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烏克蘭政府軍逐漸在俄烏衝突中掌握主動權,俄軍在正面戰場再次遭受沉重打擊,在短短3天的激戰中陣亡2100餘人,比美軍在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中的總傷亡還要高,俄軍的疲軟表現不禁讓人唏噓。
持續作戰對俄軍影響極大
俄烏衝突已持續9個月時間,到最近的赫爾松戰鬥落幕後,烏克蘭國防部公布了俄烏雙方開戰至今的損失情況,俄軍自丟失主動權後,已陣亡超過7.2萬餘人,烏克蘭要好一些,約6.1萬人。
考慮到陣亡數據中有不少都是在衝突早期的激戰中損失的俄軍精銳部隊,兵力本就捉襟見肘的俄羅斯來說,戰爭造成的損失遠比烏克蘭大得多。西方軍事專家直言,如果俄軍未來沒能找到扭轉戰局的方法,俄羅斯的狀況會比戰前更為惡劣。
剛剛結束的赫爾松戰鬥,本是俄軍的翻身仗,沒想到卻再次被烏克蘭拖入拉鋸戰,造成了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的大量損失,無力奪回之前丟失的控制地區。烏克蘭反倒借著西方援助的武器,越打越勇,戰鬥力相比戰前還有提高。
持續作戰,持續失利不但影響了俄烏衝突的力量對比,也讓參戰俄軍單位軍心渙散,赫爾松大部分地區的俄軍壓根沒有和烏軍接觸就主動向後退去,撤退途中還遭到了烏軍遠程精確武器的打擊,倉皇逃向了頓巴斯方向。
烏軍在戰爭中亮點頻現
有意思的是,俄烏雙方在戰爭中的表現都有些出人意料,俄軍戰鬥力遠沒有世人印象中那樣強盛,完全失去了當年蘇聯紅軍的霸氣。不被看好的烏軍反倒韌性極強,在漫長的戰鬥中逐漸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其中,烏克蘭效率極高的國防動員體系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雖然俄軍在第一波攻勢中打擊力度的不足受到詬病,但對於烏克蘭這樣的中等規模國家來說,這樣的打擊還是很有威懾效果的。
如果不是烏克蘭國防動員體系的迅速反應,俄軍是極有可能在烏軍回過神來之前拿下基輔,徹底瓦解烏克蘭抵抗的。正因如此,烏克蘭在遭到襲擊的第一時間,就迅速成立了戰時指揮部,指揮部隊防禦俄軍的快速突擊部隊。
尤其是在安東諾夫機場的爭奪戰中,面對機場被俄軍空降部隊占領的絕境,烏軍火炮部隊一直對機場設施保持火力壓制,使得搭載著俄軍主力的運輸機部隊遲遲無法著陸,一舉解圍了岌岌可危的基輔攻勢。
在此後200餘天的防禦作戰中,烏克蘭動員了9個預備役師投入戰場阻擊俄軍進攻,此後又組建了25個新的國土防衛旅,在局部戰場上形成了相對俄軍的兵力優勢,再利用當地群眾基礎和對戰場的熟悉,將俄軍阻擋下來。
這時候,俄羅斯才意識到,烏克蘭規模龐大的動員部隊和西方提供的先進武器已經將雙方拉至同一個水平,相比孤軍奮戰的俄羅斯,烏克蘭的背後還有整個北約為其站台,戰爭潛力不可小覷。
俄烏雙方的動員體系都是從前蘇聯發展而來,從實際表現來看,烏克蘭顯然保留的更為完整,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動員體系直到俄軍兵力告急才開始啟動,動員效果也不甚理想,根本沒有像烏克蘭那樣發揮應有的作用。
烏軍在戰鬥中還表現出來更高的信息化水平,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西方為其提供的先進武器。早在戰爭打響之初,西方就為烏克蘭提供了大量防空飛彈和單兵反坦克飛彈以及岸基反艦飛彈。
在北約情報體系的幫助下,這些高信息化的先進武器戰鬥效能極高,防空飛彈不斷擊落來襲的俄軍戰機和直升機,迫使本就存在感不強的俄空天軍的活動空間進一步壓縮。
單兵反坦克飛彈則對俄軍裝甲部隊造成了極大威脅,迫使俄軍先進坦克屢屢折損戰場。由於西方提供的多型反坦克飛彈都是採用攻頂打擊的型號,俄軍暫無比較有效的防禦手段,只能用起過去的土辦法增加坦克的生存能力。
烏克蘭的反艦飛彈則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北約無人機和預警機的幫助下,先是用烏克蘭國產海王星反艦飛彈擊沉俄海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飛彈巡洋艦。之後又使用美製魚叉飛彈擊沉俄羅斯坦克登陸艦。
而俄羅斯直到戰爭中期才意識到自己信息化作戰能力的缺失,開始向伊朗等國採購無人機等信息化武器,以求挽回戰場局勢。但烏克蘭此時憑藉北約情報支持已經擁有了極強的態勢感知能力,俄軍想要扳回一城難度極大。
烏克蘭指揮官在戰鬥中也表現出讓人驚訝的戰場指揮水平,從戰鬥伊始,烏克蘭軍隊的戰術就十分靈活,很好的規避了自己的短處,發揮了自己的長處。在意識到俄軍夜戰能力不足後,烏軍特種部隊向俄軍發起了大規模夜襲。
烏軍特種部隊師從北約,普及了西方第三代微光夜視儀,在戰場上具備了單向透明的優勢。再加上其裝備的大量具有夜視功能的小型無人機,在夜晚的掩護下將俄軍打的苦不堪言。
烏軍在俄烏衝突中以弱勝強,不僅值得俄軍反思,加強自己的軍隊建設,也為解放軍在未來作戰中展示了很好的例子,戰爭從不是單純的力量對比,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才是取得勝利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