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幕後謀臣」是如何產生的?淺析幕僚制度發展

2024-07-27     胡月芳

幕僚最初的含義是在軍中為將領們處理各種文事的參謀,秘書等。而後隨著這種模式的推廣,幕僚泛指為官員出謀劃策,處理事務的私屬助理。幕僚從歸屬的官員處領取俸祿,為官員個人服務,並不直接對國家負責。封建階級的等級分化導致了這種幕僚制度的出現,而統治者是不希望這種不受國家管理的文人群體壯大的。所以多數朝代對這種幕僚制極為反對,但實際需要又使得幕僚制度在特定的時期極為普遍。本文就將從不同時期幕僚的地位、職能等方面入手,了解一下幕僚的歷史演變。

一、幕僚群體的產生

中國的幕僚制度歷史悠久。早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作用、地位類似的人群。在那個戰爭紛亂的時代,他們用不同的學說思想遊說影響著統治者,位卑卻權重,為主人出謀劃策解決問題,當時稱為「門客」或「賓客」。竊符救趙的計策便是由門客提出的。《史記·呂不韋列傳》也中記載「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張華也有詩寫道「翩翩四公子,濁世稱賢明。龍虎交相爭,七國並抗衡。食客三千餘,門下多英豪」。由此可見從那時起,網羅人才收歸己用已經是一種頗為流行的行為,當時的人才們也樂於為賢主效力,幕僚制度由此萌芽。

而後這一制度不斷發展,幕僚也泛指為官員們私人所有,為其出謀劃策、處理事務的一群人。其職能也有所變化。從最初處理一些日常的文書事務,逐漸擴大到為主人出謀劃策。優秀的幕僚如荀彧等,用自己的才能影響了天下形勢的發展。他們位卑權重,地位極高。這樣的幕僚固然有助於官員們更好的履行職責,但幕僚對其直屬的將領或官員負責而非國家,導致了官員權力增大和國家人才的流失,這時統治者不願看到的。

二、幕僚制度的演變極其原因

1、最初的幕僚群體

軍隊在外作戰時將軍於帷幄中指揮決策,又稱為「幕府」。而僚則是負責處理一些日常事務的人,類似於僕從關係所謂「僚者,勞也」,「官僚」組合在一起維持了國家機器的運轉。由此可也看出幕僚最初的定義是歸屬將軍管理,為將領們處理日常事物、出謀劃策的人。

秦朝時由於國家的制度並不完善,職能的分化也不太明確,官員很難獨自完成任務。秦劃天下為四十餘郡,郡守要管轄的地區極大。因此任務較多的官員,如三公及各地郡守會私自開闢自己的私人顧問團,招納人才為自己處理這些事務。而朝廷為了防止官員的權威過大對此加以了限制,例如地方官員的任區要定時更換,離任時其下官員不能隨之轉移。

在漢代,將軍出征時有權力選拔任命一些親信擔任一些文職,以方便對軍隊的管理而,稱為「開府」。而由將領任命的管理「長史」、「參軍」、「主簿」等便是最初的「幕僚」。

西漢時官員任免的權力歸屬皇帝,三公府屬若有變動,都要請示皇帝。「司徒奏州郡農桑未有賞罰制,宜遣掾屬循行。詔遂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有所循者,增掾屬十人」。而地方刺史沒有自辟府衙的權力,而其管轄範圍極大憑一人之力很難有效管理,於是管理混亂。《後漢書·百官志》記載:「皆有從事史假佐。」到東漢時這權力開始下放刺史「皆自辟除」僚屬,三公的幕僚代替了部分官府的作用,幕僚制度開始逐步走向成熟。

2、對幕僚的打壓現象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多種因素,幕僚的群體更為龐大。當時的官制較為混亂,職責劃分並不明確,這就需要更多的幕僚來彌補這一空缺,以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再加上當時施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這種選拔制度導致選拔官員的權力落在了幾個世家大族手中,想要通過官方途徑進入仕途對寒門學子來說十分困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些寒門才子不能通過官方渠道獲得晉升,通過成為權貴的秘書以獲得權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幕僚群體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壯大,幕僚制度在此期間發展成熟。當時的幕僚制度已經十分普及,史書中也有許多於此有關的記載。如《晉書·郗超傳》中:「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這便是入幕之賓的由來。《三國志》中也說到鍾會曾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深受信賴、委以重任,世人謂之「子房」。由此足見當時幕僚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

幕僚制度的盛行必然會導致權臣手中聚集了大量人才,權勢更盛,而國家的人才流失。這是統治者不願意看到的。

於是到了隋唐時期,國家開始了對幕僚的打壓。隋唐時期曾一度禁用幕僚,而且廢除了記室。初唐時除王府記室外,其餘部門職能類似的機構都要廢除。而且王府的記室也要由皇帝派遣人員,不能自行任命。為了管理方便,節度、觀察一級的機構設置「掌書記」,負責處理一些日常的文書事務以及奏書的撰寫等,人員同樣由國家派遣。這樣相當於是由國家派遣的「秘書」,進入了國家的官吏系統並且直接對皇帝效忠。

而安史之亂後,人員聘用的權力下移,各地節度使有了招納幕僚的權力。在加上國家沒有對人數有所規定,幕僚制度一時間流行起來,自辟幕僚的渠道也多了起來。中了進士還未正式做官的文人們,往往會選擇先投靠一些權貴作為幕僚,解決了個人生計問題的同時還得到了鍛鍊。杜甫就曾為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幕僚,並受職工部員外郎,也算有了名號。

宋朝對幕僚也是管理十分嚴格。宋朝在收回節鎮兵權的同時,與唐一樣了王府級各級政府自行招納幕僚的權力,改為中央任命。大量的幕僚進入國家的官職系統,簽書判官廳公事、節度掌書記等原本的幕職官都由中央任命。而由朝廷派遣這些僚屬直接對國家和皇帝負責,與官員並無私交。他們對官員簽署文件,用印等方面還能起到牽製作用。對官員有很好的監督牽制的作用。元、明兩代基本都採用這種做法來維護國家權力。

3、清朝時期的幕僚

清朝可以說是幕僚制度的鼎盛時期。清朝的官員體系已經較為完備,職權也劃分的比較清楚了,於是國家不再任命幕僚。官員又有了私辟幕僚的權力。再加上當時是八股取士,選拔出官員們沒有實際能力來處理繁瑣的事務,需要有人幫忙處理。於是官員們開始大肆是徵辟幕僚,上到總督,下到知縣都要聘請規模不等的師爺,也就是幕僚。師爺與主官屬於僱傭關係,對官員個人負責,並不對國家負責。各州縣師爺的數量少則兩三人,多則數十人,加起來是一個龐大的數字。

《劍橋中國晚清史》中的說法是:「隨著官員在省級或地方一級職責的加重,幕友的規模和人數也跟著增加」。清朝時地方官員需要管理的事務也很多,經濟稅收、文化教育、行政司法甚至軍事也要負責。而當朝廷遣的書吏不得主管信賴,這也導致了對幕僚需求的增大。李伯元在《文明小史》中這樣寫到:「什麼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穀老夫子。」這生動描繪了當時的幕僚狀況。而文學家蒲松齡,政治家李鴻章等都曾做過「師爺」也就是幕僚。

三、幕僚的產生帶來的影響

首先幕僚是獨立與國家體制之外,只對官員個人負責的群體。這樣就導致了國家人才的流失。但在沒有優質的選拔方式的情況下,幕僚為寒門才子提供了一個發揮才能的途徑。如九品中正制下寒門才子很難通過得官方途逕到重用,幕僚制就成了一個重要途徑。幕僚還有很大的影響力。幕僚為主公出謀劃策,影響著其決斷。入曹操招攬的一批幕僚位卑卻權重,幫助曹操出謀劃策,甚至能夠影響天下格局。在曹丕稱帝後其幕府的私人幕僚更是進入了國家官員系統,管理國家。

幕僚制還傳播到日本,促進了其幕僚制度的發展。日本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幕府統治時期,將軍率領幕府統治著國家。

四、小結

幕府制度在由來已久。它獨立於國家的官員系統之外,只對僱主本人負責。這也導致了官員權力增大對統治者不利,但國家的治理又需要有這樣的僚屬協助。於是國家嘗試著將這些人員的任免權收歸國有,幕僚制開始衰弱。但到清朝由於實際需要,這項權力回到各級官員手中,幕僚制度達到頂峰。幕僚制影響極大,甚至傳播到海外。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幕僚盛行原因初探》

2.《明、清兩代秘書制度的演變》

3.《史記·呂不韋列傳》

4.《晉書·郗超傳》

5.《劍橋中國晚清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bd78d037e488a19c913f7bd00aead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