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祥:內病外治,治不了美國毒品頑疾

2024-07-01     環球網

美國毒品與麻醉藥品(合稱「毒麻品」)泛濫問題由來已久,早已積重難返。解決毒麻問題,不僅是每次大選必爭的話題,也是歷屆政府重要的拉票手段。然而,由於美國政治權力運作模式限制,毒麻問題非但一直未得到解決,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以至於形成了「民主黨縱毒、共和黨縱槍」的怪異政治局面。

美國毒麻問題既牽扯到現任總統之子,也涉及馬斯克這樣的頂級企業家。全美究竟有多少人涉毒涉麻無人知曉,只知道這是個以千萬計的數字。

在日前結束的美國2024年大選首場候選人電視辯論中,主持人再問起毒麻問題,包括致死率較高的芬太尼濫用問題時,前總統特朗普先試圖岔開話題,然後標榜起自己的「政績」,稱自己任內美國涉毒麻人員的「數字很小」,但在現總統拜登執政期間數字上升。而拜登則稱自己任內芬太尼及芬太尼副產品數量持續下降。聽上去,兩位總統對包括芬太尼濫用在內的各種毒麻問題解決得還不錯。然而,與兩位候選人的表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估計,2022年美國有近11萬人死於藥物中毒,其中與芬太尼等合成阿片類藥物相關的有約8.3萬人,占比75.7%。而在這場辯論前不久,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委員會就芬太尼泛濫問題再度向中國發難,妄稱中國向藥物公司補貼,直接助長了美國芬太尼危機。

在兩任總統都試圖淡化毒麻問題以顯示自己治國有方時,個別議員的雜音表明,美國毒品問題「內病外治」的傳統仍將持續。而這也將造成兩個結果:一方面,由於國內治理渙散,美國毒麻品問題將繼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另一方面,出於政治算計,美國政界將長期在毒麻問題上與中國無理糾纏。

美國毒麻問題難以解決,根本原因在於美國既得利益集團對政治的巨大影響力及鬆散的執法體系,讓美國從未形成有效的毒麻品管控機制。從分級機制上看,美國毒麻品管控依據的是1971年的《實體列管法》,該法將受管控的毒麻品分為五級:第一級(最高級)是不具任何醫療作用但對人體高度有害的毒麻品,如海洛因;第二級是具有一定醫療作用、但(一旦濫用)會對身體高度有害的毒麻品,如古柯鹼、芬太尼。

由於全球禁毒合作,一級管控的毒麻品普遍受到較好的控制。但在美國,由於醫生具有極寬泛的處方權,芬太尼等二級管控毒麻品唾手可得,只要自述需要芬太尼止痛,即可獲得芬太尼類藥品。同時,私制芬太尼的成本極低,美國市場上存在多種藥用芬太尼的廉價替代品。如此,包括芬太尼在內的二級管控實體事實上成為幾乎毫不受監管的毒麻品。這也導致美國以僅占世界5%的人口,卻消費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

不僅如此,美國藥商清楚芬太尼濫用的危險性,還開發了一種名為「納洛酮」的「解藥」。而醫生開具芬太尼藥物處方的同時往往也開納洛酮,形成了「一病兩賺」的奇特「閉環」。這類毒麻品利益鏈才是美國毒品頑疾的重要「病灶」。

而在禁毒力量方面,美國國家緝毒局(DEA)是針對毒麻品的專門執法機構,但其力量極為單薄且乏力。首先,DEA與美國其他聯邦執法機構(如聯邦調查局和國土安全局)並未形成聯動機制。其次,DEA約1萬名人員中,僅有約5000人是以特派員身份在各地參與執法,且其與各州、縣警察的關係是「合作」而非統屬,甚至只能靠給地方警察發放加班費來激勵他們工作。由此可言,美國並不存在一個能實現全國有效聯動的緝毒機制,其國內毒麻品的運送與販賣很難受到嚴格處置。

在內部「病灶」病情嚴重、自身「免疫力」嚴重短缺的同時,美國政府卻長期實行「內病外治」的政治策略,不僅試圖甩鍋推卸其對美國民眾應負的責任,還將國內議題外部化,滿足其地緣政治訴求。DEA在美國國內有21個地方分處、在國外卻有93個分處的格局分布便是這一策略的縮影。對於美國國內的毒麻問題,真正的解決辦法是找准病灶、對症下藥,一味「內病外治」只會沉疴難起。美國政界應當認清自身漏洞百出的毒麻品管控體制,而非碰瓷對毒品「零容忍」的中國。無論是為了選票,還是為了地緣政治,因美國諱疾忌醫而受傷最重的只會是美國民眾。(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51b9ce1d5f3324d6991de734e0476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