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劇捲成本、微短劇商業化、小程序劇破百億……|微短劇沙龍乾貨

2023-09-14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中短劇捲成本、微短劇商業化、小程序劇破百億……|微短劇沙龍乾貨

作者|阿po

「2023年上半年微短劇上新數量481部,千萬級分帳2部、500萬~1000萬級分帳8部,都超過了2022年全年成績,微短劇行業仍然處於一個向上向好的態勢當中。」

9月7日北京文化產業投融資協會攜手介面新聞娛樂資本論,在北京祿米倉新視聽產業園舉辦的「共話微短劇精品化2.0時代」主題沙龍上,中國移動咪咕公司高級製片經理苗宗曦以兩個維度的清晰數據給會場所有人打了一劑強心針。

微短劇賽道自2020年元年之後,2021年迅速誕生了播放量破億的豎屏短劇《如夢令》以及300+萬成本博取1000+萬分帳的橫屏短劇《大唐小吃貨》,隨後從全年備案數398部迅速「起量」至2022年全年備案數量近2800部,如今已經是影視行業最炙手可熱的紅海賽道。

「每4個網友里就有1個人會倍速看劇,用戶習慣已經遷移。」

「微短劇行業不存在降維打擊,每個賽道都有自己的一套玩法。」

「氛圍感名場面是服務於劇情前提下,通過各種拍攝剪輯的手法讓觀眾高度重視,甚至產生二創衝動的畫面橋段。」

「視頻內容的模式在變化,我們要做的是積極擁抱這種變化,所以才來做微短劇。」

「精品化卷的是創新,不是成本。」

主題沙龍當天,嘉賓金句連連,參會人員遠超原本的限定人數,吸引了影視行業諸多不同身份、工種的同行參與,很多人對於這個已經半成熟的賽道仍抱有極大興趣希望參與,但不知時機是否尚且合適,所以來一聽究竟。

與網劇、網大有著相似的發展變化經歷,微短劇自身周期短、節奏快的特質決定了其發展也被加快了速度,短短三年多已經從野蠻生長、政策規範化、製作精品化、平台扶持,再跨入到提高成本、爆款增加、品牌看好的的精品化2.0時代,傳統公司下場、長劇創作者加入、全產業鏈各環節匯聚於微短劇製作已經是常態。

另一方面則是進入元年的「小程序劇」,幾萬成本撬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分帳收益,目前市場總盤子已破百億,這個「悶聲發大財」的品類也成了近一年來微短劇里最風頭浪尖、人人好奇的新品類。在論壇上,大家也討論了小程序劇和網文的淵源,以及市場操作和內容設計的一些手法……

當然,爆款率不高、成本內卷嚴重、盈利模式過於單一、分帳劇過短等許多問題還在亟待解決……此次主題沙龍,我們就率先和一些影視公司、IP方聊一聊如何應對微短劇賽道將要進入的下一個精品化階段。

10部分帳破500萬,微短劇賽道態勢向好

微短劇作為一個精巧的內容賽道,用短短三年時間市場規模已經突破了10億用戶量。內容生產方面,從早期MCN機構的大膽嘗試到傳統影視公司下場,抖快與優騰芒的穩定平台格局為大家應該產出怎樣的內容提供了明確的定位思路。

任何一個行業或者賽道,藍海時期進入是機遇,當「藍變紅」後,競爭加劇,難免會讓不少人駐足觀望,有所猶豫。發展勢頭迅猛的微短劇也是如此,2023年是否還是一個加入的好時期,是現在很多影視人的疑惑。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從最直觀的行動來看,本場活動參與的發言嘉賓中,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咕咕工作室去年10月掛牌成立;作為IP平台,中文在線在去年上半年接觸微短劇,七貓中文網去年上半年開拍首部微短劇;世紀優優、春草影視也都是在今年推出首批短劇內容。

「說實話,現在對我們來說反而是最好的時機,可能在更早前我們會不知道怎麼去做它,但微短劇精品化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來做優勢互補。」春草影視聯合創始人、製片人盧汶龍說道。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高級製片經理 苗宗曦

除了總量穩定增長、爆款不斷增加外,苗宗曦還提到,「從2020年廣電總局備案系統增設了微短劇備案板塊開始,到今年全新的微短劇網標正式使用,微短劇行業從新興業態逐漸走入成熟業態,正式進入了一個理性求新、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政策、規則的完善與形成一定是任何一個行業成熟的象徵,對於創作者、參與者來說將會有更明確的目標方向。

除了苗宗曦提到的政策變化外,中文在線影視部資深總監喬安則明確區分了類型概念,「一類是主要針對抖音快手和微信小程序的短視頻短劇,另一類是主要針對優愛騰芒的長視頻短劇。前者的商業回收類型是流量跟上,再依靠廣告招商和單集付費,後者則更依賴於會員有效觀看時長基礎上達成的平台分帳。」

中文在線影視部資深總監 喬安

而在今年,中短劇這一品類,長視頻平台又相繼推出了單集時長超過10分劇的作品,分帳已經超過1800萬的《招惹》、豆瓣8.6分的《古相思曲》,單集時長都到達了20分鐘甚至30分鐘,全劇時長接近或突破400分鐘。

「短劇時長越來越長是現在中短劇的一個現象,它總時長几乎與長劇里集數較少『短劇集』無異,但又有機會比長劇過審更快捷。」甘藍影視聯合創始人陳未衾就是一名兼顧分帳長劇與中短劇的導演,明顯她更擅長在於可以展現更多畫面美學細節的橫屏中長內容,她可以感受到中短劇因為時長的變化,與抖快的微短劇有了更加清晰的內容區分。

那麼在喬安明確的類型里,短視頻微短劇是否也出現了一些「異變」?這就說到了針對微信或抖音小程序的「小程序劇」,同樣也是此次主題沙龍的另一個焦點。幾萬成本撬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分帳收益,十幾萬到幾十萬成本就能撬動上千萬分帳,「悶聲發大財」的小程序劇成了近一年來微短劇里最風頭浪尖、人人好奇的新品類。

七貓版權運營總監 陳新傑

「小程序劇原本是一種網紅博主推文的素材,後來這些推廣小說的視頻素材被發現自身擁有視頻的價值內容,於是就誕生了小程序劇這個品類,所以其實小程序劇和網文產業也是息息相關的。」七貓版權運營總監陳新傑科普了這個品類的來源。

萬物有光影業創始人 楊旭

至於「小程序劇」的誕生,萬物有光影業創始人楊旭以網際網路影視內容人所具備的市場分析思維解釋道,「我不認為大家在影視上審美降級,而是下沉市場的需求一直都在,只不過在過往飛速發展的這麼多年裡,這些人的聲音沒有被聽見,用戶不是看膩了長劇才去看小程序劇,而是這些用戶的需求終於被看見了,被滿足了,它的市場非常大。」

正如世紀優優內容製作總監李照星所言,「別人的成功是難以做到100%復刻的。你一定要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你的團隊適合做什麼。」

中短劇、微短劇、小程序劇的「三足鼎立」已成微短劇賽道現今大勢,從內容呈現形態、商業回收類型、主體受眾人群也都各自區分,微短劇賽道度過了摸索的模糊階段,各方入局都能更加有的放矢,找尋最適合自己發揮的細分賽道。

精品化≠「卷」成本,警惕重蹈覆轍網大「老路」

「去年我們接觸小程序劇時,單部成本只有兩三萬,現在已經是三五十萬,更精品的已經八十萬了,就連小程序劇都已經是紅海了。」陳新傑感慨道。

微短劇賽道已經站在精品化2.0的當口,如何邁出下一步?「卷」成本,成了繞不開的首要話題。

春草影視聯合創始人、製片人 盧汶龍

「現在中短劇正在經歷類似網大行業發展的進程,進入了捲成本的階段,影視行業本身就是個內卷的行業,我們不能怕競爭,但有些成本花銷確實並不必然,從我們製片人的角度是可以嚴格把控的。」盧汶龍認為,「如果我們考慮在內容里做出價值,讓用戶從故事裡感受到價值薰陶,或許可以對口碑有決定性因素,也會對品質與長尾效應有所加持。」

在長視頻降本增效提出「高質量增長」的同時,微短劇的「高質量」作品數量也越來越多被看見,《大媽的世界》《未來商店》《總是搞砸的單身女人迪亞!》等豆瓣超過8分的垂類精品出圈,農村題材、現實主義等元素的探索大大豐富了微短劇意識形態領域的深度和廣度。

「內容有溫度,意識有深度,質量有高度。」苗宗曦分享了咪咕公司咕咕工作室在微短劇內容精品化方面的三個議題,「首先就是探索新類型、打造差異化設定,以用戶為核心,滿足高密度情緒需求,不斷提升內容製作標準。在質量增長的同時,不能只捲成本,還要完善短劇製作體系,優化生態,卷內容、卷創新。」

分享會上,關於現實主義題材的微短劇未來擁有的可能性,苗宗曦提道,「比如將微短劇與地方文旅、微短劇與劇本殺相結合等,讓用戶追劇之外可以玩起來,以另外一種形式觸達地方受眾,我認為這些都可以在未來開啟微短劇盈利的新模式。」

基於「碎片化信息時代,娛樂內容工作者如何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們的時間留存」這一本質,喬安同樣提出了她的「優質內容四個度」:微短劇擺脫了宏大敘事框架,可以用很多更輕盈的角度去講一些小體量的故事;關照現實生活中的冷暖,創造出有溫暖有共鳴的內容;拍攝時以創新的強情節強設定以及氛圍感和細節打造提升人物關係的情感濃度;在真實的生活和社會層面提升思辨的銳度並且通過微短劇影像表述出來,也能夠讓作品更為亮眼。

喬安所提及的「氛圍感」則是出圈爆款短劇的一大最為明顯的特質,從知竹導演的《長公主在上》到曾慶傑導演的《念念無明》《虛顏》以及近期貓的樹導演的在播劇《我回到17歲的理由》,皆因氛圍感被觀眾喜歡。

甘藍影視聯合創始人、導演 陳未衾

經歷過網際網路影視各類to C內容的陳未衾導演對創造氛圍感頗有心得,她提出微短劇的創作,如何平衡好氛圍感和快節奏是思考重點。比如微短劇向來時間短、任務重,所以一定要果敢有取捨,過場戲該捨棄就不要留戀,但長劇集或許因為求穩而不太常用強烈風格化的剪輯方式,在微短劇的後期階段就可以多嘗試。

「需要氛圍感的地方就適當放慢節奏,這個時候就不要太講究快速,把快用在其他需要的地方。在某些橋段里適當保留以情緒為主導的細節,用比長劇集更為極致的情緒烘托手段做出氛圍感,包括OST的聲音會比長劇集調得更大一些,這個時候觀眾是願意和你一起慢下來的。」

關於氛圍感的具體實操方式,陳未衾也給出了建議,「升格慢鏡頭不要濫用,有可能造成觀眾的視覺疲勞。其實在拍攝當中,用數倍於常規拍攝的鏡頭數量和特殊角度鏡頭,多變化與風格化設計的美學運鏡,哪怕沒用一個升格慢鏡頭,也能出現驚喜的氛圍橋段。」

世紀優優內容製作總監 李照星

相比拍攝技巧,李照星則是提出了世紀優優針對影視拍攝研發的技術性補足,也就是配套自研發Ulight智能光場的虛擬拍攝技術,「虛擬拍攝作為科技化的應用工具,一定是服務於內容創作,幫助作品產出。在上半年播出的微短劇《請叫我烏雅氏》里我們嘗試了50%的虛擬拍攝內容,4天拍攝時間切換了84個場景,包含實景與虛擬場景的數字資產,實現了拍攝效率的提升並降低了部分成本。」

從長劇劇本孵化到微短劇全鏈路創作再到入局小程序劇,楊旭最大的感受就是,「市場需要新東西,用戶對新東西是很包容的,這就是為什麼網劇早期有很多一眼看出小成本甚至有些簡陋的作品大家依然喜聞樂見,是因為網際網路影視的特徵應該是卷創新而不是為了捲成本。」

在相似賽道的前車之鑑以及政策完善、平台扶持、商業化多元發展等正向變化中,影視行業的從業者仍對這一年輕賽道抱持了不小的期待。

本次「共話微短劇精品化2.0時代」主題沙龍全程兩個半小時,近百名現場觀眾都聽到了最後,並且與幾位台上嘉賓在會後繼續熱烈互動,在一片高熱情的氛圍里,我們也看到了微短劇在未來還有更多做精做強的廣闊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dc424e41549de0b12d917699f84b1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