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思考的器官是「心」而不是「腦」。我們的很多字,只要是說到心理活動、思維活動及情感活動,就與「心」有關。比如那些豎心旁的字和心字底的字,包括咱們剛才說的「心理活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都是與心有關的。與「頭」「首」有關的字則非常少,比如「買」「賣」「實」「道」「馘」「馗」等,而且與思維、心理、情感這些都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古人為什麼認為思考的器官是心呢?古人又是怎樣認識頭的呢?
心是我們體內唯一能夠感覺到正常律動的器官。只要我們把耳朵趴在別人的胸膛上,就能聽到別人的心臟有節奏的持續不斷地律動。律動能夠產生動力,能夠工作,這是古人最淺顯的認識。腦袋裡的腦漿,一動不動,而且又軟又散,古人並不會把它和思考聯繫在一起。他們覺得,我們人要思考,體內必然應該有一個動力源泉,有一個能做工的器官。作為持續不斷有節律跳動的心臟,就是這樣的器官。
當我們人體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心臟的跳動會變得平穩而緩慢,而睡覺也正是我們思考得最少的時候。假設我們睡覺的時候做夢,思維變得極度活躍,那時候,我們的心臟往往會砰砰直跳。總之,思維活動任何時候都與心臟的跳動的節奏和快慢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假如一個人心臟停止了跳動,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生命結束了,同時他的思維活動、情感活動等也都結束了。
心臟不但能跳動,同時還把血液輸送到人體的每一個地方。這也就相當於把我們的思維和感知傳遞到身體的每一個地方。雖然古人通過解剖,看到神經的存在,但是並不覺得神經是傳遞感知的東西。
除了心臟的跳動,讓古人認為它是思考的器官以外,還因為心臟居於人體的中央,從而認為它是人體的中樞。這也正是符合古代的文化觀念的。
在古代的文化觀念中,最高的權力機關都是居於中央的。其實「中央」這個詞,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古代一個國家建首都,往往會把首都建在國土的中央,就是因為覺得中央能夠對國土進行有效的控制,保持國內的和平和穩定。
古代的中國,之所以把自己稱為是「中國」,也就是說,咱們是聚居於「中央」的國家。周圍的國家都是要奉中央的國家為首腦的。在這種觀念之下,古代也就形成了以中國為宗主國的朝貢體系。
恰好我們的心臟,也位於人體的中央位置。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咱們的傳統文化觀念,自然就把心臟作為人體的領導器官。
那麼,古人是不是對腦袋就不重視了呢?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雖然古人認為思考的器官是心,但是從來沒有忽視頭的作用。古人幾乎把心和頭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的,也把頭作為人體中最核心的器官之一。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首腦」「領頭」這樣的詞,也就代表著,古人認為頭是人體中最重要的核心器官。
既然古人認為頭也是核心器官,那麼,古人是怎麼理解「心」和「腦」的關係的呢?
咱們先來說說,為什麼古人也認為「腦」是人體的核心器官。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腦居於人體最高的位置。居於中心的位置固然重要,居於最高的位置,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腦也是人體的最核心的器官。二是我們的五官都在腦上,腦能夠讓我們看、聽、說等等。也就是說,我們人體的對外界最重要的感覺,都是來自於腦;我們人體對外的各種行動,都是由腦對外發布命令來完成的。
咱們可以做一個比喻。比如古代中央機關的三省六部,如果說「心」相當於中書省,那麼「腦」就相當於尚書省。中書省負責思考、研究和決策,尚書省則負責把這些中書省制定的各種法律法規執行下去。顯然,無論是中書省還是尚書省,都是最高的權力機關,只不過他們各自承擔著最高權力的不同部分而已。
再做一個比喻,古代對君主的要求往往就是四個字:「內聖外王」。意思是內心要像聖人一樣,行動則要走王道。這裡的內心,說的就是用心來進行思考。這裡說的行動,就是由頭上的五官指揮下的各種行動。顯然都是缺一不可的。
所講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是古人既認為「心」是人體最重要的思考器官,同時又非常重視頭腦的作用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