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且看古人姓與名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2024-01-17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且看古人姓與名是如何演變而來的

引語:

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名字對每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每個人的代表符號。現在人們的名字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往往是兩個字,三個字或者四個字,四字姓名大多為複姓,也有少數例外,少數民族的朋友名字可能會更長一些。現在的人們給孩子起名顯得更加「隨意」,名字的意義已經不重要,只要聽上去「高雅」就可以。

一個人的名字是可以包羅萬象的,例如山川河嶽,天文地理,四季變換,風水八卦等等,這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

那么姓名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接下來就了解一下古人姓與名演變歷程!

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表字」興起的由來及其禮儀形式

追溯到2000年以前,夏商周時代,人的姓名只有姓氏,雖然這是一個詞語,但是姓歸姓,氏歸氏,此時還沒有 「表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表字」才逐漸興起,並且被統治階級所認可和接受。「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

「表字」的興起得益於一種成人禮,古時候一個男子的成人禮是非常重要的,接受成人禮便代表了該男子可以娶妻生子,上陣殺敵,入仕為官,這種成人禮便是加冠禮。

男子成年之後,便需進行士冠禮,非常隆重,場面絲毫不亞於大婚之禮。但是因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風俗,對男子成年的年齡要求也不相同,大都是在14周歲以後,20周歲以前。

士冠禮的第一步先要進行筮日筮賓,就是通過占卜的方法來確定士冠禮的日期。占卜出時間之後再筮賓,在所有的賓客中,再次通過占卜的手段確定一個人為正賓。既然是占卜,其中的可操作空間就會非常大,占卜的結果往往是由場中身份最高的人來擔任正賓。正賓的用處我們下面會講。

士冠禮的第二步——約期戒賓,通知所有賓客士冠禮的舉行時間。等到士冠禮開始的時候,流程是非常繁雜的,全部概括起來便統稱為正禮,包括擺設禮器,祭物,迎接賓客入家廟等一共10項。

士冠禮的第三步——「三加冠」,這才是真正的冠禮儀式。「三加冠」首加布冠,表示加冠者具備了衣食的能力。「三加冠」次加皮冠也稱為武冠,意味著加冠者具備了基本的武技。第三加爵冠,意思是加冠者具備了文韜武略的能力,可以入仕為官或者披甲上陣。

《士冠禮》筮於廟門。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即位於門東,西面。有司如主人服,即位於西方,東面,北上。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布席於門中,闑西閾外,西面。筮人執策,抽上韇,兼執之,進受命於主人。

做完上面的所有流程,正賓登場,進行整個士冠禮最重要的兩項流程。首先,正賓需要為加冠者賜酒,只有喝下這杯酒才證明加冠者真正的成年。除了賜酒之外,正賓還要為加冠者賜名,這個名字便是「表字」。費盡周章,其實只為這一個「表字」,也就是姓名。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如果一個人能擁有「表字」,這是身份的象徵,只有達官貴人才能擁有,尋常老百姓遠遠沒有這個資格。

成年男子行完加冠禮後,得到正賓賜名,這就是他以後所必需使用的名字。之前父母給起的那個名字還會繼續使用,但是除了國君以及父母,師長之外,別人是不可以稱呼這個名字的,非常不禮貌。

《儀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謙稱名,他人則稱字也。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周瑜名瑜,字公瑾。

蘇秦在歷史上算是聲名遠播,年少時頭懸樑錐刺股,成年後六國封相。蘇秦在士冠禮時,正賓給他起的「表字」叫做季子。所以在很多歷史文獻中都會把蘇秦稱呼為蘇季子,稱呼他為蘇秦是很不禮貌的。

二、古人的姓氏非常繁瑣也非常有講究,是身份地位的一種象徵

了解了「表字」之後,我們再來看姓氏,古人的姓氏非常麻煩但也非常有講究。例如秦始皇,本名叫做嬴政,所以他姓嬴名政,這是按照姓名來說。如果按照姓氏來說的話,秦始皇應該叫做趙氏贏政,趙氏就是秦始皇的氏。

我們再來看下燕國名將樂毅,中學歷史課本曾多次提到他。樂毅的姓氏之高貴,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都是可以排進前列的,樂毅的姓氏為子氏樂毅!

商朝統治者是子氏,春秋的宋國國君也是子氏,這是一種血脈的延續,身份的象徵。而且只有貴族才有氏,普通人是沒有的。

《通志·氏族略》:商始祖偰,為舜之司徒,受封於商,賜姓子。周初,周公旦平「管蔡之亂」,封商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都建立宋國。

男子的姓氏已經非常繁瑣,但是女子的姓氏會更加麻煩。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秦漢結束,女子的姓氏是大有講究的。出嫁前會按照父母給的姓名來稱呼,但是出嫁之後就要有所改變了,在姓氏之前要加上國家的名字。我們還是以秦始皇嬴政為例,始皇的奶奶名為夏姬。

《史記·呂不韋列傳》載:「子楚母曰夏姬,毋愛。秦王立一年,薨,諡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所母華陽後為華陽太后,真母夏姬尊以為夏太后。

夏姬出嫁後的姓名,需要帶上自己的國家名稱,那便是秦趙氏夏姬。秦是國家名,趙氏為氏,夏姬是她的本名。此處的秦只是假設,因為夏姬是哪國人史書上並無記載,所以將其算為秦國人。當年夏姬嫁給秦王,在她的姓氏前面還要加上丈夫受封的國家名稱。

假設一下,倘若夏姬沒有嫁給秦王,而是嫁給了一個普通人,她的姓氏該如何修改呢?非常簡單,什麼也不用改,那個年代有姓有氏的人並不多,連個正經姓氏都沒有,又哪裡需要改?是不是很難相信呢?

就拿朱元璋來說,朱元璋是他給自己取的名,其實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明朝時,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出生後,會按照生日的時間來起名,朱重八的名字含義就是農曆8月8號生的。像這樣的名字沒有必要去添加姓氏、領地以及國名。

由此來看姓氏是非常複雜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如此繁瑣的姓氏體系也是會被歷史發展所簡化。

三、歷史發展的腳步促使了名字的興起,古人可以給自己取字或號

如同姓氏一樣,名字也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名和字。名是父母所起,非常重要,除了父母及師長和國君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

無法稱呼姓名,那該怎麼稱呼呢?每一個人成年之後都可以為自己取一個名,這個名就是字,可用於同輩之間的稱謂,代替父母所起的本名。

此時的士冠禮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求人不如求己,耗費大量金錢舉行的士冠禮,根本無法融入到普通民眾階層,「表字」的消亡是大勢所趨。

隨著大漢帝國的灰飛煙滅,混亂的三國時期來臨,名字體系開始興起。就好比說諸葛亮,諸葛亮是他的本名,是父母為他所取,一般人不可以稱呼。但是劉備則可以稱呼他為諸葛亮,因為劉備是國君。而張飛和關羽就不可以,因為他們是同輩中人。所以很多人稱呼諸葛亮為諸葛孔明,孔明便是諸葛亮給自己起的字。

不管是觀看電視劇版的《三國演義》,還是拜讀名著《三國演義》,裡面每一個有名有姓的人,都有自己的字,例如說曹操字孟德,呂布字奉先,關羽字雲長,趙雲字子龍等等。

除了字之外,從三國時期開始,古人們也會給自己取一個「號」。「號」也是可以讓別人稱呼的。諸葛亮「號」臥龍,人稱諸葛臥龍,或者臥龍先生。

「號」這種形式在歷史上持續了一千多年,就好比說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直接叫蘇軾不禮貌,因為這是他的名,所以大家都叫他蘇東坡,或者蘇子瞻(蘇軾字子瞻)

比較起姓氏來說的話,名字已經簡化隨意了很多,也從達官貴人階層走進了千家萬戶。

乳名是父母給孩子起的愛稱,很多人都以為乳名是最近這些年才有的。其實不然,早在千年以前,古人們就有給孩子起乳名的習慣。就好比說曹操,曹操是他的姓和名,父母起的,之後曹操給自己取了一個字,叫孟德,曹操的小名叫阿瞞。因此曹操的敵人大都會稱呼他為曹阿瞞,帶有嘲諷侮辱的意思。

結語:

縱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古人們在給自己起名字時確實很有講究,但是也很繁瑣。姓氏和名字也經歷了太多太多的發展與變化,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進而形成了現在我們所說的 「百家姓」。

現在的姓名簡單好記,也易於書寫,是適應我們現今社會發展的需要,簡單明了是我們這個時代姓名的特點。

參考文獻:

《士冠禮》

《禮儀》

《通志·氏族略》

《史記·呂不韋列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3fde38411e0d8170ad361b5845a7c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