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萬聖節真棒,給上海人點贊

2023-11-01   抱朴財經

原標題:上海萬聖節真棒,給上海人點贊

萬聖節撫慰了城市的靈魂和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暫時遠離殘酷的生活真相。

作者:今綸

這兩天,在上海的萬聖節活動火了。

巨鹿路等區域吸引了很多精心裝扮的年輕人前往,有人裝扮成李佳琦,面前四個字「哪裡貴了」,讓人噴飯;有人裝扮成面容憔悴的「乙方」,讓人同情;還有化身歌手那英和朝陽群眾的,更有變為Chatgpt和RTX4090顯卡的,大國前總統特朗普也「出現」了……

到處是歡笑,演員一表演,觀眾就笑聲不斷。

說實話,這一切真好,真張揚,張揚得不像上海,但又確實是在上海。

01

上海是中國城市的天花板

為什麼只有上海這樣?其他城市都沒有這樣?因為上海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存在,上海是中國城市的天花板,這一切和錢沒有直接關係。

從深層次上來說,就是上海的文化基礎、經濟結構以及市民組成和其他城市差異比較大。

三四線城市就不用說了,因為種種原因,不是當地人不勤勞,也不是當地人不聰明,反正在信息層面和產業上就是現狀,我不多評論。

就算是富饒的江浙兩地,其文化沃土還是更多的傳統氣息。這也很正常,畢竟在歷史上,這些地方都是農業、商業發達的富庶之地,耕讀傳家也是很多家庭的信條,所以狀元榜眼探花進士特別多。

一線城市中,北京的政治氣質多一些,廣州人貿易起家,走相對市井和平民化路線,深圳人最重視「搞錢」。

上海的不同在於,它沒有非常深厚的歷史底蘊,或者說她成為大城市的時間不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至今不過一百多年。

但是上海這一百多年的歷史,她並不是一個只搞經濟的歷史,而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形態比較多變的歷程,剛開始外國人聚居在一起,但是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其實,老外的居住地開始相對分散。

那麼,這個過程中,心態、生活習慣、經商理念、文化交流甚至飲食、服飾、化妝品等都會發生變化。

為什麼我們說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不是因為GDP,不是因為上海人有錢,而是因為上海人見多識廣,格局高,眼光高。

至於有錢,規劃到位,法治意識強、守規矩,這些都只是做事的結果。

因為這些因素的具備,等於說萬聖節玩出花的土壤具備了,所以,上海的萬聖節就玩出圈了。

其他地方的年輕人不是不想玩出圈,實在是氛圍不到,氣質和意識也還差那麼一丟丟。

上海作為大城市的歷史比北京、廣州短,比深圳長,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她的特殊性。

02

嗨起來才能刺激消費

萬聖節能夠嗨起來,原因之一是希望刺激消費,希望大家玩起來,這就對了。

只有百無禁忌,大家才敢嗨,只有百無禁忌,大家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錢花出去了。

上海的策略是對的,維持秩序的上海警察也是工作到位的,希望這不是一個單一的現象,而是一個開始。

接下來的各種中外節日,都要嗨起來,除了基本的秩序之外,其餘不管,要相信市民的創造力,要相信年輕人的創造力,他們真有可能把所有節日玩出花來。

一笑一樂之間,消費起來了。

裝扮者和圍觀者就算有交流,或者有的扮相有點尖銳,這些在浩瀚的宇宙和遼闊的地球中又算什麼呢?連灰塵都算不上,最多算個數據碎片。

重要的是氛圍和心情要好。

有些富裕人士不缺錢,他們缺的是花錢的心情和氛圍。

比如,胡潤2021年財富報告的數據,截止2022年年底,某一線城市擁有1000萬以上資產的家庭大概是7.57萬戶。但是市場上住宅的掛牌數量一直在增長,為什麼不買?值得深思。

有一個寬鬆的氛圍,大家才有心情花錢,大家才有可能考慮生娃、買房,一順百順的結果就是,最終會啟動消費。

上海萬聖節點了一把火,讓大家願意出門,這就很好了,期待著消費層面的星火燎原。

03

上海人的選擇總是「很上海」

上海的萬聖節能夠出圈的另一個原因是年輕人敢玩善於玩

過去這些年,大家都不容易,工作、生活壓力重重,學生也不容易。大家需要一個狂歡去宣洩情緒,釋放壓力、調節自我,而宣洩、釋放、調節需要一個空間,不僅僅是一個小小的手機螢幕。

狂歡的真實空間裡,主角和觀眾有眼神的交流、語音交流,還有極其重要的氛圍,而這些都是短視頻和直播給不了的,短視頻和直播老是要你買買買,你哪來的那麼多錢買?

在萬聖節把自己打扮成鬼,無非是直面慘澹的人生。鬼都不怕,甚至自己「變身為鬼」,這是一種自嘲,也是一種自憐,更是一種表態。

萬聖節撫慰了城市的靈魂和人們的內心,讓人們暫時遠離殘酷的生活真相。

上海的教育力量之強,舉國皆知,上海人受教育的程度、密度之高,照樣是名列前茅。

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為2475.89萬人。其中本市戶籍常住人口為1469.6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1006.26萬人。從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程度比重來看,大專及以上占比為39.9%。也就是說,目前上海每5個人中,就有兩個念過大學

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口密度如此之大,這就使得上海人的認知程度普遍偏高,而且邏輯與常識是常用的思考工具。

上海人的朋友圈還是和偏遠地區鄉村村民的朋友圈不一樣,和其他很多城市的市民不一樣,信息量也不一樣。這是事實,不是歧視。

所以,你會看到每到歷史和現實的關鍵時刻,上海人的選擇總是「很上海」。

原因也很簡單,有歷史的傳承,有信息的通達,有隨著教育程度提升的認知水平,上海人雖然經常被人嘲笑小氣,甚至上海男人在某些小品中被嘲笑「怕老婆」,但是他們是清醒的上海人。

上海人是精明的,不要忘記,他們永遠都是上海人!

過去幾年裡,我屢屢向上海這座城市和上海人致以敬意,向上海的專業人士致敬,是因為我知道,上海人就是不一樣,如果多一些上海這樣的城市就更好了。

可惜,上海只有一個。

最後說一句:上海萬聖節真棒,給上海人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