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鋰狂跌,電車價格要崩

2023-12-08     汽車公社

原標題:碳酸鋰狂跌,電車價格要崩

「白色石油」,其實難副。

今年7月份,碳酸鋰期貨正式上市到「廣期所」,掛牌基準價24.6萬元/噸起。到現在,僅過去4個月的時間,其價格就稀里嘩啦地跌掉了近60%,突破10萬元/噸的「關隘」,似乎直奔5萬元/噸而去。

而就在昨天,儘管沒有再次重回10萬元/噸之上,碳酸鋰期貨卻統一迎來漲停,再次掀起新一輪狂歡。即使「看不見」的手發揮了作用,但這裡想要說的是:屬於碳酸鋰的結局,不會更改。

資本市場上的魔幻,映射著現實世界的辛酸。如今已經被打成「粉碎性骨折」的碳酸鋰,亦是動力電池市場,乃至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另一面。

故事或許可以從去年3月說起,當時「妖鎳」事件剛剛結束,李想在公眾平台上喊了一嗓子,稱「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車企都會漲價,還沒漲的只是價錢還沒談妥。」

於是乎,各大新能源車型再次官宣普漲。而車企們給出的理由也很是一致——原材料價格飆漲,電池成本太高,占到整車的30%~60%,就像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

2022年的碳酸鋰,真的是「春風得意」。從2022年初的30萬元/噸,漲到3月份的50萬元/噸,隨後回落,至7月份之後再次反彈沖高,直到11月份,碳酸鋰價格直接飆升至驚人的60萬元/噸。

如此策馬奔騰的情況,只能上「強度」。除了官方不斷發力之外,動力電池整個產業鏈也在隨著用勁兒。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今年2月,寧德時代的「鋰礦返利」計劃,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50萬元/噸、40萬元/噸、30萬元/噸……多空幾番爭奪之後,碳酸鋰價格最終跌到了現在的地步。

白色石油,何以至此?

行業人士表示,碳酸鋰產業鏈的過剩,是導致碳酸鋰價格持續走弱的主要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如今市場上的碳酸鋰「供過於求」,需要等產業鏈過剩產能出清,才能緩解這一現象。

儘管現貨與期貨的交易有所區別,但不變的一點在於,如今市場對於碳酸鋰價格的預期,確實正在走低。

怎麼?難道,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再需要動力電池了?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最新數據,1-10月,國內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累計產量為611.0GWh,同比增長41.8%。

1-10月,國內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累計銷量為557.6GWh。其中,動力電池累計銷量為486.0GWh,占比87.2%,同比增長37.1%。

1-10月,國內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4.9GWh,同比增長31.5%。

不難發現,其實動力電池的整體市場規模,依舊在不斷擴大;而且無論是產量方面,還是銷量、裝車量方面,都有明顯提升。

但這裡不可忽略的一點在於,動力電池產量、銷量、裝車量三者之間,存在著不小的數差。而這也就代表著,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的手上,不僅僅只是「以防萬一」的庫存。

有行業人士稱,「目前成品電池的庫存大約在8個月左右」。

顯而易見,新能源汽車市場對動力電池的需求依舊存在,但是由於動力電池企業的「產能爆炸」,導致不少「庫存電池」等待售出。

年底臨近,電池廠商們「去庫存」勢在必行,以至於對碳酸鋰的需求下降,進而助推了這次碳酸鋰價格暴跌。

而且還要知道的是,此前動力電池企業生產的電池,或者囤積的原材料,都要比現在貴。但碳酸鋰的價格究竟會降到什麼地方,沒人知道。以至於當恐慌情緒蔓延開來,碳酸鋰只剩下加速下跌一條路可走。

有專家表示,碳酸鋰現貨價格的主流預期在每噸8萬元至10萬元。而就製造成本而言,除了天齊鋰業等「大礦主」之外,其它的鋰鹽公司、電池回收公司,碳酸鋰成本或都不會低於15萬元每噸。

再加上,鋰礦本來就不少。相對於鎳、鈷、錳來說,碳酸鋰的礦產資源並不稀缺,明年全球鋰資源供應放量是市場的共識。尤其是「鹽湖提鋰」這種更低成本製備技術的成熟,將會促使碳酸鋰期貨的價格進一步下探。

現在市場所做出的努力,只是在盡力保證碳酸鋰價格「軟著陸」。對此,新能源汽車市場或許更應該感到開心。畢竟作為動力電池的關鍵原材料,碳酸鋰如此大幅度的跌價,必然會對動力電池市場造成影響,進而傳遞到新能源汽車行業。

那麼忙著大打「價格戰」的各大車企們,注意到這波碳酸鋰送來的助攻了嗎?

電車必降價,降多少?

「為了支持我們明年賣純電車型,碳酸鋰也是拼了……」

10萬元/噸的碳酸鋰,讓李想都有點始料未及。但也正如李想所說,「拼了」的碳酸鋰,更有利於純電車型的成本下降。只不過對於「狡猾」的車企來講,降價多少,可是一個值得反覆推敲的「精細活」。

據了解,每1kWh的磷酸鐵鋰電池,需要消耗掉0.533kg的碳酸鋰。而不同配方的三元鋰電池,消耗碳酸鋰原材料的數量不同,加權平均在0.61kg左右。

簡單計算一下,如果是按照整車75kWh的電池包電量,磷酸鐵鋰車型單車需要消耗近40kg的碳酸鋰;相對應的,三元車型單車則需要消耗45.75kg的碳酸鋰。

碳酸鋰期貨今年7月「上市」的掛牌基準價為24.6萬元/噸,假設現在碳酸鋰報價9萬元/噸,以此計算可得出,磷酸鐵鋰車型單車可削減6240元的碳酸鋰成本,三元車型單車可削減7137元的碳酸鋰成本。

而且理論上,電池越大,受碳酸鋰影響越大,其降價空間也就更大。

依稀記得,彼時碳酸鋰漲價的時候,各大車企緊急跟上,一漲再漲,還叫苦不迭。

時至今日,周期輪迴,碳酸鋰跌價,那些車企,是否也會再次降價,回饋一波消費者?

但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車企如果只是降價6000~7000元,大機率是拿動力電池上碳酸鋰所節省的成本,進行了補貼,可不要太「感動」。

2023接近尾聲,其實已經有許多車企開始了「降價大酬賓」。極越01、哪吒S直接降價3萬元,榮威D7降價1.2萬元,深藍S7純電降價1萬元,特斯拉保險補貼8000,強如比亞迪也開啟了一定程度的降價……

事實上,自今年年初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就已經開始瀰漫著所謂「價格戰」的硝煙。這種情況,與我們生活的社會大環境、消費者需求等客觀因素有關。

但另一方面,也與動力電池行業的不成熟,存在著很大關係。

動力電池占到整車成本的30%~60%,也就意味著,動力電池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整車的價格。

當車企看著寧德時代日賺1億,當車企看著上游原材料供應商賺得盆滿缽滿,當車企發現自家生產的車還不能自己輕易定價時,市場矛盾,一觸即發!

退一萬步來講,新能源汽車的定價權,到底在哪?

是特斯拉、比亞迪這些強勢車企?還是寧德時代、LG新能源等電池廠商?亦或是更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

或許只有弄明白其中的關鍵癥結,利益分配妥當之後,中國新能源汽車強國的稱號,才算得上名副其實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d087225f821a483188cdb95b2d6ac78.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