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一隱藏的古村,受聯合國表彰卻鮮為人知,你去過嗎?

2022-01-21     溫州古道

原標題:浙江這一隱藏的古村,受聯合國表彰卻鮮為人知,你去過嗎?

文圖:李朗詩

福德灣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礬山鎮。 這個已有600餘年的礬山,被稱作為「世界礬都」的「活遺址」,象徵性的建築就是長得像煙囪的鍛燒爐。景區不大,算得上迷你精緻。

這裡是一座歷史上因采礬、煉礬而生、而盛的村落,整個村落沿雞籠山自然山體而建,坐南朝北。福德灣所在的雞籠山是浙江省10處大型礦床之一,村南散落大量煉礬遺址。

民國時期的煉礬遺址,煉明礬高大的煙囪,及礦石堆場,經維修和保護至今保存完整。

宋末,礬山發現明礬礦,始有住人。至元朝,有零星住戶居住於此。明朝洪武年間至清末,明礬業大幅發展,吸引了眾多逃難者和以明礬產業為生的工人散居於現福德灣村境內。福德灣村幾百年的采煉發展歷程,不但在村內遺留下了礬山礬礦遺址這一較完整的上世紀50年代采煉生產、生活系統,也遺留下了大量因生產、生活變遷需要遍布該村各角落的礦硐(採空區)、街巷、石抬階、古樹、古井及大量的特色民居。

獨特的發展歷程使其形成了從山上到山下具有不同時代特徵,又一脈相承的工業村落民居風格,也使該村逐步形成了當前從山上至山下依次為礦硐(採礦區)居住區煉礬區的基本布局。

解放後,被命名為礬山鎮第九居民區。五六十年代,溫州礬礦在福德灣村半山腰建立第一個機械化生產車間,被礬山人稱為「礬礦一車間」。福德灣村在2016年就獲得了聯合國的文化遺產保護獎,也是國家級的重點保護文物,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

福德灣域內占地21.39公頃的礬山礬礦遺址是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停產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被認為是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活遺址」,也是礬礦采煉技術發展、工藝變遷「活的教科書」。

福德灣因礬礦而形成一條長約100米的古民居老街,成為礦工的生活區。聽當地人介紹,老街上的古民居建築始於清末民初,新中國成立後雖然也曾重修過,但還是有一些民宅的保存情況不容樂觀。這個居民區至今還居住著一些老礦工。建築活潑、樸素自然,與地形結合緊密,村落格局保存完整,具有浙南典型山地民居特色,她又與煉礬舊址相輔相成,成為礬山產礬歷史文化發祥地,見證記載工人生產生活的歷程。

福德灣老街地處雞籠山,街道沿山坡而建,全長100米,始建於清末民初,村內,60餘座民宅散布其間,沿山坡而建,多為木構或是木石結構。

如今的老街雖然沒有往日的繁華,但是百年歷史的積澱讓這裡多了幾分寧靜與淡然。一方古井,藏著雲外的青天,白牆黛瓦,如古老沉香,帶著舊年的味道,在空氣中氤氳。

民居用料就地取材,利用廢棄礦石壘砌而成,變廢為寶,顏色五彩斑斕,吸人眼球。後檐駁坎多用廢石疊置而成,屋面常設開窗,採光、通風所用,稍間屋面多為三坡面,薄磚曲線砌築而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f096380f5d3f7dc1b61e345d4486b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