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流浪地球2》的差評,滿屏看到的都是「憤怒」二字

2023-01-26     納蘭澤

原標題:盤點《流浪地球2》的差評,滿屏看到的都是「憤怒」二字

盤點《流浪地球2》的差評,滿屏看到的都是「憤怒」二字

兔年電影春節檔,《流浪地球2》攜前作餘威,在票房上高歌猛進。目前,上映四天票房已經達到15.3億元,打破了前作創下的各類紀錄,在春節檔票房排行榜上僅略微落後於張藝謀執導,沈騰、易烊千璽、張譯、岳雲鵬、雷佳音等人主演的《滿江紅》,屈居第二。

除了人氣爆棚的票房,《流浪地球2》的口碑也非常不錯。在貓眼APP、淘票票APP上分別評分9.4分和9.7分。而在對中國電影尤其是科幻電影相對苛刻的豆瓣電影上,超過37萬人給《流浪地球2》打出了8.2分,也絕對堪稱優秀。

相比《流浪地球》,續作《流浪地球2》比前作場景更加宏大且細節更加精緻,故事完成度和流暢度很高,絕大多數演員表演精湛,音樂和美術也均在水準之上。如果說《流浪地球》只是將將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追上好萊塢科幻電影巨製標準的大門,《流浪地球2》絕對已經算得上登堂入室。《上海堡壘》拚命給關上的中國科幻電影大門,再次被《流浪地球2》一腳踹開,並帶領中國觀眾大踏步進入。

當然,任何一部電影都難以稱得上完美,《流浪地球2》也一樣。無論是技術上、內容上、節奏上,還是觀眾的認知水平、審美水平、偏好上,每部電影都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中評和差評。即便是《星際穿越》《阿凡達》《星球大戰》《恐怖遊輪》這樣的經典影片,也有不少的差評。

不過,當我們翻看《流浪地球2》的差評。除了上述在技術、內容、節奏,以及認知、審美和偏好上的差異,很多差評的內容可以說令人瞠目結舌。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在差評區都有些什麼樣的奇葩評論,請做好心理準備。

其中最有意思的當屬這條:

原文內容已無法看到,但從「含有違法或不良信息」來看,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條評論從螢幕滲透出的生猛情緒與惡意。

讓我們接著看看: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評論中對於《流浪地球2》偽科幻、故事差、沒有想像力的評論,尤其是「再度見證了中國人想像力的匱乏」,令人印象深刻。

事實上,如果按照他們的邏輯,任何一部超過兩小時的好萊塢電影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概括。因為評論中除了情緒的宣洩,並沒有看到太多具有真實價值的批判性內容。

這些評論內容的方向則放到了愛國主義上。「又紅又爹」、「無底線煽情、升華」、「宏大敘事」、「消費愛國主義」都是不可饒恕的缺點。

不過,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即幾乎所有的同類型美國科幻電影也可以套路同樣的話術:「又美又爹」、「無底線煽情、升華」、「宏大敘事」、「消費美國夢」。不信的話,我們想想《星球大戰》《復仇者聯盟》,或者《普羅米修斯》《火星救援》?

作為拯救電影《流浪地球》的人,吳京無疑必須是眾矢之的。不過特別有意思的是,這些觀眾和網友是如此地討厭吳京,居然還會買票去看吳京的電影,為《流浪地球2》添磚加瓦,然後忍受三個小時的煎熬。這絕對算得上人類之迷思之一,莫非是腦子有病?

當然,還有最近幾年在民粹主義國家和顏色革命國家比較流行的女拳主義。「矮化女性」「直男」都是罪過。《速度與激情》《終結者》《007》的臉都給扇爛了。

還有說講不好故事的。這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因為故事有沒有講好是一門玄學,對於某些人來說,有的電影是永遠講不好故事的。同樣的,這些人可以任意舉出一部他們覺得故事講得好的經典電影,你也可以說故事都講不好。

對於敘事線條如此簡單和完整的《流浪地球2》來說,在某些人預設立場的情況下,故事永遠不可能講好。因為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能看懂《流浪地球2》的故事,但這些真看不懂的人一定不會上豆瓣去發表這種言論。因為上豆瓣電影去評論的相對小眾們,前提就是得有一定的基礎認知。

當我們看過這些評論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都帶著極為濃郁的情緒。

這些情緒的背後,清清楚楚地寫著兩個大字——憤怒!

他們憤怒的是中國科幻電影猛進的製作能力!

很多人對歐美科幻電影是有迷信一般的痴迷和崇拜的。中國科幻電影和歐美科幻電影的差距,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談資,也是他們習慣居高臨下對中國科幻電影冷嘲熱諷的道德優越感。儘管 沒人可以理解作為中國人為什麼可以產生這種道德優越感,但這種白人至上的價值觀卻深深地灌植在了這些人的內心靈魂。

不僅僅是科幻電影,對於他們來說,中國人就不配和白人相提並論,中國社會就只配生產最低端的製作品,充當已開發國家享樂的低價格產品供應地。這麼多年來,那些「潤「出去的香蕉人無不清脆響亮地用自扇耳光證明了這點。

所以,當《流浪地球2》和中國科幻電影在《流浪地球》的基礎上又向上踏出了十分堅實的一步後,他們憤怒了。

在過去,他們對劣質中國科幻電影的情緒是蔑視、是嘲笑。但當他們面對《流浪地球2》轉變為憤怒時,其實是他們對內心可恥豐碑可能倒塌的慌亂與深深不安。

他們憤怒的是中式價值觀的輸出!

美國理應是全球領袖,美國夢理應是全球民眾應該去追逐和憧憬的夢。這是他們的邏輯,也是他們和美國人一起信奉的美式價值觀。

同樣是夢,美國夢和中國夢有什麼不同,在美國各類科幻電影和《流浪地球》系列中,呈現得淋漓盡致。

在美國的電影中,美國是包容的。美國電影甚至要求必須讓黑人、少數族裔在電影演員和工作人員中具備一定的比例。 美國的電影呈現出美國社會海納百川的包容力。在美國的光輝下,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美國實現自己的夢想。

在《流浪地球》中,導演郭帆和主創人員不這麼認為。中式價值觀並不接受全球必須在某一國的包容下,才具備生機,更不接受自己的夢想和責任是來自於他人的施捨。

在《流浪地球》兩部作品中,為什麼各國都操著自己的母語,而不是像美國電影一樣幾乎全部說英語?因為 在中式價值觀中,所有的國家和族裔都是命運共同體,都有獨立的國格和人格,而美式價值觀要求必須在美國一統的世界裡才可以讓自己得以獲得生存空間。

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多邊主義對應的正是美國的單邊或單極主義。

如果這種中式價值觀為越來越多人所接受,什麼人會憤怒?真正的中國人會憤怒嗎?有什麼理由憤怒?因為不接受美國思想和美國主導?

所以,那麼一小撮人憤怒了。他們有的從不把自己當中國人,有的夢想著有一天能變成美國人,還有一些壓根就不是中國人。

他們憤怒的是中國軟硬實力的崛起和硬氣!

我們不得不說,這就是導演和編劇中植入並強烈想要灌輸給觀眾的。在各類諜戰片中,和美國對抗的反派總是蘇聯和俄羅斯,或者受他們所操縱和影響。但在《流浪地球2》中,臨陣脫逃的、過河拆橋的、落井下石的、爭功邀賞的為何不可以是始終雙標的美國人? 難道這麼多年,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的表現不是一向的背信棄義、過河拆橋嗎?

針對敘利亞、伊拉克的侵略戰爭,美國帶領盟友們取勝後,卻把難民給推給了歐洲。侵占阿富汗但難以為繼後,美國人駕著飛機光速逃離,卻讓無數鏡頭捕捉到阿富汗奸們扒著飛機機身和輪胎,然後從高空墜落。美國挑起俄烏戰爭,讓北約歐洲各國聯合制裁,卻從俄羅斯低價買石油再翻倍賣回給歐洲,割了盟友的韭菜。中立兩百多年的瑞士居然也被逼著公開凍結俄羅斯人在瑞士銀行的財產。

對中國,美國同樣如此。由美國發起並持續加碼的貿易摩擦,對華為公司發起的全球封殺,對台灣、香港、新疆等地持續挑起爭端,美國人從沒有真正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家長,而是一個流氓頭子。

這和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價值觀和理念並不一樣。

當中國開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話語權的時候,我們必然要為自己說話。就像郝曉晞在《流浪地球2》中所言: 我是來通知你的,不是商量。美國人你逃跑,搞分裂,那我們中國人自己搞,給你們先表率出來。

面對危難,中國人一向選擇的是李雪健飾演的周喆直所述: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團結是有代價的」。就像面對大洪水,歐美選擇的是方舟,而中國的大禹選擇帶領人民治水。

在1998年中國的特大洪災中,中國的子弟兵不是和美國大兵一樣,端著槍坐在坦克上俯視人民,而是用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中國的老百姓也不是和美國人一樣上街0元購,而是軍民一心,共渡難關。

這是某些中國人不能接受的,更是某些壓根不是中國人的人可以接受的。

所以,他們無比憤怒。他們如同憤怒中國的軍備、科技、經濟不斷縮小和美國差距一樣憤怒中國的科幻電影也同樣如此。他們更憤怒這樣的局面在國內居然越來越有市場。

所以他們想做什麼,會做什麼,做了什麼?

這些年,我們已經發現中國的諸多知名品牌被莫名地潑黑水和詆毀,中國的地域矛盾總是被挑撥,中國性別對立愈演愈烈,中國的民粹主義思潮不斷迭起,中國的內部矛盾被刻意放大和升華。這背後,是美國對華網絡攻擊經費的不斷上漲,是1450說「你好,我是大陸北方網友,能不能請你具體說一下你的情況」。

面對他們,我們該怎麼做?

毛教員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敵人的憤怒恰恰是因為我們在變得強大。敵人的反對恰恰是以內我們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面對這些破壞分子,我們不僅要能以更加理性的姿態判斷和審視,不輕易受到挑撥,更要對他們進行嚴厲地痛斥,讓他們看不到市場。

《流浪地球2》讓他們憤怒,這是一件好事!

我們不僅不應該和他們一樣憤怒,甚至應該高興。我們甚至應該期望這樣的憤怒更多一些,再多一些。

這樣,那些人會更加憤怒。

氣死了。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OVER。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866b9f6f3512059e359d071cd22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