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兒子在家玩遊戲,50多歲的媽媽在工地搬磚賺錢給兒子買裝備

2019-07-20   柏樹TT

01 溺愛的孩子永遠長不大,不懂得感恩

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是自我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可是過度的付出就是溺愛,溺愛的孩子永遠長不大,不懂得感恩。

今天早上出門遇到對門張姐,50齣頭的她已經兩鬢泛白,眼角早已刻上飽經風霜的皺紋,滄桑的臉透著生活的無奈。

張姐一看見我就趕緊抓住我的手,哀求似地說:「妹妹,你認識的人多,給我家寶寶再介紹一份工作吧,就是壓力不要太大,也不要太累,工資看著給就行。」

張姐的兒子,樂樂已經26歲了,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待業在家,每天除了玩遊戲就是吃睡,生活對他來說,沒有理想,沒有追求。

剛開始畢業在家的時候,張姐不著急,她說工作要慢慢找,才能找到稱心如意的。誰知道孩子在家一呆,玩遊戲就上癮了,一切工作都無所謂了,也不想出去工作了。

樂樂在家呆了兩年之後,張姐用盡洪荒之力託人在一家大公司給孩子找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可以說撘盡人情,陪盡笑臉。可是孩子根本瞧不上這份工作,嫌棄工資低,工作環境不好,他一身武藝毫無用武之地。

張姐的嘴皮子磨破了,也沒能說動孩子。工作就這樣算了,花出去的錢就這麼打了水漂。

現在50多歲的張姐由於年齡大了,也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可是兒子動不動就伸手要錢,買裝備玩遊戲,不給就生氣,於是就只好去工地搬磚,賺錢給兒子買遊戲裝備。

26歲的小伙子已經沒有羞恥心,花著老母親的錢,還嫌棄裝備不夠高級,不體諒老母親的辛苦與不容易,不懂得感恩。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最成功的教育就是養出一個感恩的孩子!

02 溺愛的孩子,沒有能力立足於社會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河南的楊鎖吧,23歲的楊鎖四肢健全,神志清醒,是個正常人。

他從小就得到父母的百般疼愛,儘管家庭生活一般,但是父母竭盡所能滿足他的要求。後來父親去世,生活雖然艱苦,但是母親仍然把他捧在手心,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

也許是生活對待楊鎖太殘酷,成年之後,母親也去世了。這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楊鎖無所適從,無法適應沒有人照顧的生活。

他也不工作,靠乞討為生,甚至連大小便都懶得出門解決,屋子裡臭氣熏天,個人衛生就更別提了。沒有人願意靠近他。

由於父母的過度溺愛,他沒有學會生活的自理能力,終於在父母去世以後的一個雪天,凍死在家中,也有人說是餓死的。但是終究一點,是父母過度的溺愛使他失去了一個人正常的生活能力。

不知道他的父母在天之靈看到兒子的情景,是否會後悔對孩子的溺愛。教會孩子生活的能力,也許楊鎖今天還會生活得好好的。

溺愛享樂釀苦果。

03 溺愛的起點是愛,落腳點卻是恨

有人說:母愛是種一成不變的酒,酒多必醉,愛得太濃,會導致溺愛、縱容。

我朋友的兒子,整天不學習,天天在課堂上搗亂,經常和同學打架鬥毆,還染著黃頭髮,一個耳朵帶著好幾個耳釘,穿著奇裝異服,自我感覺良好。

老師多次和朋友溝通,希望朋友能夠協助老師,幫助孩子改正一些缺點,和同學能夠友好相處。但是朋友總是說男孩子就應該淘氣點,這樣才有男子漢的氣概,並且話里話外為自己的兒子辯解,說別的孩子的不是,指責別人家的孩子,埋怨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有成見,不喜歡他的兒子。

幾次交涉之後,老師也不再和朋友溝通了,也不再願意管他家孩子了。

孩子初中畢業以後進了一所技校,學習電焊。本來這是很好的一門技術,但是電焊很辛苦,特別是在夏天,炎熱無比,孩子受不了,朋友說受不了就來家吧,家裡養得起。

於是孩子連技校也沒有畢業,回家以後吃喝玩樂,整天呼朋喚友,沒錢就問父母要。

可是年齡一年大上一年,周圍的同齡人漸漸的都開始工作、結婚、生子了。朋友開始著急了,忙著幫孩子找工作,每次工作一兩個星期,孩子就埋怨工資低,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不好等等,然後辭職不幹。

時間長了,朋友也著急了,埋怨孩子不理解大人,同時希望孩子找個女朋友,也許就會上進了。結果介紹了幾個女孩以後,女孩一聽說男孩沒有工作,一打聽情況就算了。

眼看著別人都成家立業了,朋友的孩子開始埋怨父母了:「你們當初不管教我好好學習,整天說疼愛我,我看就是害我。」

朋友的付出已經滿足不了孩子的胃口,於是開始去偷去搶,最終落入法網。朋友幾次去探視,孩子都拒絕了。

凡事有個度,愛也是一樣。

04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前段時間熱播的《都挺好》里的蘇明成,可以說得到父母的百般疼愛。而蘇明玉在家裡則不受待見。

蘇明成的嘴甜,幾句好聽的話就把媽媽哄得高興了。

他學習不好,媽媽籌錢給他買學上;他的工資不夠花,媽媽偷偷補貼;他結婚沒錢買房子,媽媽就把蘇明玉的那間屋子賣掉;結婚以後,享受浪漫的生活,入不敷出,媽媽來填補窟窿。

可是媽媽突然去世了。蘇明成的依靠倒了。

面對媽媽葬禮的費用、爸爸買房的拮据、爸爸被騙以後的哭鬧,蘇明成連自己都顧不了,怎麼顧得了這些?

他的婚姻開始出現問題,工作也出現危機,看似偶然,實際是媽媽長期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使他失去了努力拚搏的上進心,失去了處理一切事物的能力。

而在《知否》里,明蘭的媽媽也疼愛明蘭,但是在那種自命不保的情況下,她還是狠心的把女兒推到老太太的身邊,希望女兒能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真可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古代的女子都明白愛孩子就應該為孩子的長遠考慮,生活在當今文明的社會的父母不應該更明白應當如此嗎?

英國有句諺語:嬌養兒不能成大器。

為了孩子更好的明天,不要溺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