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人拍出了這一重磅「性醜聞」

2020-01-23   獨立魚

這兩天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對抗病毒。

但有一點令香玉擔憂的是。

當時同時間爆出的故宮與央美事件怕會不會就此被遺忘。

都說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待秋後算帳,為時不晚。

好萊塢韋恩斯坦事件過去兩年多,好萊塢也仍在持續創作Me too運動的相關題材。

其中就包括它——

《爆炸新聞》

Bombshell

本片的英文名為bombshell。

一語雙關。

既有「爆炸新聞」的本意,也有「性感尤物」的引伸。

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影片故事的兩面。

2016年,美國福克斯新聞掌舵人羅傑·艾爾斯爆出重磅醜聞。

其旗下多名女主播聯合控訴他性騷擾。

事態以極快的速度蔓延,不過兩周左右時間,這個傳媒界大鱷就以下台收場。

結果雖然簡單明了,但背後的故事可謂精彩紛呈。

《爆炸新聞》正是聚焦這一事件,集合了超豪華的好萊塢班底,將之剖析、呈現於公眾眼前。

扮演女主播的三位主演——

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瑪格特·羅比(Margot Robbie)。

由於巧合的首字母縮寫,被中國網友戲稱為「CNM組合」

三人都是備受奧斯卡肯定的實力派演員。

塞皇和羅比更憑藉此片雙雙提名了金球獎、奧斯卡女主和女配。

除了演員陣容星光熠熠,幕後班底同樣不容小覷。

本片的編劇是打造了《大空頭》的查爾斯·倫道夫,他曾因此拿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服裝設計柯琳·阿特伍德

她與蒂姆·波頓、喬納森·戴米、羅伯·馬歇爾等大導都有過多次合作。

12次入圍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共計5次獲獎。

比他們更為突出的,是本片的化妝設計。

影片請來了《至暗時刻》同款設計師,著力為查理茲·塞隆打造了變臉妝。

惟妙惟肖到,角色原型的女兒看了海報,都誤以為是自己媽媽。

如此重磅組合合力出擊,影片口碑想必非同凡響?

但很可惜,豆瓣7.1,Imdb6.8

中外的各個評分網站,都只給出了差強人意的分數。

究其原因,大抵在於戲份、節奏與剪輯的把控失當。

將一個本該激動人心的故事,敘述得有些凌亂。

在正式介紹故事之前,有必要為大家科普一些背景信息。

1996年,羅傑·艾爾斯在魯伯特·默多克的授權下,創立了福克斯新聞

憑藉其過人的才幹與手腕,一舉將福克斯新聞打造成全美觀看人數最多的新聞節目。

最鼎盛時期,收視率甚至比CNN和MSNBC的收視總和還要高。

默多克和艾爾斯

不僅如此,他還與尼克森、里根、老布希等共和黨人建立了深厚的聯繫。

這三位總統的當選,背後都有艾爾斯的汗馬功勞。

福克斯新聞在艾爾斯手下,在收視率上漲的同時,口碑卻相當糟糕。

其新聞思路,與UC震驚部沒有什麼兩樣。

播報出的東西,都致力於「嚇死我奶奶,或氣死我爺爺」

以默多克一家為原型的高分美劇《繼承之戰》,編劇也曾暗戳戳諷刺了這一真相——

「什麼?羅根·羅伊(默多克)新聞學校?那下一個是什麼?開膛手傑克女性健康診所?」

除了在內容上博出位,艾爾斯更命令台內所有女主播穿短裙、露長腿

鏡頭要有意無意對準她們性感的身材,牢牢鎖住觀眾們的眼球。

而對於這一物化女性的營銷策略,艾爾斯無恥地以「我們是視覺媒體」來做辯解。

種種違背新聞精神的魔幻做法,都在福克斯新聞輪番上演。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在艾爾斯治下,職場性騷擾會大行其道了。

不堪其擾的女主播們決定發起反抗,於是便有了《爆炸新聞》的故事。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主播格雷琴,曾是當家主播之一。

她早年當選過美國小姐,因此總被身邊的男同事拿外貌評頭論足。

沒人在乎她還是史丹福畢業的高材生。

她關注女性權益,特意在世界女孩日那天素顏出鏡,以抗議外界過分關注女性的外表。

但艾爾斯將之貶斥為:

「沒人想看一個中年婦女用出汗緩解更年期的躁動。」

格雷琴對身邊男同事的歧視言論進行了多番投訴,得到的反饋也是:

「學學如何與男性相處。」

幾番動作下來,她被降職到了新聞網的垃圾時段,之後又遭遇解僱。

格雷琴完全豁出去了,對艾爾斯發起了性騷擾指控。

期望叫停福克斯新聞上下對女性的種種不當對待。

一開始,局面並不有利於她。

過往的同事都選擇站在了公司陣營,指責她是因為自己事業下滑,不滿於被領導開除,才使出下作手段。

直到當家台柱梅根(查理茲·塞隆)也站出來一同發聲。

她自曝也曾遭艾爾斯性騷擾,輿論才因此有了大幅度反轉。

但這一行動起初也遭到了手下人的反對。

原因很簡單,出眾的梅根離開福克斯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去,他們卻註定只能做炮灰。

格雷琴是職業生涯已經斷送後的背水一戰,沒得選;

梅根是作為成功者的出手相助,輸得起。

而第三位主角,瑪格特·羅比飾演的凱拉則更為複雜,也更具有代表性。

這是個電影虛構的人物,但取材、雜糅了現實中的多個受害者原型。

最值得玩味。

和所有職場新人一樣,凱拉既天真懵懂,又野心勃勃

一方面,她對福克斯新聞的種種弊病心知肚明,且照單全收。

這些弊病包括了極右傾向帶來的歧視同性戀、排斥民主黨、物化女性等。

凱拉自己就是雙性戀,她交好的同事是同性戀兼民主黨人。

但她隱瞞了自己的性取向,也提醒同事不要在公司暴露自我。

她甚至還自動自發地穿上性感短裙,扮演起一個符合男性要求的「芭比主播」的形象。

在她心目中,這麼做或許不正確,可為了職場晉升,也算無傷大雅。

另一方面,凱拉到底還是資歷太淺。

她自以為這樣的矯飾、犧牲在可承受範圍以內,或者說是划算的。

卻完全低估了周遭環境的險惡。

片中有一場戲,是小萌新凱拉與大領導艾爾斯的談話。

在經過了一番愉快的交談後,艾爾斯要求她在自己面前轉一圈。

凱拉並無異議地照做了。

可艾爾斯緊接著要求她把裙子拉高一點、再高一點。

凱拉完全懵了。

這赤裸裸的性剝削與性上貢,與自己設想中穿個短裙、秀下大腿的程度完全不同。

但事情既然走到了這一步,留給她的選擇只有兩個。

要麼照做,要麼出局。

不太出人意料的,凱拉在慌亂與屈辱中不斷拉高自己的裙子,直到底褲露出。

在這一刻,鏡頭對準了艾爾斯隱含色慾的骯髒眼神。

這原本是一個走路都需要工具輔助的老頭子。

可權力是一劑春藥,年輕姑娘不幸被老男人當作了補品。

現實生活中,如凱拉一樣的女孩有很多。

在遭遇了職場性騷擾後,不僅要獨自承受生理上的反感與痛苦,心理上的羞恥與折磨。

輿論還往往對她們格外嚴苛。

即便是在《爆炸新聞》這的豆瓣評論底下,也還是能看到「交易論」等偏見性發言。

這些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的「衛道夫們」或許沒有想過的一點是:

這些「被潛規則者」為什麼去服從了交易?

因為她們也沒得選。

不公平的晉升空間,不對等的職場地位,很多時候,只有這麼一條路開放。

還是上面那句話。

要麼服從,要麼出局。

而這種自我侮辱交換來的,是更多的責備。

上司對你提出了潛規則,即便說不的代價是斷送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應該毫不猶豫地拒絕。

否則就是貪慕名利,有了可攻擊的道德污點。

若事後反口,就更是出爾反爾,無恥之尤。

完全由男性把持的職場秩序,原本就是不公平的。

電影中,梅根、格雷琴、凱拉三個女主間,有且只有一次同框。

她們共同乘坐電梯,望著那代表著艾爾斯辦公室的2層按鍵,彼此陷入沉默。

一股尷尬和不安的情緒,瀰漫在她們中間。

三人同為性騷擾受害者,內心深處都渴望著建立同盟 。

但因為艾爾斯長期以來的挑撥,以及男權職場下更為激烈的同性競爭,導致她們不得不保持緘默,甚至互相猜忌。

在這一刻,她們只剩下了一重身份,那就是於職場夾縫中艱難求存的女性

羅傑·艾爾斯的結局,如今已是人盡皆知。

臭不可聞的他遭到老闆默多克的捨棄,被踢出了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

但沒了他之後的福克斯新聞,依舊一言難盡。

電影末尾,大老闆默多克親自出面,向員工傳達了艾爾斯離職的消息。

可與此同時,他依舊對這個職場性罪犯表達了感謝。

並且還宣布,仍將沿用原來的管理團隊。

為了對性騷擾說不,所有站出來指控艾爾斯的女性賭上了一切。

但繞了一圈,也僅僅只是讓福克斯解決掉了那一個問題看起來最嚴重的人。

結構性的問題依舊存在,滋生性騷擾的土壤沒有絲毫改變。

故事的結尾,凱拉毅然丟掉了自己的工牌,轉身大踏步離開。

正如此時她的內心獨白一樣:

「下個地方會有所不同嗎?或者,我可以把下個地方變得不一樣嗎?」

答案並不一定樂觀。

但進步速度再慢,也終究是在前進。

想要徹頭徹尾的改變,需要更決絕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