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就酒,說走就走」這樣的警示或許你並不陌生,但你是否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呢?
我們日常飲用的酒,其主要成分是乙醇。當人們飲酒時,乙醇會經由胃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隨後通過血液循環抵達肝臟。在肝臟中,乙醇會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轉變為乙醛,接著乙醛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最終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然而,若在此過程中攝入了頭孢類藥物,極有可能觸發雙硫侖反應。雙硫侖原本是一種用於戒酒的藥物,當它與乙醇共同作用時,會抑制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活性,導致乙醛無法進一步分解氧化,從而在體內積累,引發中毒。中毒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心慌、面部發紅、心跳加快等,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引發心肌梗死、呼吸抑制、急性心力衰竭,乃至危及生命。
01
除了頭孢,
服用這6種藥也不能沾酒
除了服用頭孢時需禁酒外,服用以下藥物時也應謹慎,避免飲酒。
1.降壓藥:如利血平、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在服藥期間飲酒,極易引發血管舒張,導致低血壓,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休克或死亡。
2.降糖藥:例如二甲雙胍、羅格列酮等,若與酒精同時攝入,會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從而引發低血糖,還可能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風險,伴隨噁心、無力等症狀。
3.解熱鎮痛藥:包括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這些藥物和酒精都會對胃粘膜造成刺激和損傷,二者結合可能帶來更為嚴重的後果,如胃潰瘍或胃出血。
4.抗抑鬱藥:服用抗抑鬱藥物時飲酒,會減緩中樞神經的活動速度,影響大腦功能和思維能力,不僅降低判斷力,還可能加重病情。
5.關節炎治療藥物:如萘普生、扶他林等,與酒精同時使用可能引發胃出血、胃潰瘍以及肝損傷。
6.鎮靜催眠藥:例如苯巴比妥、安定和利眠寧等,這些藥物對大腦有抑制作用。服藥期間飲酒會加速藥物被大腦吸收,減慢藥物代謝,可能導致長時間的大腦抑制,引發嚴重的睏倦和眩暈。
7.尿酸生成抑制劑:飲酒會干擾這類藥物的代謝,導致血尿酸水平上升。
8.抗結核藥:結核病治療本身對肝臟就有一定損害,飲酒會進一步加劇這種損害。
02
「酒後頭孢」和「頭孢後酒」,
結局會有不同嗎?
眾所周知,頭孢類藥物與酒精不宜同時攝入,「酒後頭孢」與「頭孢後酒」究竟有何區別?服用頭孢後,需等待多久才能飲酒?飲酒之後,又要間隔多久方可服用頭孢?
通常而言,不論是在服用頭孢後飲酒,還是在飲酒後服用頭孢,人體均可能出現雙硫侖樣反應。關於服用頭孢後多久可以飲酒,以及飲酒後多久方能服用頭孢,這主要取決於雙硫侖樣反應在體內的持續時間。
當我們面臨必須服藥同時又需要出席飲酒場合的困境時,應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呢?
1.避免飲酒
在用藥期間,我們強烈建議徹底避免飲酒行為。酒精與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引發不良身體反應,加重身體負擔,甚至干擾藥物正常發揮效用。為了自身的健康和安全考慮,用藥期間最好做到滴酒不沾,從而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2.增加水分攝入
在服藥期間,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至關重要。適量的水分有助於促進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減輕身體的排毒負擔,加速身體康復。建議每日至少飲用八杯水,以維持身體的水分平衡狀態。
3.合理安排休息
用藥期間,充分的休息是身體恢復不可或缺的一環。過度勞作可能會削弱身體的免疫防禦能力,影響藥物療效的發揮。因此,我們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確保每天獲得8小時以上的高質量睡眠時間,通過適當的休息助力身體更快恢復至健康狀態。
酒精與藥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疑是一個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的問題。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嚴格依照醫生的囑咐行事,明智地規劃服藥與飲酒的間隔,從而保障個人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
家庭醫生在線媒體矩陣中心
編輯:彭秋霞
審校:郝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