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日》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綠野徘徊月,晴在斷續雲。
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
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
譯文
二月初四正逢春分節氣;春色恰好過了一半。
綠色的田野上,月兒彷徨徐行;晴明的天空中,雲兒斷續飄過。
燕子一隻一隻地飛過;花兒一片一片地凋落。
高樓上的思婦,望盡天涯路,天色漸晚;遠處飄來的歌聲,太過悲傷,不忍卒聽。
注釋
1.鉉(xuàn):古代舉鼎器具,狀如鉤,銅製,用以提鼎兩耳。
2.仲春:即春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二月。因處春季之中,故稱仲春。仲春在24個節氣中屬驚蟄、春分兩個節氣。
3.晴在:雨止也,晴明也。
4.徘徊:彷徨、徐行貌。
5.斷續:時而中斷,時而繼續,一會兒停下,一會兒繼續。
6.個個:逐個;一個一個。
賞析
春分甫至,整個大地,花團錦簇,格外明媚。對詩人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美學分界點。之前,百花盛開,以賞春為主;之後百花凋零,以傷春為主。萬事萬物,個人國家,由盛而衰,都是自然規律。正因美到極致,來去匆匆,才讓人心生眷戀。
滿目青山空念遠,不如惜取眼前人。句中展現的,正是詞人對於春分的一份頓悟。春分日,花開得正盛,正濃,理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女人如花,容顏易逝,這是「春思」亘古不變的愛情主題。
多少文人墨客,藉助「春思」主題,上升為「不遇」主題,把自己比喻香草,而君王則是美人。這從我國第一位抒情詩人屈原《離騷》那,就開始了。
如此,女子「春思」,男子「不遇」,這樣的春日,註定隱約透著一絲惆悵。每位詩人都想留住這絢爛至極的春日,只可惜它從來不會為誰停留。最後,只能訴諸筆端,譜成了一首首哀怨的詞曲,變成了一幅幅唯美的書畫,以及一聲聲輕輕地嘆息。
辛棄疾曾有詞感嘆道:「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
春天,當然不會聽詩人「且住」。時光匆匆溜走,催老了詩人年華,空等了君王承諾。
有個人「不遇」,就有王朝「興替」。一看到落花時節,亡國之君李煜的詞則更加沉鬱: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從平民到君王,面對繁花凋落,都會生出別樣愁緒。徐鉉,作為李煜的重臣——吏部尚書,文臣,他是不可能不在落花時節,想起南唐,想起家鄉揚州,想起他日思夜想的詩意江南,以及故主李煜和其絕命之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因而,讀徐鉉的《春分日》,更應了解其個人感懷之外的貳臣之悲。那位高樓上的女子,不正如南唐的那些歌聲,引得詩人愁腸百結。
首聯,詩人開心直言,今天是二月初四,翻開日曆一看,恰好是春分節氣。春天至此,剛好走過一半。《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pī)發緩形,以使志生。詩人深知,春分養身,一年之最。故而,廣步於庭,以使志氣生髮。
頷聯,講詩人對春分的珍惜。你看他,晚上,看綠色的田野上,月兒彷徨徐行;白天,看晴明的天空中,雲兒斷續飄過。詩人日夜守護、珍惜春光,感受春分天地變幻,融入春光之中。
頸聯,堪稱佳句,可與其「井泉生地脈,砧杵共秋聲」(《喜李少保卜鄰詩》)媲美,思致閒遠,意味深長。尤其是對仗,用「個個」對「紛紛」,奇思高妙,出人意料,不落窠臼,別有深意。燕子是春分三候之一。古詩多言雙燕,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遂為愛情使者,如「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而其後北宋詞人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更是將雙燕的美名,名揚天下。
可詩人卻反其道而行之,言「個個」,即一隻一隻,孤單地飛。其言之下,意象自闊。首先「個個」一詞,為思婦形象作了絕妙鋪墊。無數分離的情人,不都是這一個中的一個,孤單地活著麼。其次,為他的「自悼」,埋下伏筆。國破家亡,他不也是動亂中的受傷者,誰願意做一個降臣。
「花落已紛紛」一句,則道出大江東去,南唐國滅,樹倒猢猻散之深意。詞中無意透露出愛情之外命定的悲涼。
在後世詩人中,晏殊詞《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正是由此脫胎,點石成金。其「花落」、「燕」、「徘徊」,可謂一字不差。意境也大抵相似。後人的點化,恰恰證明了這首詩的精妙之處。
尾聯,為全詩高潮,也是詩人隱喻表達的主旨。表面看,這是一首「愛情」詩,往深處看則是一首「自悼」詩。
這高樓上的思婦,何曾不是被囚的小周后,她再也等不到為她提鞋的情郎歸來了。至此,徐鉉通過一首愛情詩,含蓄表達了其對故國的思念之情,亦可謂用心良苦,感人至深。
最後,將一首南唐詞人馮延巳的詞送給大家,願你,和你的他(她),終成眷屬,歲歲長相見:「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願:一願郎君千歲,二願妾身常健,三願如同樑上燕,歲歲長相見。」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現任泰州晚報副刊編輯,《稻河》編輯。已出版散文集《讀書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隨筆集《風韻泰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2UYGXEBrZ4kL1ViZW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