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今年68歲,患有糖尿病多年,一直服用藥物控制病情,飲食上也比較注意。
最近一段時間測量血糖很穩定,於是他自行將藥物減量,王叔本身就對肉類不感興趣,但尤其愛吃紅薯、澱粉食物等素食。
家人覺得這些食物都不是高脂肪的,所以也沒過多干預。大約在一周前,王叔在家中突然暈倒了。
送往醫院時測量發現血糖值達到了30多,整個人處於高血糖高滲狀態,於是立即進行了搶救,還是沒能挽回王叔的生命。
01
血糖過高會發生哪些危急情況?
據統計2021年全球約有5.37億(10.5%)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因糖尿病而死亡的數量達到了670萬(占全因死亡率12.2%)。換算一下,平均每5秒就有1人因糖尿病而離世。
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現狀也不容樂觀,我國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人數為1.16億,每年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數約有83萬。
對於糖尿病,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它絕對不是血糖升高那麼簡單。長期血糖過高,會給健康帶來一系列的併發症,這幾種併發症隨時可能要了命!
1、糖尿病足
該症是糖尿病患者身上最為常見的併發症之一,長期高血糖會讓患者的周圍神經以及微血管出現病變,痛覺、感覺神經會因此而受損。患者的足部會因此而對外部的敏感性下降,甚至直接失去知覺,非常容易發生燙傷。
2、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
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較為常見該症,非酮症性高滲性昏迷具有極高的致死率,患者身上會出現嚴重高血糖、脫水以及血漿滲透壓上升等。
3、心腦血管病
高血糖很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進而讓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風險增加。且慢性高血糖還會引起心臟功能損傷,表現為胸悶、胸痛、心慌氣短以及心律不齊等。
4、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長期高血糖會導致視網膜周圍的小血管發生病變,表現為視力減退、飛蚊症、視物變形等,嚴重的還會因此而失明。
02
3種素食,是升糖大戶
雖然吃太多精製米麵等主食,確實會使血糖升高,但並不意味著不吃主食或吃太少,糖尿病患者飲食建議:碳水化合物熱量占比50%~60%為宜。
糖尿病患者吃主食時,還要注重主食的粗細搭配。如果腎功能沒有慢性疾病的話,建議細糧、粗糧按照8:2的比例分配,即80%是細糧,20%是粗糧,對控制血糖更有好處。
長期不吃主食,每日脂肪及蛋白攝入占比增高,會增加肝臟及腎臟負擔,嚴重情況下,還會引起「飢餓性酮症」、「血脂紊亂」。
另外,也要警惕一些打著「素食」的「升糖大戶」,有這3類容易忽略的食物:
素包子:很多人食用素菜包往往是在早上、上班途中或是公司的休息室里,匆匆幾口就吃完,而進食速度越快,餐後血糖自然也就越高。
土豆、紅薯等澱粉類素食:這些食物進入體內後,會很快被身體消化吸收轉換成葡萄糖,餐後血糖會很快上升
素菜葷做:通常高油高鹽,非常不利於控制血糖。
03
警惕四個容易被忽視的血糖尖峰時段
專家提醒,黎明、午後、晚餐後和睡前這幾個時段要特別注意。
1、早上五點到七點
這個時間段黎明現象容易發生,專家建議糖友在夜間3點監測一次血糖,早上5點到7點再測一次,如果沒吃早飯血糖卻比夜間高,則要懷疑黎明現象。黎明的血糖過高說明胰島功能差。
2、午睡時段:午飯後半小時
午飯主食多,且吃完馬上午睡,也會產生隱匿的血糖高峰,建議吃完飯後不要馬上入睡,簡單運動半個小時後再午睡。
3、晚餐後
建議晚餐豐富或碳水化合物攝入較多人群,晚餐後兩個小時監測一次血糖。
4、入睡前
建議曾經出現過夜間低血糖人群,除了在晚餐後兩小時測血糖外,入睡前半小時再測一次血糖。
年輕人的血糖值如果在5-6毫摩爾每升之間是比較理想的,老年人或有心腦血管疾病人群建議控制在7毫摩爾每升左右比較理想,如果血糖比較低,可以適當加餐,防止夜間低血糖。
04
小改變就能控糖減脂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可以降低胃的排空速度,增加飽腹感,並延緩餐後血糖上升速度。
把奶類、豆製品、肉類、堅果等食物,和主食混在一起食用,餐後血糖反應會下降。
另有研究比較了先吃菜再菜配飯吃,和先吃米飯再菜配飯吃兩種方式,前者能讓餐後血糖峰值降低,即先吃菜後吃飯有利於血糖穩定。
具體可以這麼做:
1、吃飯時,先多吃些蔬菜,最好是加少量油煮熟的綠葉蔬菜。
2、然後,就著肉、魚或豆製品,大口菜,配小口主食。
蔬菜最好能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深色蔬菜類、淺色蔬菜類、菌藻類,加上一份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豆腐、魚蝦、瘦肉等。主食里,粗糧可以占到 1/3~1/2 的比例。
建議大家不妨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吃飯,控糖、減脂還吃得舒服滿足。如果能再配合適量運動和規律作息,就再好不過了。
家庭醫生在線媒體矩陣中心
編輯:彭秋霞
審校:郝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