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新實驗·案例丨一個新合作社的秋收

2023-10-26     奎文發布

原標題:鄉村振興新實驗·案例丨一個新合作社的秋收

土地集約化之後,我們計算了一下,一畝地的成本大約降低了50到100元,未來還會進一步降低。

收割機駛過最後一趟,一排孤零零的玉米被割倒,綠色的秸稈粉碎後,撒在田裡,空曠的田野里,今年的秋收到了尾聲。

這是魏宗飛回鄉後的第二次秋收,從土地上走出多年,再一次回來,看到沉甸甸的玉米,讓他覺得,回來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鄉村,農業生產者們正在快速地老去,不遠的將來,廣袤的土地由誰來耕種?魏宗飛覺得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當規模化、機械化的生產代替人力勞作時,科技的力量,正在通過合作社、企業這樣的新生產單位,不斷進入千百年傳承的農田中。

10月12日,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林家村鎮,收割機正在收玉米。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誰來種地?空心化村莊背後的困境

2022年夏秋之際,從鄉村走出多年,在外經商的魏宗飛,第一次感受到鄉村空心化的真實景象。

「開會的時候,院子裡坐的全都是老人,一個年輕人都沒有。」他說,「以前經常聽說村裡空心化,年輕人都出去了,但心裡其實沒什麼概念,那一次,才真切感受到,空心化究竟是怎樣的情景。」

2022年,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推動股份合作改革,以農民、村集體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引進企業共同經營,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魏宗飛也在那個時候回到鄉村,成立了一家農業企業,和諸城市林家村鎮多個黨組織引領成立的股份合作社合作,通過服務種植的方式,管理1萬多畝耕地的糧食種植。

對魏宗飛來說,農業是新的領域,對林家村鎮的農民們來說,股份合作新模式,同樣是新鮮事物。

據介紹,為探索股份合作改革的模式,林家村鎮各個村莊,成立了20家左右不同類型的黨組織引領的合作社,包括土地入股型合作社、勞務服務型合作社、生產經營型合作社等,這些合作社作為對接單元,和魏宗飛的農業企業達成合作,通過土地整合、生產服務等方式,實現適度規模化的經營。

當前,魏宗飛負責種植的耕地,超過一萬六千畝,從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並不需要太多人力,許多田間管理的工作,也由各個合作的勞務服務型合作社承擔,這些合作社的成員,本身就有各種農機,承擔著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工作,只是加入股份合作社後,服務的分工更明確,效率更高了。

怎樣種地?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難題

規模化給現代農業科技的應用,提供了最合適的場景。零散的小地塊,和土地整理後的大田,生產模式完全不同。

2022年秋天,魏宗飛回鄉後的第一次秋收,恰好遇到秋汛,許多玉米泡在水裡,但分散的小農戶無力完成排水工作。

在最快的時間裡修建排水設施,成為魏宗飛的第一件事情,「當時我們找了很多機械,在1萬多畝的農田中修建排水設施,大概幾天的工夫,水就排乾了,這在分散的小地塊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隨後,更多的現代農業科技進入整合後的大田中,在林家村鎮,一萬六千多畝耕地集中連片之後,由魏宗飛的公司主導,各個股份合作社共同開啟了現代高產農田的建設,水電通到地頭,滴灌設施鋪設田間,溝渠被連通,阡陌被打通。

「水利是農田第一重要的設施,旱能澆、澇能排,就能穩產豐產。」魏宗飛說。

10月12日,林家村鎮一處秋收現場。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機械化的程度和效率也變得更高,「以前耕種收,大機器其實是用不上的,一家就幾畝地,播種機半個小時就種完了,接著就得換地方、換種子,效率其實不高,現在集中連片,機器一趟下來,幾十畝地就種完了。」魏宗飛說,「通過公司,我們還引進了很多良種、良法,產量比小農戶種植更高。公司引進良種良法的積極性比小農戶更高,小農戶用了新品種新技術,產量提高100斤,對他們來說,區別不大,因為地很少。但公司不一樣,1萬多畝地,每畝提高10斤,就能帶來龐大的收益。」

錢哪裡來?市場化投入補基建不足

土地整理、農機具購買、品種引進、技術革新,從傳統的小農戶生產,到現代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轉化之間,需要龐大的投入。

在1萬多畝集中連片的耕地上,僅灌排水設施的前期建設,投入就超過500萬元,魏宗飛還建設引進了包含10座泵房、9.2萬米主供水管道、11套過濾施肥裝置在內的水肥一體滴灌技術和設備,投入1300多萬元。

與此同時,林家村鎮各個股份合作社購買設備、農資等,同樣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龐大的資金投入,小農戶顯然無法承擔,錢從哪裡來?

除了自有資金的投入,金融支撐是最重要的部分。林家村鎮一位農業工作負責人告訴記者,合作社和企業的投入中,一家政策性農業擔保機構「山東農擔」為林家村鎮的農業現代化提供了眾多支持。「我們進行股份合作改革後,成立的公司和生產經營單位,是一個更符合市場機制的經營主體,因此也很受擔保機構的青睞,給我們提供了很多金融支持。」該負責人說。

農業融資難,一直都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合作社有了啟動資金,企業減輕了投入壓力,我們和鎮里、股份合作社共同投入,建立起利益共同體,這是我們這麼快實現土地整合、設施修葺、設備鋪設的主要原因之一。」魏宗飛說。

如何盈利?集約化生產的共贏模式

農業是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低收益的產業。龐大的資金投入,是否可以帶來相應的利潤,在股份合作社中,農民、村集體、企業等不同的成員,各自又如何盈利?

10月12日,魏宗飛在田間的機房,介紹水肥一體設備。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林家村的地頭,魏宗飛算了一筆帳,規模化經營之後,各種成本都會降低,比如種子、肥料等價格,大規模採購,就會有一定的議價權。現實中,規模採購的價格,最低的時候,只有小農戶購買價格的一半。農機服務的價格也更低,比如收割,在小地塊上,社會化服務的收割機,一畝地可收50元。因為這些地很分散,一塊地可能只有一畝甚至幾分,收割機沒收滿,就要換地方了。但在我們股份合作社收割,可能只要40元甚至更低。

「土地集約化之後,我們計算了一下,一畝地的成本大約降低了50到100元,未來還會進一步降低。」魏宗飛介紹。

成本降低的同時,由於良種良法的引進、水利等設施的改善,土地上的收成變得更高,收益也相應提高。

這些增加的收益,按照股份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會分配到每一位入社成員手中。事實上,在土地集中連片之後,魏宗飛已經將原本的土地流轉費,從500-600元,提升到了900-1000元,同時,盈利的部分,扣除用於發展的部分後,還會按照股份,再次分配給所有持股入社成員。

「規模是農業盈利的基礎,而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可以賺錢的,而且很快就能收回投入的成本。」魏宗飛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07494589c43787fc80ba9697900da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