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長期動盪不安,戰亂頻發,政治黑暗,人民生活極其痛苦黑暗,面對社會上的種種不公,人們無力抗爭,只能默默忍受。雖然無法憑一己之力改變社會局勢,但總歸可以苦中作樂,在心理上產生了轉換的迫切性。
這大概就是古人的「精神勝利法」吧,節日是提供給民眾精神放縱追求快樂的缺口。通過節日釋放自己的情緒,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和補償。盛極一時的節日莫屬上巳節、端午節和重陽節,全國上下會為節日做十分充分的準備,因此形式上會顯得極為隆重壯觀。
通過民眾組織或參與的這些重大節日活動來了解民眾過節心態的轉變。
一、民眾過節心態的轉變帶動節日氛圍的輕鬆化
1、娛神到娛民的轉變
上巳節,時間原在三月上旬巳日。這個時間是晚春時節,正是萬物萌生,是踏青郊遊遊山玩水的好時節。自周朝以來,上巳節在民眾中間很受歡迎。
如《晉書·禮志》中所說:「漢儀,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在上巳節的主要活動就是選擇乾淨的流水之地進行齋戒沐浴,為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祈求好運氣,逢凶化吉。
從上巳節的節日習俗和慶祝活動中還是可以看出前朝留下的宗教縮影的存在,不過和前朝比較起來,上巳節的原始宗教意味已經淡化,民眾的節日活動主要是以游春娛樂為主。
端午節,時間在農曆五月五日。這個時間多在夏至前後,正值仲夏時節。民眾在過端午節的心態轉變尤為明顯。由於端午易多災多難,所以難免人們總會懷揣著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心思去迎接端午,生怕撞上邪神惡鬼纏身。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神秘恐怖的氣氛減弱了不少,添加了許多尋歡作樂的遊樂活動。傳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百姓用盡最大努力划船營救,所以形成了划龍舟比賽的習俗。
此外還有鬥百草的遊戲,採集各種各樣的花草來做猜草名的遊戲,既可以增長植物方面的知識,又可以培養對大自然熱愛的情感。何樂而不為呢?人們對於節日的認識完成從惡到善的轉變。
以往,在人們的生活經驗中,五月正是春夏交替的時節,空氣濕潤引發滋生蚊蟲,為細菌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會有很大一部分群體無法適應這樣的氣候轉變,在五月往往會患上惡疾,嚴重的則會去世。
再加上畏懼神靈的心理,使得全國上下並不怎麼期待節日的到來。在南北朝後期,經過長時間的傳承,這樣不科學的認識逐漸變少。
重陽節,時間在九月九日。《易經》中將「六」定為陰數,將「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登高以驅邪避災,是重陽節的代表性節俗。重陽節又被稱為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每到九月九日,一定會登高設野餐。重陽節在這一時期是最受重視的節日,是因為它的節令為重九,古人認為重九是陽數之極,登高山可以化解不正之氣,免除重九的厄運。
通過對重陽節的簡單介紹,和端午節有共通之處:節日的主題均為驅邪避災,祈禱身體健康。人們過重九時,完成了由原來的戰戰兢兢,唯恐得罪神靈逐漸變為以追求身心愉悅的節日習俗為主的心態轉變。
2、自娛自樂的目的性活動增加
就拿上巳節來說,人們自古以來的親水天性,使得人們特別喜歡與水相關的活動。上巳節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在最有生機的季節與水親密接觸、進行遊戲的機會,再加上少了諸多宗教禮節的管制,所以在上巳節民眾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解放天性,順從自己的內心,以較為輕鬆的心態去迎接節日的到來。
二、門閥士族階層的崛起大大促進節日氛圍的輕鬆化
百姓迫切追求精神世界的歡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魏晉的門閥士族階層的興起,更是大大推動了節俗娛樂化的趨勢。
1、借過節日感受大自然的美
魏晉以來,玄學盛行,士族名士多縱情山水,注重自然之美,藉助大自然的景色來抒發感情。在這班名士的倡導和身體力行下,帶著消災免邪的節日目的已經逐漸被尋歡作樂、遊山玩水所取代。除了踏青郊遊以外,還設立了臨水飲宴和各類水濱遊戲,並且產生了一些特定的節日玩具。
當時的名士最喜歡曲水流觴的作樂方式,他們邀請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在一處風景絕佳且流水彙集之地,眾人席地而坐,放開平日裡的拘束,將酒杯放於水中,觀察其沉浮不變,搖搖擺擺的狀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飲酒。
由於這種遊戲有高雅的情趣,所以深受士大夫的喜愛。此外還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絳棗」的遊戲,玩法同曲水流觴一樣,不過將對象換作了雞蛋和棗,漂浮到誰面前,就要將其吃掉。
2、為節日助雅興
以重陽節為例來具體講講士人給節日添的高雅情趣。重陽節時處暮秋時節,群芳凋謝,唯有菊花不畏風寒,為這個季節添上不一樣的色彩。自然,由菊花而衍生的重陽節習俗很多了,比如攜家人賞菊;贈菊於摯交好友;飲菊花酒等等。
菊花有出眾艷麗的外表,但卻不是外強中乾,完全能抵抗的住外界的嚴寒條件,具有堅貞不屈的品格,多少名人志士以菊花自比,抒發鬱郁不得志的心情;同時菊花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常飲菊花酒可以除濕禦寒,延年益壽。
三、各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合豐富節日內涵,增添節日氛圍
上述兩個部分主要講的是社會群體對於節日氛圍的影響,這一部分要從根本上分析節日氛圍的變化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各民族間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各民族人民的遷移居處,以及中原人民的大舉南移,使得原來相對隔絕的各族節日習俗也互相滲透,逐步交融在一起,節日的種類和節俗活動的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大大改變了以往節日的氛圍。
以漢朝為例,節日的氛圍多是蒙上神秘的宗教色彩,節俗活動大多是為了供奉神靈,取悅神靈,過節日的心情莊重壓抑大過開心愉悅。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時代的因素,也有人為自覺主動享樂意識的存在,節日娛樂因素凸顯,人們過節的心態由沉重逐步走向輕鬆。
到了唐宋時代,節日真正意義上是為民而立,是人們放鬆身心,享受自我的時刻。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今日看來,實際上也是節日氛圍由沉重到輕鬆的過渡時期,是在不斷摸索中前進。
以端午節為例,來說明文化融合對節日習俗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又賦予端午節以紀念歷史名人新的意義。我們通常所熟知的名人是屈原,殊不知,在當時,由於小農經濟條件下交通聯繫的相對隔絕和政治上的分裂割據局面,各地人民在端午節加以緬懷的先人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會稽人民紀念的人物是孝女曹娥;陝西地區紀念的人物是孝子介子推;蒼梧郡人民紀念的人物是地方官陳臨;吳地人民紀念的人物是軍事家伍子胥;荊楚人民紀念的人物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魏晉南北朝歷經幾百年的光陰,各地人民走動頻繁,交流甚廣,各大地域文化不斷碰撞,相互融合,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屈原以自己慷慨赴死的行為深深地贏得了動亂年代人們的共鳴。
最終以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江逝世的紀念日的說法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端午節的許多習俗也因為屈原而增加了更有趣、更深刻的含義。
就拿吃粽子這一習俗來說吧,也是和屈原淵源頗深,十分的有趣。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以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之,均被水中的蛟龍搶食,失去了紀念愛國詩人的意義,後來人們絞盡腦汁,在竹筒上綑紮五顏六色的絲線和竹葉投江祭屈,粽子由此也成為端午節的標配節日食品。
四、結語:
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盛大的上巳節、端午節、重陽節三大節日習俗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下,魏晉南北朝在繼承前朝節日習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一些新的節俗。
節日氛圍發生了由沉重到輕鬆的轉變,主要是因為民眾心態的變化,士族階層的現身表率,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娛樂的對象發生了改變,由娛神到娛民、自娛自樂的改變。
參考文獻
1、《晉書·禮志》
2、《易經》
3、《鄴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