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初創起家的供應商跟不上形勢成為背負的包袱甩不掉

2019-12-10     採購從業者



【案例】


冠連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幾十年來,在老闆的帶領下,從一個個體戶發展到小作坊,再發展成為在全國、甚至在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家電產品供應商。老闆的起家主要仰仗著其人品好,在發展初期,有一幫弟兄和朋友扶植,隨著產品的做大,老闆也很講義氣,從來不會虧待這些起家時就一同前行的老朋友們。


公司大了,自然要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老闆也進行的企業的公司化改造,引入了外來資本,但自己還是在股份上占大頭。在公司的管理層,引入了許多各類管理人才。其中施楠板就是被公司引進的採購經理。過去的採購經理是由老闆娘兼任的,採購部的成員一開始也基本上是老闆和老闆娘的家人、親戚,至少也是好友。隨著業務的擴大,特別是人力資源部部引入專業的管理者之後,新來的採購人員都是有學歷、有文憑,但沒有「背景」校招生。採購部的老人有些拿著股份回家歇息了,當然還是有些堅持崗位的。


所以,採購經理的部下典型分為「少壯派」和「元老派」,元老們認為,這片江山是他們打下來,依老之居。認為自己人頭熟,採購和供應商管理主要依賴於老朋友之間的信任關係。這些供應商這麼多年來,風雨同舟,為了朋友可以兩肋插刀。沒有過不去的坎,實在不行,還有強悍的老闆娘撐腰。而現在,來了這麼多的新人,連採購經理的大權都落入旁人之手,牴觸情緒溢於言表。


而新手們,大學剛畢業,一是上學就沒有學過採購,到這裡是一張白紙,什麼經驗也沒有。二是供應商們對於這些新來者也不屑一顧,配合度大大降低,新人們調不動這些老供應商。三是一些老供應商確實也不爭氣,跟著冠連公司一起長大,但並沒有努力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沒有努力持續改善產品質量。過去產品檔次低,還湊活能用,但冠連公司的產品不斷隨著客戶的要求逐步升級,一些供應商跟著就吃力了。少壯派籌划著換掉哪些不聽話,並且技術落後、質量有問題,又不思進取,跟不上形勢的供應商。新採購經理的上任,算是給新人們注入一針強心劑。他們還想竄唆新施經理將這些老人都淘汰出局。


施楠板則不敢輕舉妄動,少壯派年輕氣盛,但經驗不足,元老派是人脈根深,處理事情遊刃有餘。但與供應商關係陷得太深。一些老供應商的質量者令人汗顏,現有的辦法是加強來料檢驗,挑出不合格品,以保障到達生產線的物料是合格的。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完全沒有問題,特別是涉及到可靠性問題,不是來料檢驗能挑的出來的。再有老供應商的工藝落後、設備陳舊,也造成產品檔次低、成本高。出了質量問題,還不太好處理,處罰輕了,供應商沒有感覺,處罰重了,供應商直接找老闆娘說事。都是親戚朋友,老闆娘各打五十大板,寧事息人。老闆娘告誡施經理,這些供應商都是「老革命」,為冠連公司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在冠連公司的最困難的時候不但沒有離棄,還伸手援助,我們現在強大了,絕不能過河拆橋。老闆娘這話也句句在理。但質量問題不能因為熟人情面而置之不顧。施經理想聽聽老闆的意見,能得到老闆的支持,老闆則語重心長地說:「我豈不知道這其中的困難?往前走一步被人罵為忘恩負義,往後退一步是死路一條。這也是為什麼我請外面的高手來治理的原因,原來的老人我用著得心應手,如果能解決問題,我還要花高價請你來?工作是不好做,但不好做也得往下做,沒有挑戰,哪有成功呀?」


【討論】


1. 管理不好新人,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如何安撫?

2. 管理不好老人,供應商配合程度會下降。如何協調?

3. 淘汰老供應商,會背上罵名,如何是好?

4. 質量提升,老供應商力不從心,有何良策?

【點評】


從世界範圍看,超過70%以上的成功企業都是家族企業,而在創立初期,95%以上的企業都是家族式企業結構。如今,在經濟發展成熟的歐美、日本市場,家族企業還都占據著企業總數的絕大部分份額。當下中國的私營企業也還是在蓬勃發展之中,也出現許多傲立群雄的佼佼者,然而相比較而言,歐美與日本等市場已開發國家的家族企業市場表現更為成功,而且更優於非家族企業,甚至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的主要力量。如沃爾瑪、西門子、摩托羅拉、奔馳、寶馬、保時捷、福特、三星、貝塔斯曼等我們大家熟知的成功企業都是家族企業,許多已經延續了五代以上,歷經了幾百年的歲月與市場考驗,至今依然生機勃勃。日本建築公司金剛組是延續時間最長、歷史最悠久的家族企業,代代相傳,至今已歷40代,有1400年的歷史。


家族企業成功的優勢在於發展初期成本較低,機制靈活,向心力強,市場反應迅速,特別是在遭遇困境的時候,更能產生極其強大抵禦能力。適時充分把握市場機會、對抗風險,崛起迅速。


無論是相比西方國家,或近鄰韓國、日本,中國的家族企業發展明顯遜色很多,「富不過三代」一說,似乎成為中國家族企業的緊箍咒,能做大做強的家族企業比例遠遠低於歐美與日本。從第一代手中順利接下企業接力棒的第二代接班人並不多見,而能夠在父輩的基礎上帶領家族企業繼續發展、壯大的,更是鳳麟毛角,少之又少。在當下的中國,提及家族企業,大家多會將其與管理落後、任人唯親等負面現象聯繫在一起,所以,多數中國的家族企業不願意被人稱為家族企業,還有一些企業試圖在形式上摘掉這頂被視為不大光彩的帽子。造成的原因要歸咎於整體企業管理水平較低(不僅僅是家族企業),還有獨特的文化所致(更多的人不肯承認這一點,請問哪一個文化不偉大,哪一個文化不燦爛?)。具體地,缺乏戰略視,家族成員控制力過強,缺少資本經營,家長式粗放管理,外來人才不受重用,等等。

談到「外來人」,延伸出去就是「外來」的供應商。過去只是自己家族、朋友的供應商,發展大了,並不是所有「老人」都能跟得上趟。生拉硬拽並不是出路。被這些供應商拖後腿更是耽誤自己的前程,也毀了「老朋友」。


這裡沒有靈丹妙藥。「供應商發展」、「供應商幫扶」都是在供應商管理中非常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將其應用於本家族中的關係密切的供應商上,不應該有什麼障礙。PDCA、全面質量管理、QC小組、Kanzen改善項目等等,這一系列的業已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都可以施加於這些供應商上,正因為關係密切,駐廠監造、派質量工程師下現場、聯合攻關團隊等都會比其他供應商更加易於推動。能拉的儘量拉一把,如果需要投資,採購應該與市場做好未來需求分析,考慮供應商的投資回報率。大多數供應商經過質量提升,應該是有可能得到改善和進步的,在經過一些供應商整合,將技術水平、生產能力、產品種類進行進一步優化,讓合適的供應商做其更擅長的產品。


提升、整合、優化。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對於實在扶不上牆、無可救藥的供應商,也不能一味遷就,該離就離,「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而如何處理好這些供應商的「後事」,需要有戰略、有規劃、有技巧。和人員處理方式相類似,許多家族企業對於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老革命」,發一筆「貢獻獎」,回家養老,或自謀出路。既做到仁至義盡,有情有義,還不阻礙企業的進一步升級換代。這種方法同樣可以用於「老革命」供應商。事實上,這種實踐也在許多的家族企業有過成功的經驗。


而對於人員的管理,不僅要看到新人的缺乏經驗,老人的落後管理方式,而應該利用老人的經驗去彌補新人的不足,用新型的管理方式帶動老人。這正是需要採購經理借力造勢之功底,採購經理不僅僅只是一個業務能手,熟悉流程、熟悉採購方式、會砍價,而首先他是 一個管理者。管好人,用好人,將採購提升到戰略高度,將採購戰略納入到企業大戰略軌道上,才是一個稱職的採購經理。

作者:王為人 來源:CPSM博潤顧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mLG7W4BMH2_cNUgcW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