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可能因為媽媽總是在孩子的身後。
餓了哭了找媽媽,哄睡陪玩是媽媽,輔導作業是媽媽, 「媽媽」這個身份也變成了一個筐,孩子的問題都可以往裡裝:
磕了碰了、感冒發燒了、發脾氣鬧情緒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孩子媽幹啥去了?」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甚至很多媽媽都曾問過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是一個失敗的媽媽?
對「媽媽」的偏見
連醫學研究都在犯錯
冰箱媽媽。
1940 年代,研究者這樣說孤獨症兒童的病因——
因為他們有一個冰箱媽媽。
具體的言論是這樣的:患孤獨症的小孩一般都有一個冰箱媽媽,孤獨症或許與「缺乏母親的溫暖」有關。
這是 1949 年,奧地利醫生 Leo Kanner 發表的第三篇有關孤獨症的文章中,創造了「冰箱媽媽」這個詞,將孤獨症劃歸為精神疾病的範疇,將成因歸結於父母, 尤其是母親的冷漠。
圖片來源:《坡道上的家》
隨後在出版的《空虛的堡壘:嬰兒孤獨症和自我的誕生》中,他將孤獨症比作是比作集中營里的囚犯 :
「集中營里囚犯的情況與造成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條件間的不同當然在於,兒童從未獲得發展其人格的機會。」
母愛成為一個解釋一切的幽靈。
這不是 Kanner 一個人的想法, 現代心理學之父 Sigmund Freud 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和精神問題都源於兒童早期的心理創傷。孤獨症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疾病,所以有理由認為它是由早期創傷引起的。
通過頻繁地在全國黃金時段電視節目和流行雜誌上的露面, 「冰箱媽媽」的概念變成了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念。
圖片來源:《坡道上的家》
可另外一邊,被稱作「冰箱媽媽」的孤獨症小孩的媽媽們並沒有力氣和這樣的學術權威辯駁,更沒有力量和鋪天蓋地的指責辯駁。
她只是第一個發現了小孩說話晚,第一個帶小孩去了醫院,第一個幫助孩子一個一個地認字、說話、學習基礎的穿衣、吃飯、打招呼的自理能力。
也可能是唯一一個。
她只是在獨自承受了高強度的照護之餘,要跟著所有人一同指責自己, 陷入自我指責、懷疑和噩夢當中,不斷地尋找自己的問題:
「一定是我哪裡做得不對」:
早知道不應該和寶寶分床的,早知道不應該出去兼職的,寶寶三歲還不會說話,我不應該教到沒有耐心忍不住凶了他,可我也立刻和寶寶道歉了。還是說,怪我懷孕的時候我生悶氣了呢?我吃錯東西了嗎?
圖片來源:《坡道上的家》
70 年過去了,學術界通過研究技術的疊代反覆證明, 孤獨症具有很強的遺傳基礎,「冰箱媽媽」的說法荒誕不經。
但對媽媽的指責,並沒有過去。
直到現在,仍然有不少孤獨症患者的媽媽,罪人般地細數著自己在育兒中犯過的「過錯」,仿佛自己是讓孩子生病的罪魁禍首。
孤獨症並不是唯一的例子,醫學史上,最初科學所限,無法歸因的疾病,很多都被推到了媽媽身上。
畢竟誰讓她是那個照顧孩子的人呢?甚至,是那個唯一在照顧孩子的人呢?
在此前後,推到母親身上的疾病還有:精神分裂症。
研究者和醫生們普遍認為,孩子患精神分裂症,是因為母親在養育中的排斥,導致孩子缺乏依戀,而有精神分裂症小孩的母親,也被送了一個專有名詞: 「精神分裂症母親」。
正是因為有了「精神分裂症母親」,才會養出了精神分裂症的孩子。
1948 年,弗里達·弗洛姆-賴希曼(Frieda Fromm-Reichmann)下了「精神分裂症母親」的判詞,她寫道:
「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常不信任和怨恨他人,因為 ta 在嬰兒期和童年時期遇到了重要人物的嚴重的早期扭曲和拒絕, 一般來說,主要是有一個精神分裂症母親。」
直到多年後,在基因測序、標定技術上的進步, 鑑定出與精神分裂症高度相關的基因,媽媽的罪名才慢慢被洗刷。
圖片來源:《坡道上的家》
然而媽媽承受的遠遠不止這些。
一篇研究發現僅 1970 ~ 1982 年期間的 125 份精神病學和心理學期刊里,母親就被指責為孩子的 72 種不同類型的心理狀況負責。
從廣場恐懼症到縱火、多動症到精神分裂症、從過早哀悼到殺人易性症, 一切難以控制的精神問題,一切難以歸因的疾病,一切表現欠佳的小孩,甚至是酗酒、自殺、潰瘍、過敏和哮喘,最後總能為他們找到一個病因,那就是——
媽媽。
他們分出了很多種型號的媽媽,創造了好多種媽媽的 專有的學術罪名:
「過度保護型媽媽」overprotective mother
「母愛缺乏」maternal deprivation
「精神分裂症媽媽」schizophrenogenic mother
「冰箱媽媽」 Refrigerator mother
還有「寬容的媽媽」「拒絕的媽媽」「誘人的媽媽」「霸道媽媽」「矛盾媽媽」......
媽媽。都怪媽媽。
什麼時候孩子生病了
第一反應不再是指責媽媽?
從 1949 年大行其道的「冰箱媽媽」之後,醫學這一門科學走過了 70 年的道路,基因技術被發現、在發展,一些基礎的測量已經被投諸使用;各種大型的對照研究、隊列研究汗牛充棟;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作出診斷、判斷和歸因的證據級別的審查。
這是醫學作為科學的進步,它所帶來的是一些媽媽的罪名的釋放。
自閉症不能怪媽媽、精神分裂不能怪媽媽、同性戀以及去病化,更不能怪媽媽。
可是,我們真的停止責怪媽媽了嗎?
直到今天,對媽媽的規訓並沒有隨著研究的一個一個被廢止、被糾正、被視為無稽之談而結束,反而有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比如從懷孕就開始的禁忌:
不允許生病、不能吃藥、不要跑跳、不建議出門、不能外食、別養寵物,甚至,不要生氣,因為:
當孕婦難過時,嬰兒是第一個感覺到的。
圖片來源:網絡
坐月子的說法就更多了,要多吃飯、多喝湯、多吃肉,說法五花八門,可歸根結底總會落到: 一切為了奶量足,一切為了孩子好。
再到長大以後的磕了、碰了、生病了感冒了、瘦了、胖了、學習成績波動了,媽媽總是首當其衝的第一責任人。
孩子的養育,從來都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而媽媽除了「媽媽」這個角色之外,也是女兒、是妻子、可能是全職媽媽,可能是職場人、是航天員、是一個醫生、一個售票員,是一個人。
不是成為了媽媽,就自動成為獨攬孩子一切養育、和養育帶來的問題的超人和罪人。
圖片來源:《坡道上的家》
遺憾的是,當研究者對 1970 年、1976 年和 1982 年主要臨床期刊中責備母親的發生率進行調查,以確定這種責怪母親的傾向是否有減少,但 結果發現在這三個目標年份中幾乎沒有發現變化,僅受期刊類型和作者性別的有輕微改變。
對於一直以來的,在學術界和臨床,偏向於將孩子的疾病和媽媽的養育掛鉤的傾向, Nature 在 2014 年鄭重地發了一篇社論,裡面提到了四點:
首先,避免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將動物研究外推至人類。
其次,強調父親和母親的影響,這可以抵消將不良結果歸咎於母親的行為趨勢;
第三,傳達致病的複雜性,宮內暴露可以提高或降低疾病風險,但這種風險是與許多其他相互交織的因素相互影響的,比如遺傳、生活方式、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
第四,認識社會的作用,比如階級、種族和性別的社會梯度。
醫學研究、科學研究有了自我糾偏的聲音與動作。
醫學總有一天會承認「醫學弄錯了」,可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夠真正停止責備媽媽呢?
圖片來源:《坡道上的家》
如果這樣的自我糾偏能再多一點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一點發生, 或許會少一些辛苦又心酸的媽媽,而不是淪為一個病因。
責備母親的歷史太久了,久到令人生厭。
就像小說家羅伯遜·戴維斯(Robertson Davies)寫到的:
「我真的受夠了......到底什麼是完美的母親?我們聽到太多關於慈愛的母親製造同性戀、忽視孩子的母親製造騙子、平庸的母親扼殺智慧.....所有關於媽媽的評價都應該被徹底重新檢視。」
本文審核專家
參考文獻
[2] Harrington A. Mother love and mental illness: An emotional history[J]. Osiris, 2016, 31(1): 94-115.
[3] Seeman M.V. (2016) Schizophrenogenic Mother. In: Lebow J., Chambers A., Breunlin D. (eds) Encyclopedia of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Springer, Cham.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15877-8_482-1
[4] Caplan P J, Hall‐McCorquodale I. Mother‐blaming in major clinical journals[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85, 55(3): 345-353.
策劃製作
策劃:塔蓋 | 監製:Feidi
製圖及封面圖來源:《坡道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