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永遠值得被尊重

2022-07-28   圍剿白日夢

原標題: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永遠值得被尊重

在線提問,有無在追這一季《閃閃發光的你》的朋友?

不得不說,這檔節目真的代入感極強。每周追更的過程就仿佛我自己也身在投行,正跟各位實習生一起沉浸式打工。

就算是沒看過節目正片的朋友,也應該或多或少在熱搜上刷到過一些cut。

什麼#工作飯局中如何高效聊天#啦、#團隊失利領導應該攬責嗎#、#原來HR喜歡的簡歷長這樣#……是每個職場人路過都會想點進去看看的程度,可見節目鏡頭聚焦的都是當代打工人最關心的話題。

甚至還有一位幸運觀眾,通過自己從節目裡學到的各種職場小tips,成功拿到六家頂級券商的面試機會,最終取得了一份理想中的offer。

不過要數斯文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名場面」,還得是當初實習生劉坤釀在一個工作飯局上鬧出的「社死現場」。

在那期節目中,實習生們得到機會與華泰證券信息技術部聯席負責人王玲、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呂妍兩位前輩共進工作餐。

可能是機會實在太難得,劉坤釀當場就是一個十萬個為什麼的大動作,連環拋出大串專業問題,分分鐘把飯局變成了論文答辯現場..……

飯局上幾位實習導師都出來幫孩子打圓場,又是給教授盛湯又是活躍氣氛,但咱們坤釀就是不為所動,哎~追著問!

當時還有網友調侃,這幸虧是在餐廳,這要是在KTV坤釀不得拿麥克風提問啊。(奪筍啊你)

其實細細數來,劉坤釀有蠻多出圈的名場面都踩中了職場新人的雷區,我也一度隔著螢幕為他捏把汗,總感覺他在被淘汰的邊緣反覆試探。

但看完第五期節目之後,我卻發現找到了工作價值和心中「熱愛」的劉坤釀,瞬間好像變了個人。

本人當下內心獨白be like:原來熱愛不僅可抵歲月漫長,還可以讓人堅持工作,甚至讓一個人變得真·閃閃發光呀!!

這兩期節目中,實習生們接到了盡調任務,劉坤釀組被分到的課題對象是一家醫藥企業。大家都知道,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更何況是醫藥這種需要一定醫學、生物、化學等專業知識的領域。

什麼是靶向藥、什麼是創新藥、什麼是化療、什麼是放療、這藥能治什麼病又有什麼副作用、一線二線三線療法有什麼區別……背景知識太硬核,斯文光看著就覺得頭大,難怪連導師都說他們這組的課題,「其實缺點就是難」。

而劉坤釀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擁有專業對口的學術背景和紮實的藥學功底,盡調過程中簡直把「術業有專攻」寫在了臉上。

他既可以快速帶動團隊了解行業,又可以跟醫生、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很快就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變得從容自如起來。

不過出乎斯文意料的是,劉坤釀組並沒有一味抓住「專業性」的壁壘去放大。企業需要他們完成一份市場調研報告,評估創新藥應該往哪個適應症的臨床研發方向去推進,從而幫助企業做出研發優先級的判斷。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組其實有不少「炫技」空間。

但在劉坤釀、叢廣赫、薛夢淇三人進行盡調報告的時候,我們卻可以看到,小組成員在專業之餘,還有很多人文關懷方面的考量。經過接觸之後,他們已經能夠共情那些身患癌症的病人,理解他們為什麼並不難接受新藥,只要它安全、有效、買得起。

調研過程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他們仨在採訪一位患肺癌的阿姨和她的家屬,阿姨前半程沉默寡言,三人提出的問題基本都是家屬在回答。

直到他們說「現在有一款藥,又便宜又有效」時,阿姨眼睛瞬間亮了起來,馬上就問他們「是什麼藥」。

他們採訪那些病人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樂觀之下的無助,想和身邊人繼續走下去的求生欲,還有儘管飽受病痛折磨,但還是想抓住一線生機的渴望。

而他們三個,是先在醫生那裡了解過整體情況,得知中國每年都有幾十萬人患病,且發現時通常已經到了晚期,只剩餘十來個月時光。再見到那些病人時,他們再清楚不過,那個正被他們調研的創新藥,很有可能就是病人們新的希望。

換位思考一下,這種情況讓人如何能不動容、如何能不感慨呢?所以他們仨在彙報時,仍然沒能完全從那種「被感動」的情緒中走出來,劉坤釀甚至幾度哽咽。

最後他們給出了一份評估表,將「治療人數」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在「沒拿下」的情況下,就開始考慮它的市場有多大。

「如果我們能幫助企業順利地融到資,進行研發,挽救了生命,這對企業也好,對患者也好,對社會來講,甚至對我們自己來講,都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共贏。」

在實習導師張繼強看來,儘管彙報中的安排比重其實不太妥當,但實習生們對這家醫藥企業的盡職調查,恰恰體現了投行業務的價值所在。

說白了,實習生們因為患者的困境哽咽落淚、將生命質量放在市場利潤的考量之上,這些柔軟感性的時刻或許和大家眼中的「專業度」、「職業感」會有出入。

但年輕人的想法是,我們應該要去賺更多的錢,還是去救治更多難救的病人?

「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全球現在有兩萬個腫瘤實驗室,數百個藥企、數萬個研發成員,我們前赴後繼,一代又一代,試圖告訴你們希望的存在」,正是這份真誠和溫暖打動了實習導師,也成為劉坤釀組逆風翻盤,奪得第一名的重要加分項。

在盡調過程中,劉坤釀組看到了一家成熟藥企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和發展願景,大家都在為了「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而努力著。在被企業「造福社會」的理念深深打動之餘,實習生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付出能讓更多人獲得希望。

這種實打實落在肩頭的責任感和價值感,會讓實習生們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更加認同。其他兩組小夥伴也是如此,朱光曄組去到一家文旅企業的景區,沉浸式體驗了他們的各項大膽創新。

這年頭大家在文化旅遊這塊的需求越來越大,文旅企業承擔的壓力其實也不小,但我們可以通過朱光曄組的視角看到,整個文旅行業都在堅持努力滿足普通人的旅遊需求,他們在「為夢前行」。

何拜亮格組去了一家乳業消費品企業,他們從牧場數牛開始、利用無人機實時拍攝、對話企業相關業務負責人,幾乎走訪了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實習生們最終得出結論,從源頭生產到技術研發,從科學管理到市場布局,企業的努力和成就環環相扣。而作為一家國內領軍企業,他們對振興和發展國產乳製品的決心也從未動搖、鬆懈過。

不得不說,這季《閃閃發光的你》刷新了斯文對於投行的印象。

以前我不太了解這個行業,只覺得它光鮮亮麗、沉迷搞錢,每個從業者都是妥妥的職場精英范兒,他們精準、精確、一絲不苟,卻好像總少了一些「人情味兒」。然而這檔節目讓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職場可以是有溫度的,投行也是充滿熱愛的。在這個旁人都以為「最看重經濟效益」的行業里,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持續發展,同樣是他們所重視的議題。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便捷,也與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行業息息相關。

斯文刷到過有人在知乎提問,「聚焦投行的《閃閃發光的你2》,是否展示出了投行的本質」,節目中的實習導師孟憲君在回答中舉了個生動的例子。

小時候我們想去餐廳吃飯,排隊的時候人不敢離開,點餐需要拿著菜單翻開,服務員在旁邊書寫記錄,結帳時也少不了反覆核對。而現在呢,想去火爆的餐廳打卡,排隊可以通過小程序,點餐能直接掃碼,結帳也基本全都電子化了。

這一切進步的背後,其實都離不開社會方方面面資源的助力。而投行所做的事,就是「幫助對的人找到對的事,並促成有溫度的合作」。

投行是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的,三組實習生在去企業盡調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這些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都在投行人的幫助下有效平衡著商業利益和社會責任。「我們一定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是年輕人特有的理想主義。

實習生「AI達人」潘俊彬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統計和精算專業,高中時拿過沃頓的錄取通知書,也曾收到過大廠的頂薪offer。但他卻選擇來到投行實習,更認為自己「愛折騰」、是金融行業的「奇葩異類」。

他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交叉型人才」,「不僅有科技的技能,還有商業的頭腦」。投行如今給了他這個機會,他也想用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來為投行注入新的血液和新的賦能。而想憑一己之力改變一個行業,也不失為一種「年輕人的理想主義」。

好在《閃閃發光的你》中,前輩們足夠尊重年輕人的熱血與衝勁。他們沒有用「過來人的經驗」那套壓人,而是耐心傾聽年輕人的想法,讓兩代人的熱愛與尊重相互碰撞、相互交融。

觀眾也在這個過程中更加體會到了投行的社會價值,「金融不是把錢從這裡搬到那裡」,而是創造價值。

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真正有價值的項目提供支持,從每個小項目做起,推動一個個細分領域的進步,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切實的價值。

除了重新認識投行這個行業,《閃閃發光的你》更多的是讓我們跟隨觀察團一起,見證實習生們的個人成長和變化。

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劉坤釀,因為他之前給自己的壓力很大,總是有點迷之緊張和不自信,甚至想過要退出實習。但在這次盡調過程中,他仿佛來到了自己的主場,甚至有點氣場全開那味。

不僅實習導師誇他「狀態很好」、「感覺放開了」、「真的在閃閃發光」,就連對接過的客戶都對他們讚不絕口,當場表示「人才我們肯定不能放過」,要是劉坤釀真被淘汰了歡迎到他們那去,現場挖角可還行!

包括最後被淘汰的姜成,她的進步也肉眼可見。

從前的她在團隊里算是輔助型人才,邏輯、書面、思考能力都很強,可惜為人內斂慢熱,一直沒能把自己的優勢完全展現出來。

就像剛開始,全組的PPT都是她做的,她本人卻沒有上台演講,實習導師對她最大的感覺就是「看不到」。

直到這次瀕臨淘汰,她整個人的精氣神才終於提上來。面對實習導師的提問,她從容又自信,客觀分析自己的長處,也認真反思存在的問題。相比之前的壓制和瑟縮,這次的姜成落落大方、進退有度。

就連實習導師都不住感嘆,如果一開始她就是這個狀態,那絕不可能會被淘汰。

雖然臨走前的小爆發沒能逆轉淘汰的定局,但是斯文相信,離開節目的姜成,從此再也不會被「不自信」限制發揮,也一定更懂得及早展現自己的優勢。

仔細想想,從這檔節目中受益的又何止是來參加節目的實習生呢?

區別於市面上的明星觀察類節目,《閃閃發光的你》投行季選擇的觀察團更傾向於「知識型」,除了大家熟悉的馬東和張泉靈,唐涯、溫義飛、王益為等嘉賓也都各自擁有一串「閃閃發光」的背書。

有這樣的觀察團坐鎮,他們可以一邊觀察實習生的行為,一邊給螢幕外的觀眾提供諸多切實可行的職場建議。

比如盡調報告時朱光曄組的表現不佳,被當眾批評之後大家覺得委屈,那麼如何才能在不賣慘、不甩鍋的情況下,向領導解釋自己的工作受阻了呢?

敲黑板,張泉靈老師小課堂告訴大家,不要當面進行任何無效解釋,應該在事後趕快找領導問,說明自己在工作中遭遇了哪些阻礙。

「如果您遇到了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用請教代替抱怨,給人留下的職場印象就會完全不同。

在閃光聊天室,我們總能遇上這樣的瞬間。觀察團總能從自己的經歷出發,給職場新人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指導,沒有高大全的說教和雞湯,句句都是乾貨。

這正是知識型觀察團的寶貴之處,他們不經意之間的良言,會讓這檔節目不再只是一檔單純的綜藝,更是許多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可以學習和參照的職場手冊。

目前節目進程已經過半,剩下的八位實習生將重新組隊,他們的實習指導會回到自己原本的崗位。預告里還可以看到,第一季的「人氣學長」林鷹谷回歸,和其他課題教練一起,為實習生們帶來了全新的、難度更高的課題。

最終的錄取名額會在課題對決的優勝組中產生,實習生們也將面對企業上市最重要的發行定價環節。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實習生直面發行人和投資人了!

實習之旅即將進入新的階段,在這樣一個有溫度、有價值的職場,實習生們又將迎來怎樣的考驗和成長呢?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