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城故事 | 陳新代——社教經歷記

2023-12-13     馮曉暉

原標題:潯城故事 | 陳新代——社教經歷記

」潯城故事」收錄講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紀實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自媒體網站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參加過當年九江地區社教工作的人員可能數以千計,至今還保留有《社教工作隊隊員守則》的則不會多,我這裡就留存有一份該守則,守則有十條,還有注意事項六條,都是工作隊隊員必須遵守的規則事項。

當年參加工作不久,為了加強鍛鍊,組織上就安排我參加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第一期在武寧縣斜灘公社,第二期分配在永修社教工作團淳湖工作隊永光工作組,地委副書記王樹楓任團長,團地委書記胡滿珍任隊長,後來的市委副書記鄭志堂任組長,永光工作組有組員15名,我是最年輕的一位。

淳湖是緊臨修河的一個公社,永光則是距淳湖公社所在地東北27華里遠的一個大隊,大隊下轄有造頭村、饒村、張陳村等四個自然村,主要作物為棉花、油菜等農產品。當時的社教隊員每人都發了一份「隊員守則」,我們都是按「守則」的要求,自帶被褥、臉盆等日用品,選擇貧下中農根子家吃飯或住宿,除工作時間外。也和群眾同勞動,打成一片。這裡有一幅當年的寫生畫,隊員黃祖竟,在和社員同挑塘泥勞動中途休息,抓緊時間睡一會。我年輕,速寫本隨身帶,則把他瞌睡的場面畫下來了。

他是坐在當地很有特色的一把鍬上瞌睡的,和其他地方的鍬有很大的不同,鍬身金屬部分較窄,但很長,約比其他地方鍬長一倍。這是適應當地地質特點而形成的勞動工具,因是河濱淤積平原,泥土疏鬆,用此種鍬可省力而起土多。我在一戴姓老鄉家吃飯,除按「守則」規定給予付錢幣糧票外,還經常為他家翻過堤壩到修水河挑水。

「隊員守則」除要求隊員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還要求堅定地依靠貧下中農。工作綱領性文件則是「雙十條」,來之前和以後,都組織學習和討論過。運動展開了兩個月,突然接到上靣通知,中央又公布了社教運動「二十三條」, 要求大家深入學習討論,領會精神,並傳達到所有群眾。工作組於是決定召開全大隊社員大會,在饒村的倉庫前廣場舉行。

1965年2月18日,早早地造頭村、張陳村、饒村等四個村子各生產隊群眾都來到此處集中,有的自帶板凳,老太太們有的還帶著火缽,黑壓壓地圍了一片,聽身披外衣的鄭志堂組長宣講「二十三條」。筆者當時和許多隊員一樣,並不清楚「二十三條」 和「雙十條」 有何深層次的區別。到後來經過文化大革命,知道「雙十條」 是桃園經驗的產物,和「二十三條」 有著路線之爭的問題。社教隊員尚有許多弄不清楚,社員群眾無論怎樣受「宣講」, 恐怕更是一頭霧水。當時限於條件,工作組沒有照相機,筆者站在人群外面,用鋼筆速寫記錄了這次盛大隆重的宣講「二十三條」 大會的實況。

畫面當中饒村倉庫是棟木柱隔板的房子,和當地大多數房屋建築一樣,是這裡一帶的特色建築。由於濱臨修河,地勢較低,雖然沿河道築有圩堤,過去仍頻發水災。所以當地建房,先要挑土壘起高高的房基,在房基上用木樑柱橫豎卯榫相互聯成木屋架,再用木板隔牆面。萬一破壩大水衝來,先將下面的木板拆下,僅剩屋架不易被大水衝倒。斗轉星移,近一個甲子過去了,這幅鋼筆寫生畫成為一份歷史檔案,記錄了社教運動中的一個歷史側面。

據本人記載,當年全永光大隊,共有12名群眾提了意見的所謂「四不清」幹部。1964年12月24日,大隊成立了貧協籌委會,部分「四不清」幹部在會上作了檢討發言,以後在有關會議上也安排了一些幹部作所謂的「下樓」發言。這些問題,應該經歷時光的考驗,最終效果如何,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這期社教,自1964年11月4日進村,至1965年4月9日撤離,歷時半年,撤離時,因和當地社員群眾相處半年,建立了很好的友誼感情,鄭志堂組長為避免分別時群眾的難捨,採取提前不辭而別的方式離開,他住的饒姓老鄉家的小女孩知道後還哭了一場。我吃飯的戴姓老鄉知道我們要走了,特意在前一天飯前煮了一碗糯米丸子,還外加兩個雞蛋,讓我和他的兒子同吃,他們自己卻沒吃。我也爭著為他家在修河中挑了最後的兩擔水。這些,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我的這份社教經歷,也是我國曆次運動中的一份縮影。

陳新代(作者像)

【讀後記】「社教」即「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稱「四清運動」(簡稱四清),始於1963年,終於1965年。由於對四清運動及第二號人物不滿,有了1966年的那場更大的運動。九江的四清鬧騰得也很厲害,至於效果麼,參加了運動的陳新代老師自己都不知道。

陳老師的文字乾淨利落,絕不重複他人,田野調查、製圖、攝影全是自己來,還有當年留下來的繪畫,圖文並茂,轉發他的文章最輕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29ffef63de5b488c589c4804b1abe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