的,但張先生說從老先生是因為爬不動樓梯,所以他才幫助對方租房子。

但張先生究竟意欲何誰也不得而知,因為他很快把從老先生的三居室,以每個月7000元的高價租了出去,並把這些人收為己有,而更讓人生氣的是,85歲的從老先生一個人住在出租房裡,還因為兩個多月交不起房租,被房東趕了出去,這個時候身邊卻空無一人,小女兒心急如焚,卻找不到從老先生,因為他連電話都不接。

2017年3月,從老先生給自己的女兒寄了一封親筆信,上面寫到,中介來要房租的時候,張先生卻不露面,所以從老先生才被趕出去。但張先生卻說,在2017年的春節,他要回山東過年,已經給從老先生留下了6000元的錢讓他生活及交房租。從老先生交沒交他是不知道的。

信中還指責張先生是在從老先生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把他的房子租了出去,而張先生仍然肯定從老先生知道這件事。如今已經死無對證,所以雙方便可以各執己見。

後來無家可歸的從老先生去山東青島終於找到了張先生,他看到從老先生也很震驚,同時把他接到了自己家。然而,就在2017年10月1日深夜,從老先生躺在臥室床上安穩地死去,讓人感到可悲的是,從老先生死之前身邊竟空無一人。

直到張先生髮現他停止呼吸之後,找到了從老先生的女兒,通知了她,讓她前來奔喪,但小女兒因為孩子在澳大利亞,所以不能及時回來。但張先生的通知並不是因為難過,也不是為了從老先生的心愿,而是為了從老先生的遺產,那套在北京的三居室房子。

而對於從老先生的後事,張先生也只是出資,並沒有出面。從老先生至死他的兩個女兒以及這個乾兒子都沒有在身邊。

小女兒表示,張先生從一開始接近從老先生,就是帶有目的性的,因為張先生從父親那裡獲取了不少字畫,來換取高昂的經濟收入。但張先生反駁到,自己的經濟已經很好了,開有酒莊的他有固定的收入,還有一個富豪女婿,又怎麼會貪圖從老先生這點微博的退休金。

然而張先生後來因為房子把從老先生的兩個女兒告上法庭的這一行為,就已經和他說過的這些話相悖。儘管從老先生的女兒沒有履行照顧他的義務,但他一定不恨自己的女兒,更不希望女兒有官司,但似乎張先生從來沒有真正為從老先生著想過。

所以張先生在從老先生死後,就想要按照贈予協議來獲得張先生的房子和財產,但沒有想到,卻遭遇了從老先生小女兒的強烈反對,她覺得父親的遺產就應該由自己來繼繼承,不應該給毫無血緣關係的張先生。

張先生感到很憤怒,他覺得從老先生的女兒應該感激自己替他們行駛了贍養老人的義務,但她們非但沒有,還要和他搶奪從老先生的遺產。

於是張先生把從老先生的兩個女兒告上法庭,希望法庭能還他一個公道,但法庭認為這份遺贈撫養協簽訂的時候並不能證明是什麼情況,是否是從老先生自願的,因為簽訂的時候,妻子不在,從老先生已經完全在張先生的控制之下,無論是經濟還是人身自由等方面,所以很難說明,從老先生是否曾被張先生施壓。

最終法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判定張先生不能擁有這套房子,於是在2020年4月30日法院將張先生的訴訟請求駁回。

張先生很憤怒,他覺得自己養了從老先生,又和他簽了協議,憑什麼不給他房子,但張先生忘了在這份協議上寫的是,要對從老先生呵護備至的照顧,包括他的衣食住行,並且這些錢都由張先生承擔,但張先生在簽訂這份協議之後感到有恃無恐,覺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所以讓八十多歲的老人因交不起房租被趕出去。

協議中還寫要讓從老先生安度晚年,但他卻為了利用從老先生賺錢,在從老先生晚年的時候讓他數次搬家。所以這份遺贈撫養協議雖然有效,但張先生沒有履行簽訂中的條約,這個時候張先生才啞口無言。

可悲的是,張先生以為從老先生離世就終於可以履行協議,霸占那套朝陽區的房子,所以對於給從老先生送終,他都沒有盡心盡力,在生前一直偽裝的表現,在死後就通通暴露出來,令人唏噓,他標榜自己比從老先生的女兒更愛他,但實際他的野心昭然若揭。後來老先生的喪葬事宜都是由小女兒承擔的。

這件事情在表面看來,是居心叵測的張先生想要霸占從老先生的財產,所以來到從老先生的身邊進行照顧。但實際上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看出的問題是,現在的子女對於照顧老人這件事情並沒有很高的責任感,他們都以自己的人生和家庭為重。

在成年之後,對老去的父母不管不顧,這件事情才讓人值的深思。倘若從老先生的小女兒能夠一直陪伴在他身邊,那麼就不會有這些賊人接近從老先生,也不會讓從老先生到最後連死亡都成為謎團。

倘若從老先生的小女兒能夠多多看望和關照父母,也不會讓老先生因為孤獨去認別人做孩子,在我們耳熟能詳詩句里有這樣一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父母將我們養育成人,自然在他們年邁的時候,對他們進行陪伴,如同在我們小的時候一樣。而從老先生的女兒就沒有做到這一點,也不可否認的是張先生雖然帶著目的,但的確陪伴了從老先生一段時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3119a75e94acb4245496946e1cd6a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