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數字化的時代,開發者的「變」與「不變」

2021-02-22   大數據文摘

原標題:萬物數字化的時代,開發者的「變」與「不變」

大數據文摘作品

數字化浪潮下,無論是產業還是技術,都面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

一些傳統企業用騰訊QQ進行工作溝通的時候,已經有人將全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員導入釘釘的組織架構。

一些餐廳還需要打電話預定的時候,另一些餐館已經率先開通小程序叫號服務。

無論是QQ還是釘釘,無論是打電話還是小程序,這背後都指向了一個要素——數字化。而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主動擁抱,後者大環境影響下的被動產物

不過,都不能簡單地把數字化放到信息化的脈絡里進行思考,當我們把這一時間節點放在歷史大潮中,和電氣化這種「歷史關頭」相提並論後就能看到:誰主動擁抱,誰就可以掌握先機,誰被動影響,誰就有可能出局

事實上,從網站、APP,到如今的小程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觸點版圖在不斷擴展,而如何快速集成領先的數據技術能力,沉澱數字化資產,並進行智能化的私域用戶運營,成為了在萬物數字化的時代主動出擊、開闢新的競爭優勢的關鍵。

數字化浪潮下,開發者的定義和範疇始終在變化

那麼,萬物數字化的時代,我們如何定義開發者呢?

「格子衫、牛仔褲、說話輕細卻又因技術頂尖而極具分量」,大家普遍認為開發者是一群用代碼改變世界的人,他們最大的快樂源於「自己的代碼沒有BUG」。而實際上,隨著開發者數量增多並逐漸系統化,其定義早已不僅僅局限於程式設計師;同時在聚合效應下,開發者生態也逐漸成型,並且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其邊界也在逐漸變得模糊。

從網際網路出現,開發者生態的打造就已經出現了,最早期的認識可能是計算機和計算機的聯網,那時候個人的電腦通過伺服器彼此相連,用戶會坐在電腦前,非常仔細耐心地瀏覽完當日的新聞網頁。

從更為深遠的角度來看,那個時代孕育了諸多日後的網際網路巨頭。1994年, Mosaic瀏覽器及 World wide Neb的出現,令網際網路開始引起公眾注意。同樣在這一年,楊致遠創建了雅虎。而到了1996年,對大部分公司而言,一個公開的網站已成為必需品。因此,開發者生態便圍繞網站進行展開。這時候的程式設計師別具特色,程式設計師的「碼力」成為衡量開發者實力的唯一標準。

而在那個時代,開發者、程式設計師都在做企業的信息化,真正從大潮中獲利頗豐的並不是開發者,正如李彥宏在2012年談到的那樣,「在網際網路時代,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站長時代,作為站長你可能不需要學C++你就可以做得好。」例如,一個剛剛20齣頭的初中畢業生就可以做出一個非常成功的網站,hao123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網際網路加速普及,個人電腦蛻變為個人計算。2010年橫空出世的iPad以及後來的iPhone,讓移動設備成為離人體最近的網際網路入口,而各種可穿戴設備的出現更加速了這一進程。

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形態不再重要,計算被以更為廉價和方便的方式賦權每一個人。這樣的本身加速了開發者的壯大,人人享有計算的權力,並能將自己的創想投入到產品生產當中去,也因此加速了開放式創新的過程。

這時候,根據時代背景,開發者有了專屬名詞:移動開發者。2010 年 3G,2013 年 4G 網絡的商用,為移動網際網路的騰飛奠定了基礎,開發者的生態規模也進一步擴大。生態逐漸豐富了一系列的開發者工具,使用這些工具,三五人即可開發出 APP。

由此可見,編程能力不再是開發者實力的象徵,如何使用成熟的開發者工具,如何及時做到APP的插件化、組件化、熱更新才是衡量開發者的唯一標準。

低代碼的集成工具,讓開發者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從 2010年開始,國內的移動開發者生態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在這一期間湧現出無數開發者,他們抱著極大的熱情研究技術並進行開源和分享。那幾年也是移動開發者最好的時代。

2019年,在小程序業務處於爆發性增長,絕大多數的小程序開發公司業務量水漲船高。比起APP,小程序開發流程簡單,技術門檻低,另一方面,於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開發者生態逐漸朝著「無代碼」發展,開發不再類似「下地種田」。

雖然如此,這些數字化觸點(網站、APP、小程序)仍需要「開墾」,「扎籬笆」,「收割」,但現在有了優質的第三方工具,只需要利用這些工具去完成步驟即可,工作內容變得簡單,門檻降低,大量需求的湧進,也意味著大量的人進入這個行業。而且,未來隨著與雲計算、大數據的結合,以無代碼為標誌,人人都是開發者時代一定會到來。

萬變不離其宗,開發者生態追求的核心——降本增效

生態最初是一個生物學的名詞,以水的生態為例。水有不同的形態,這些不同的形態可以在它不同的狀態變化過程當中,讓生態進行一個自我循環自我凈化這樣的過程,就是生態系統的典型特徵。把這個概念搬到當下,開發者生態的典型特徵是服務用戶,增加用戶的價值。換句話說,生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更優質的服務好開發者。這種趨勢下,基於開發者生態提供服務,賦能中小企業的一些公司看的更清楚。

在開發者領域深耕11年,全域數據智能服務商友盟+親歷了開發者生態變遷的全過程,也對此深有體會。採訪中,友盟+首席產品官林鳴暉告訴《大數據文摘》,現在的客戶群體相比以前範圍更廣,不局限在抖音、快手等網際網路企業,而是所有有數據需求的企業,如傳統企業廣州市圖書館都在積極擁抱開發者生態,主動進行數字化變革。

而在整個開發者生態中,「根據產品性質,重代碼,低代碼,無代碼這三類典型特徵都存在,許多企業嘗試開發自己的核心基礎的代碼框架,這屬於重代碼;減少程式設計師依賴,直接使用集成後的SDK、API,針對業務進行微調,則屬於低代碼;直接『砍掉』程式設計師,完全依靠基於開發者生態的服務,顯然屬於無代碼。」

隨著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開發者生態的特徵從「重代碼」逐漸過渡到「無代碼」。其推動過渡的重要力量就是降本增效。換句話說,不管開發者生態如何變化,所有的企業和開發者關注的核心訴求並沒有改變,始終是成本效率。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各個中小企業拿到融資的難度變大,營業收入持續下滑,成本效率問題如果把握不好,有「洗牌」出局之危。

以線下業務為主的中小企業收入明顯下滑,在疫情最嚴重的二月份,29.6%的中小企業營收下降50%以上,85%中小企業現金只能維持3個月。

圖註:從行業來看,用戶消費指數下降明顯:外出就餐-0.70、外賣-0.45、商務出差-0.71、國內旅遊-0.74、出境旅遊-0.56、網約車-0.55、網購-0.22。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等技術發展遭遇瓶頸,開發者生態所能夠提供的支持,其實停留在「低代碼」階段,小微企業介於「需要程式設計師」和「不需要程式設計師」這兩者之間,考慮到人力成本的消耗,成本效率問題會看的更加清晰。第三方開發者數據服務公司對此看的更加清楚,從商業角度進行工具類、基建類的探索,並形成一整套開發者數據服務的閉環。

友盟+打造的降本提效工具包既是如此。如從用戶的生命旅程出發,通過智能認證完成快速登錄,讓用戶接觸APP的第一步就如絲般順滑;在成為註冊用戶後,應用性能監控平台U-APM同步有效監控、定位並修復APP崩潰、閃退和異常等問題,提升用戶留存;

而當用戶沉浸在APP中時,開發者還可以通過社會化分享U-Share和裂變工具U-Link助力用戶完成分享、裂變,保證用戶粘性和裂變拉新;最後,在用戶沉默或流失時,再通過消息推送產品U-Push提升開發效率和用戶觸達率,千人千面和個性化實時推送,助力開發者實現更精細化的運營。在具體實踐中,友盟+的降本提效5大工具,直接幫助數千家中小開發者企業實現了利潤增長。

未來開發者生態:人人皆開發

重代碼為特徵的開發者生態主要依靠程式設計師的「碼力」,低代碼主要依靠集成工具的成熟度,而無代碼特徵,到目前為止,仍然來源於對未來技術的想像。

未來充滿想像,比爾蓋茨有句話:「我們總是高估了未來兩年的變化,而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化」。這種對未來把握的不準確,我們姑且稱為「比爾蓋茨陷阱」。顯然,對未來開發者生態的理解,大多數人仍然陷入了「比爾蓋茨陷阱」。

從微觀時空來看,2021年處於後疫情時代,開發者生態仍然會聚焦於小程序,首先小程序生態會越來越繁榮,降本增效和變現收益會成為開發者持續的追求;其次,不僅是技術,小程序的運營也會成為生態中的重點。

從宏觀來看,人工智慧技術必然完成全面智能化的蛻變,大數據仍然是商業生產的「新石油」。這兩個因素的加持下,開發者生態必將完全轉向無代碼階段,如果仍然以「代碼」論英雄,顯然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化。

在未來,人人都是開發者,機會存在於大眾之間。林鳴暉告訴大數據文摘:未來網際網路的虛實結合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人機互動的變革會加快,其變革速度類比10年前的簡訊發送和今天的短視頻上傳。因此,在開發的領域,未來開發者互動性會非常強,非常真實。」林鳴暉表示,此方向目前只是頭部企業在布局,所以未來開發者的機會大量存在於這種「基於視頻、基於全真交互」的產品方向。

另外一個機會存在於數據驅動的業務增長。這個方向不僅要求有基礎設施進行支撐,還要有一整套的「流程」。以小程序為例,在未來對許多開發真而言,並不只是開發一款小程序就能夠完成任務,還需要有拉新,留存,激活等意識和行動。因此,林鳴暉表示,開發者的第二個機會不僅僅局限於技術服務,還存在於一整套的運營增長的服務中。

第三個機會是關於萬物互聯。隨著5G建設越來越成熟,我們會比歷史上任何時刻都接近萬物互聯時代,一部手機將會完美控制家居中的所有電器,一個家庭在萬物互聯時代產生的數據稱得上「海量」。如何讓這些海量數據連接和流淌起來,是開發者面臨的下一個機遇。

面向未來,只有那些充足準備的,才能站在風口浪尖上衝浪。一直服務於開發者生態具有豐富經驗的友盟+面對上述三個方向,做了兩點準備:技術和數據

技術上友盟+會持續投入大量的研發力量,構建開發者的基礎設施,繼續攻關智能化、降本增效的技術。例如,目前推出的U-Verify主打智能認證登錄,U-APM主打應用性能監控平台,U-Share和U-Link能夠幫助開發者做社會化分享和裂變。

在數據方面,友盟+會繼續幫助開發者構建「網際網路企業數據銀行」,旨在解決數據中的「采、建、管、用」問題:首先是業務數據化和數據資產化,採集數據,並快速將端的數據形成數據資產。其次是資產應用,形成多種消息的推送,營銷的拉新。

一方面深刻理解和布局開發者生態,另一方面始終堅持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的開發者數據服務、開發者工具。以數據智能驅動業務增長為目標,這正是友盟+能夠在開發者領域深耕多年,始終能夠推動大環境下開發者生態變化的秘訣。

在始終變化的開發者生態中,只有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先開發者之憂而憂,才能在不斷更新的變局中擁有引領行業甚至改變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