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幾乎所有品牌都在關注「出海」。而所有的「出海」計劃,都繞不開東南亞。
東南亞處在快速發展期,消費與國內有相似之處。很多出海品牌的成功,都是先在東南亞站穩了腳跟。
飲品業也在行動。過年期間,檸季的高管團隊就在東南亞進行了近1個月的考察。
結合出海品牌採訪,我們試圖還原2023年真實的「出海東南亞」。
「今年,要不在海外開家店吧。」這大概是很多行業人最近都萌生的想法。
2月12日,蜜雪冰城雪梨首店開業,門店擠滿了人,試營業首日營業額突破2.4萬元人民幣。
蜜雪冰城雪梨首店開業
而蜜雪日本首店預計在3月開業,此前雪王也在聖誕夜、春節期間,身披紅色披風、坐上敞篷跑車在日本巡街,刷了一波臉熟。
蜜雪已經有4年的「出海」史,最早是2018年在越南開出海外首店,據招股書中數據顯示,截至 2022年3月末,蜜雪冰城在印尼、越南已分別開設了317家、249家門店。
和蜜雪冰城一樣,東南亞是絕大多數茶飲品牌海外開店的首選地。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東南亞共有近7億人,大量華人聚居,其中30歲以下人口占比超過50%。
高度年輕化的人口比例,以及中產階級的崛起,都讓這片市場釋放出巨大的潛力。
再加上地理位置較近,疫情放開後,出行變得便利,很多國內品牌都躍躍欲試,準備在東南亞開店。
2023年春節這段時間,檸季創始合伙人汪潔就是在東南亞度過的,她和高管團隊考察了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對這片市場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東南亞的第一站,汪潔去的是新加坡。
有人說,新加坡之於東南亞,就像是上海之於國內市場,它是東南亞絕對的品牌高地,也是「出海圈」最關注的地方。
檸季團隊考察的時間,正好趕上「坡縣」(新加坡的暱稱)春節檔。
與國內類似,人們在歡度假日,再加上旅遊業的恢復,商場、夜市人流量加大,茶飲店的生意也跟著好了起來。
開在商場的飲品店,受訪者供圖
和國內「節後降溫」相比,春節過後,東南亞的飲品生意僅有小幅的回落——因為對於整個東南亞地區來說,全年平均氣溫接近30℃ ,一年四季都有冷飲需求,沒有所謂的淡季。
「全年沒有不排隊的時候,坡縣人對奶茶的熱愛沒有淡季。」生活在新加坡的白領小E告訴我。
此外,氣溫高,也讓當地人對「飲料」的需求量激增,霸王茶姬相關負責人曾向咖門表示,「很多人一天最少要喝2~3杯冰飲品。」
總之,無論是幾年前還是現在,這個全年高溫、需求量大的市場對於新茶飲來說,充滿著誘惑力。
在東南亞市場賣茶飲,得先了解當地的飲食習慣、消費習慣。
相比於水果茶占據主流的國內市場,汪潔對東南亞的直觀感受是:奶茶占據主導地位。
這與台式奶茶在東南亞的發展有關,珍珠奶茶更是在東南亞地區流行了近20年。
門店菜單,受訪者供圖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奶茶價格普遍比水果茶更便宜,據介紹,當地一些比較火的台式奶茶店,產品價格基本不超過10元(人民幣),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不過,在東南亞,不同區域奶茶的品質差距很大,有的已經在用真茶真奶,有的還流行粉末沖調。「就像是10年前中國的奶茶市場一樣,有的甚至衛生情況堪憂。」
奶茶以外,水果茶在東南亞還有2個勁敵品類:
一個是鮮果汁。盛產水果的東南亞,在街邊小巷都有最原始的榨果汁,價格便宜,方便易得。
還有一個是咖啡。汪潔發給我一張照片:越南河內的凌晨,咖啡館居然可以做到那麼火。令她更意外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去咖啡館,同樣也是坐滿了人。
夜晚的咖啡館客流,受訪者供圖
咖啡、新鮮水果,在東南亞人的生活里隨處可見。
水果+茶,反而是一個全新的搭配,隨著新茶飲品牌的進入,才被人所知,讓消費者接受、喜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東南亞和國內市場另一個巨大的差異,在於對糖的認知。
今年,國內的茶飲品牌都想做出更健康、控糖、且好喝的產品,奈雪已經在門店使用羅漢果糖,百分茶全線產品換成阿拉伯糖,目的就是讓奶茶女孩們放心喝、無負罪感地喝。
而汪潔告訴我,東南亞還是更偏好「甜甜的奶茶」。
受訪者供圖
甚至我還看到一種說法,東南亞奶茶,「要甜到喉嚨被黏住」才能賣得好。
在實際售賣中,儘管品牌會提供標準、少糖等靈活選項,但在東南亞的門店裡,卻很少被人問津。
總之,無論是到底是該迎合市場加更多糖,還是堅持少糖「健康」的價值感,背後都涉及到產品結構、產品邏輯的調整。
進入一片陌生市場,產品結構難免要經歷一次「從零做起」,這對研發、培訓以及運營體系都提出了新的考驗。
汪潔還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是東南亞門店裡,堂食的顧客更多。
霸王茶姬也證實了這一觀點,他們2019年就在馬來西亞開出海外首店,如今在馬來西亞擁有50多家門店,大多開在商業區,70%的店開在星巴克、麥當勞等大品牌隔壁,面積在60~100平,月均營業額能達到30萬人民幣。
「疫情時期,我們也開通了外賣渠道,但疫情轉好後,最大的變化就是堂食生意的恢復。」霸王茶姬相關負責人說道。
霸王茶姬海外店
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在國內,「點外賣」的消費習慣已經深入人心,從一二線到縣城,外賣網絡四通八達,外賣小哥風馳電掣,一杯飲品從下單到送上門,常常不到半小時。
但走出國門,堂食還是相對主流的消費方式,飲品店有空間、能堂食,還是一個「硬需求」。
而且,如今在東南亞,喝奶茶依舊是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奶茶店也是人們重要的社交的場所。
因此,空間大、具備辨識度,有充足客座區的門店,在東南亞廣受歡迎。
此外,雖說當地爆款仍是「齁甜的沖泡奶茶」,但在門店的裝修和營銷上,明顯感覺到當地的茶飲店的集體升級。
比如一條街上,往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擁有醒目門頭、浮誇燈飾、熱鬧音樂的奶茶店。
受訪者供圖
營銷動作上,國內玩過的營銷方法、工具,通過在地化改良後,成為門店的引流利器,甚至出現在了東南亞本土品牌的店裡。
比如不少品牌充滿設計感的杯套、以及裝滿新鮮水果的展示櫃,以及各種爆品立牌、宣傳電子屏……霸王茶姬用中空杯在奶茶底部加入小禮物的「盲盒奶茶」,在海外店也格外受歡迎。
在國內,開出100、200家店還只能說是區域小連鎖,而在東南亞,能開出50+店都能稱得上大品牌。
這帶來的影響是,國內的倉儲、物流、供應鏈隨著高度連鎖化而迅速發展,而在東南亞,這一切還處於初級階段,供給端並不成熟。
產品設計、員工培訓等問題,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飲品店複雜的菜單,受訪者供圖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地一些品牌,門店裡有近100個SKU,很難做到標準化,甚至員工做一杯奶茶,還需要對著配料表操作,出品需要10分鐘。
當然,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品牌出現,也意味著如今國內的茶飲品牌,有在東南亞市場做大的機會。
雖然東南亞市場展現出一些共性,但需要提醒的是,東南亞不是一個整體,每個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市場規律,需要充分理解和學習。
東南亞的各國,至少有13種官方語言,還不包括方言和小眾地區語言。
此外由於地理、宗教、文化、風俗等原因,東南亞市場較為分散,各地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有一定差異。
受訪者供圖
比如新加坡人口少,但消費力強,華人眾多,對新茶飲等新鮮事物接受更快;而泰國娛樂精神強,更容易被明星和網紅種草,趣味性也是他們的關注重點。
就像「洋品牌」入華,讀懂當地市場的,才能生存。
汪潔告訴我,探訪東南亞之後,她反而學會了對海外市場的誘惑Say No。
她發現,東南亞並非想像得那麼好,出海也不必急於當下。「接下來,我們依然會把重心放在國內,海外會做一些評估後再進行謹慎布局。」
我相信這是一個理性思考後的決定。
今年,「出海」是橫掃消費、金融、網際網路、遊戲等多個行業的大主題。
全球市場之大,為等待3年的創業者帶來了無限可能,但冷靜下來,你會發現大部分企業對海外市場非常陌生。
中國茶的出海,勢在必行。而我們現在要做的,首先是「打破信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