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李姓各大支系

2019-07-14     成都東哥

四川檔案

李姓在中國分布極廣,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河南是全國李姓第一大省。李姓,也是四川第一大姓,有615萬人,比排名第二位的王姓多出100多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7.47%。

在中國的姓氏發展史中,李姓是在周朝以後的古書中才有記載的。《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沒有李姓的記載。《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此後,李姓被書籍記載就逐漸多起來了。關於李姓的起源,經考證,大致有5種不同說法。提到現在的四川人,很多人會想到「湖廣填四川」,令人產生蜀中由來無人的感覺。事實上,「湖廣填四川」僅僅只是四川歷史上6次大移民中的一次……

而四川大多李姓家族對祖先的考證,基本上是在元末明初和湖廣填四川移民這兩段時間開始的。此後的李姓祖源探尋,大多依照的是族譜中流傳下來的字輩、世系和口頭傳說。下面就介紹下幾個外遷四川比較大的李姓分支……

李氏族譜

自貢李姓

原籍:湖南長沙(富順)

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稱普州)城南鄉慈良橋東李家壩一脈李姓子孫,自開山始祖李恆泰十三歲隨母漂泊徙居安岳縣以來,已歷六世,如今經歷一個半世紀後的恆泰後裔已達數百,遍及中華,已成為獨立於華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恆泰房。

恆泰房始祖李恆泰,其先祖入川落戶四川富順自流井,世代經營鹽井鹽業,頗具規模。十八世紀中葉,因泰父參與反清義軍(疑為1860年李、蘭起義)鬥爭被殺,族人遂將恆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場,寄居戚家堰幫工渡日。數年後,恆泰始祖遷居相臨不遠的城南鄉慈良橋東賀禹門老宅(現稱劉家壩)佃田維生,民國初年置業慈良橋東寧家壩(現稱李家壩)定居至今。經祖輩灑血揮汗,恆泰李氏終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孫樂土,使恆泰系李氏後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

百餘年來,本房孫眾與祖籍自流井族人素無往來,互無音訊。二零零三年十月,恆泰始祖三世孫李國華、四世孫李亞首赴自流井尋根,訪李氏族人、祠堂十餘處,終未見恆、鴻、周、國字輩及湖南長沙(又雲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孫蹤跡,故疑「恆、鴻、周、國」字輩系列為誤用字輩,此後又與中華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長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聯絡,仍無相關信息,故決定恆泰始祖後裔自成體系,獨立建譜。

安岳縣部分李姓家族概況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乾隆年間

以進川老主李富珠(大約在公元1750年左右)攜帶五子,從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至四川省遂寧縣下安里甲潘家溝(今潼南縣崇龕鎮回龍寺一帶)註冊,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貴俸、李安文、李邦榮、李定祿的安葬地點:現在重慶市潼南縣光輝鎮(原崇龕 鎮)回龍寺的牌坊溝後山。原《牌坊溝、傅家溝、松林灣李氏族譜》中,字輩排列如下:太司千萬應,茂必仁仲志,大慕興富貴,安邦定國顯,世代永朝庭,榮宗吉瑞慶,耀祖獲禎祥,孝弟唐虞遠,詩書孔孟長。共45個字。

小標:內江李姓

原籍:湖北麻城 入川時間:明末清初

四川內江李姓來源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茂遠公。內江縣田東鄉(矮子店李家大瓦房)瓦房子長房,內江資中二房,拱門子三房。班輩排序:華,源,文,師。宗,祖,仁,庭。永,達,逢,茂。先,安,幫,國。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紹,道,學。世,延,浮,應。從時間和輩行間字意分析編纂時間應是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時期。

仁壽李姓

原籍:湖北麻城

這一分支從湖廣省麻城孝感鄉遷入四川,先到夾江,不久遷仁壽縣柏楊灣。其後人有一房「過雲南未回」。字輩為:「普世萬成茂正大光明有龍先*富貴榮華安幫定國意統山河運轉乾坤」。入川第一代為李普志、李普開(普開出家無後人)。 仁壽《李氏六修宗譜》中保存了一份大概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該族後裔李如薄所做的「序」,內稱:竊聞李氏之先,原籍麻城縣孝感鄉青山下。於有明洪武時,上川入籍仁壽縣,置業大屋新屋。

洪雅李氏 原籍:湖北

高廟,地處峨嵋山的後靠高寒山區。據史料記載:在秦漢年代為嚴道縣轄;唐宋朝時,屬嘉州(今樂山)洪雅;朱元璋建明朝的洪武四年,(1317年)始有「高廟」之稱。高廟主要有李、張兩戶大姓,其于姓氏人戶,屬此後相繼遷居而息。

據李姓族譜記載,因李氏先祖先期落住高廟;至今已傳二十幾代人了!李氏先祖名曰—李清,從湖北到四川來做武官的,解甲後,覓地歸隱,帶了一個姓張的伙夫和一個姓余的書僮,從今天的雅安方向沿山漫遊,一路走來擬埋鍋造飯,忽聽山澗下傳來溪流的嘩啦聲,便叫伙夫前去取水。不多時分,伙夫回稟道:山溪水凊花白亮,水又大得很;溪澗有好多的魚在游。李清一想,這地方有水、有魚、有樹林,何不在此安家呢!於是,隨著李氏的落戶,人們便相繼在此安家,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古鎮—高廟。

宜賓(樂山)李姓

原籍:陝西(麻城) 入川時間:明末

「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可以分為兩部分,最早追溯至元末明初的「移民實川」,其後是明末清初的大量移民實川溯我李氏祖籍源於關中,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三原縣一帶。其後,宦遊湖廣、長沙府等地,又徙居湖北江漢道黃州府屬麻城縣,孝感鄉李家村。迨至明代將末,我入川始祖明煥公弟兄四人由楚入蜀,家住敘州府(今宜賓市)城北門外吳家坎忠孝樓,後因家計困難而各奔東西。長兄明朗去成都府屬溫江縣三渡口文家場寄寓,次兄明世公上嘉定府(今樂山市)屬犍為縣城內寄住,四弟明鍾也去嘉定府夾江縣謀生;唯我始祖明煥公,則攜家抱墾宜賓縣治北的統山鄉鎮子壩(今宜賓縣高場鎮)地方耕種維生。

成都李姓

原籍:浙江嘉興 入川時間:嘉慶二十三年入川

巴金的祖上在清代前期就世居嘉興甪里街。其八世祖李玉傅、七世祖李彪、六世祖李南堂,均是廩生或國學生,都以耕讀傳家。從巴金的高祖那一輩起,家屬就分成了兩支。一支為李介庵(名文熙),為謀求發展,於嘉慶二十三年離開嘉興遷往四川,曾任四川崇慶同知等官職,以後便在成都定居了下來,李介庵的兒子李璠把父親從原籍嘉興遷至四川之事在《先府君行略》中記錄下來。另一支為巴金的高祖李寅熙,著有《秋門草堂詩抄》等,有文名,又同嘉興籍的狀元汪如洋交往,在一起吟詩唱和,因而一直世居嘉興甪里街。四川的李介庵有三子——李旋、李璣和李璠,他們都在四川、甘肅等地做官。李璠的嫡曾孫,是李氏家族遷四川後的第五代。由於巴金在嘉興的高祖李寅熙無子,便認四川李介庵的兒子李璣為嗣子,從此,李介庵的兒孫頂了四川與嘉興兩支血脈,兩地家族也一直保持著聯繫。

中江李姓

原籍:湖南 入川時間:清康熙丙子年

標公位下十五世孫志歆,於清道光元年撰修的譜牒記載:我祖李銅,字克略,元末任江南江寧縣令,後因年邁解組,居全州。生三子:文榜、文標、文機,榜與機同居故土全州,吾標祖則由全州遷徙湖南寶慶府新寧縣盆溪村,生子發琳,琳生再雄(武舉)、再輝;雄生彥貴,創業於消灣之八甲,輝生彥隆、彥信;子鴨塘之三甲,兩房親如手足。由元明至清朝,留意耕稼,漸成富豪之家,立身棟樑之選。有詩曰:「濟濟多士」。

至清康熙丙子年,標公有部分裔孫奉詔填川,有的仍居湖南省新寧縣崀山鎮盆溪村。守故者仍享田園之樂,欲遷異地者,不憚跋涉之勞。入蜀後支派分衍,族眾人多,各落業一處。座落於原重慶府定遠縣(今四川廣安市武勝縣)的白馬寺、小橋、青龍山、大嘴、白合觀、高灘、汪家洞、厚壩、王家扁,以及昌垣、興龍灣、左槽門、獨木橋、人生坪、荒溝、巴縣、銅梁、合川、渭沱等處不下數十里均系我族人等。

有春綻公「文生」於康熙卅五年丙子年,奉詔入川,落業川東定遠縣,樂善王家(扁)田連阡陌。其子二,隨同入川,騰芳居王家扁,白芳居沿口白鶴觀,後世亦有居巴縣,蓋市場鍾家嘴。登春輩後裔,隋官氏於康熙三十六年奉詔入川,各落業於地。各立其祠。

李也是整個人類的第一大姓,在中國附近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許多國家中,李都是大姓,其中韓國和越南尤甚。李,不僅是個姓氏,更是一個文化符號。李姓的分布情況,記錄了中國文化傳承與播撒的路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BiBGwBmyVoG_1Zle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