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世衛大會|走出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之路

2024-05-24     健康報

中國從全球衛生治理的參與者轉變為引領者,與國內衛生健康治理水平的顯著提升密不可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確立了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些既為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更為全球衛生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醫療衛生惠民生

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5.7/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4.9‰……《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部分數據引人關注。經過75年不懈努力,中國不僅顯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並且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衛生健康發展之路。

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看病就醫體驗,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多年來,中國通過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強人才、學科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好、更方便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同時,通過強化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推動公立醫院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目前,中國有5500多家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可提供「一站式」服務,出院患者當日結算率達到77.7%,多學科診療服務模式推廣至全國2400餘家二級以上醫院,人民群眾就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讓基層有活力、提供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是醫改重點之一。近年來,中國通過實施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縣級醫院能力提升工程、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醫院等措施,大力提升了市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通過開展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人員、技術、服務、管理下沉,促進資源共享、服務共為、責任共擔,有效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

此外,通過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三年行動,超過7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到服務能力基本標準或推薦標準。通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做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編制保障工作,推動各地落實村醫崗位補助和村衛生室運行補助等,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拓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涵,健全激勵和保障機制,促進有效簽約、規範履約,為有需要的患者送醫送藥上門服務,使群眾看病更加便利。

打出公衛硬實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不斷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健康,打出了公共衛生硬實力。

在傳染病防控領域,中國實現了「三個一批」——消除了一批,控制了一批,降低了一批。

首先,繼消滅天花,消除絲蟲病、脊髓灰質炎、新生兒破傷風之後,2021年中國消除了瘧疾,結束了這一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肆虐千年的歷史,在中國公共衛生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讚譽。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新聞公報稱,中國將瘧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的3000萬減少至零,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其次,中國愛滋病、結核病、B肝、C肝、血吸蟲病等重大傳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愛滋病經輸血和血製品傳播基本阻斷,母嬰傳播和注射吸毒傳播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感染者抗病毒治療成功率超過95%,每年新報告感染者數、感染者病死率均呈下降趨勢,中國愛滋病疫情整體處於低流行水平。結核病的發病率穩步下降,治療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死亡率降至已開發國家水平。中國病毒性肝炎新發感染者數大幅減少,通過實施國家免疫規劃,普及B肝疫苗接種,將5歲以下兒童B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保護了數以千萬的兒童免於感染。

再次,中國麻疹、乙腦、流腦等疫苗可預防的多種傳染病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比如,近年來中國每年報告五六百例麻疹病例,在全球處於極低流行水平。包蟲病、蛔蟲病等重點寄生蟲病疫情也明顯下降,全面邁向控制或消除的新階段。

歷經非典、新冠等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中國公共衛生體系櫛風沐雨,目前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法定報告傳染病病例從診斷到網絡報告的平均間隔時間縮短到4小時,國家層面建立了72小時內快速鑑定300種病原體的技術體系,所有省級和90%的市級疾控中心具備了核酸檢測和病毒分離能力。中國還建立了全國電話流調系統,啟用「95120」專用流調號碼,有效提升了流調工作的效率。

中國目前已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機制,構建了以國家、省、市、縣四級疾控中心為龍頭,二級、三級醫療機構為依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疾控體系,建立了一支具有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優勢的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各級疾控中心核心能力大幅提升。

多年來,極具中國特色的愛國衛生運動將黨的群眾路線運用於衛生工作,將中國的政治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福利,形成了包括除害滅病、農村改水改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國家衛生城鎮創建等具有特色的衛生工作,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較高的健康績效。2013年和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分別向中國政府頒發「健康城市(衛生城市)特別獎」和「社會健康治理傑出典範獎」,並給予「遠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成為全球口號之前,中國就已經通過愛國衛生運動踐行著這一原則」的高度評價。

岐黃飄香播四方

中醫藥是數千年積澱的民族瑰寶,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日益凸顯,尤其是中醫藥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這得益於中國政府注重從戰略上保護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將其列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謀劃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系,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四部醫典》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目前,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全球30多萬名中醫藥從業者在中國以外地區開設了8萬多家中醫診所。中國已與近50個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國際組織簽署了傳統醫藥領域合作協議,中醫藥納入多個政府間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已經成為中國與東協、歐盟、非盟、拉共體以及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等地區和機制合作的重要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第62屆、第67屆世界衛生大會兩次通過由中國提出的《傳統醫學決議》,敦促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將傳統醫學納入國家衛生體系。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中醫藥歷史性地進入世界主流醫學體系。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關於更新全球傳統醫學戰略的決定》。

目前,中國已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一批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比如,在模里西斯建設中國—模里西斯中醫藥中心,在摩洛哥建設中國—摩洛哥中醫藥中心,在辛巴威建設中國—辛巴威中醫藥中心等,通過中外雙方合作,共同為當地民眾提供優質中醫藥服務和產品。中國青蒿抗瘧團隊先後在葛摩、巴布亞紐幾內亞、坦尚尼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國家應用復方青蒿素開展快速清除瘧疾項目,幫助非洲多地區短期內實現了從高瘧疾流行區向低瘧疾流行區的轉變。目前,中國已派遣2支中醫醫療隊赴柬埔寨,首支援柬醫療隊獲衛生援外工作表現突出集體表彰,隊員獲柬埔寨騎士勳章。

文:健康報記者

編輯:管仲瑤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徐秉楠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1ESJM317】獲取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afc0284214239428c037e00cd16f1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