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老父親,現在就是沒人管的狀態,沒有飯吃,也沒有水喝。
更奇葩的是,這名老父親有7個孩子。
而這一切都因為家中有三個不良代表。
老大、老三還有老四,他們都找自己的理由不贍養父親,態度非常惡劣。
女兒老劉面對鏡頭:「在他們心中,老爺子就已經死了。我希望他們三個有良心發現,老父親的今天也就是你們的明天。」
七個子女,究竟誰才能成為老父親的依靠,讓他不至挨餓受凍。
面對指責:老大表示委屈:父親有自己的養老工資,按照我做老大的責任,我也盡了,老人家已經明確講了不要我管。
老四覺得父親要求高、難伺候,使得自己照顧了三天,就不得不撤退,情況基本和老大一致。
就這樣,老大和老四都跑回了自己的家,對於父親的照顧問題,不再做任何回應。
面對贍養問題,七個子女中,推脫的有推脫的理由,相對願意承擔責任的也講求平均主義,沒有一個人願意出來挑大樑。
以致92歲的老父親在家整整餓了兩天,讓人唏噓不已,為此老六十分心疼,對其他姊妹的怨恨也愈加強烈。
調解員胡建雲建議道:「大家的目標不僅僅是解決贍養問題,其實要解決的是大家庭回到和睦,這是每個人的期盼,你們面對父親的心態,就是不要跟著父親的情緒走,父親的情緒都只是日常的小情緒。」
調解結束了,吳家七姐妹簽下一份協議,跨出了合力養老的第一步。
我們知道,要想協議履行到位,將父親贍養安好,靠的是每個人的自覺自製,以及孝心和良知。
關於父母的養老問題,評判誰更靠譜的唯一標準是孝心,而不是性別。
其實,兒子也好,女兒也罷,只要能夠對老人懷抱一片赤誠之心,並積極付諸行動,不怕麻煩,那就是最靠譜的。
《都挺好》的養老觀,你認同嗎?
蘇明玉出生在典型的中國式重男輕女的家庭,雖然是家裡最小的女兒,卻絲毫不受寵愛。
母親極其重男輕女,最偏心兩個哥哥。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蘇母認為自己反正不指望女兒贍養,也沒必要在她身上投入那麼多。
從一開始,母親就將自己的贍養問題寄托在兒子身上,而非是全部子女。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因為人性的本質就是講究利益的,我指望你回報我,我自然會在方方面面偏心你。
吃飯時,母親給兩個哥哥一人夾一個雞腿,唯獨明玉沒份;
哥哥們的早餐從來都是火腿加雞蛋,而明玉就是一碗泡飯;
兩個哥哥都穿著入時,明玉穿的卻是一件漿洗得發白的校服;
都快高考的明玉,好不容易周末回趟家,還必須給二哥洗衣服;
成績名列前茅的明玉,完全有把握考上清華大學,母親卻逼著她去讀免費的師範學院,明玉據理力爭,換來的卻是一巴掌。
大哥要出國留學,母親賣房子;二哥要結婚,母親賣連個通知都沒有就賣掉了明玉的房間,卻連一本複習資料都不捨得買給她。
明玉再也忍不下去了,她撕心裂肺地說出所有的不滿,卻並沒有得到母親的反省。
母親最後的這番話徹底澆滅了她最後一絲可憐的希望:
「你怎麼能和兩個哥哥比呢?我們只負責養你到18歲,你以後還要嫁人,到老了,我們也不需要你養。」
明玉轉身離去,再也不回頭,從此與家裡斷絕了來往。
後來的劇情證明事實恰恰相反,那個被認為賠錢貨的蘇明玉為家裡出錢出力。
她一出場就掏出40萬為蘇母購置墓地。
有錢到在蘇大強被騙6萬後,自掏腰包為其補了窟窿。
蘇明哲給蘇大強買房的首付還差20萬,明玉得知情況後二話不說就出了這筆錢。
世事難料,誰也不知道未來的事情會怎樣發展,兒子就一定能挑起贍養老人的大梁嗎?女兒真的只會袖手旁觀嗎?
不是的。
那些兒子拋棄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女兒守在老人身邊精心照顧的也不少。
孝心劃分的標準從來都不應以性別為依據。
不孝引發的慘劇,比你想像的慘烈
武漢大學劉燕舞副教授,經過長達6年時間,走訪11個省40多個村莊的考察,居然發現,自殺已成為農村老人結束生命的普遍現象,其中不乏子女逼死老人的極端事例,讓人聽了不寒而慄:
一個在外打工的兒子聽說父親病重,便請7天假回家,當父親病情緩解後,兒子問父親:「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可只請了七天的假,還包括給你辦葬禮的時間。」
老人在絕望之下隨即自殺身亡。
有一對老年夫婦,同時喝農藥自盡。老太太當場死亡,老爺子沒死,但家屬並不送到醫院。
第二天家裡人給老太太辦喪事,就讓老頭躺在床上看。
第三天,老頭命斃,就著為老太太辦喪事的靈棚,立馬又為老頭辦了喪事。
事實上,多數自殺身亡的老年人,是不想死的,有哪個老人會心甘情願「自我了斷」?
看過一篇文章,劉燕舞老師記得2011年冬天去應城農村做訪談的情景。
在離他住處不遠的一戶人家,照料著一位癱瘓在床的老人。
那年年底,子女們商量,給老人斷水、斷糧,希望他在年前死掉,「免得過年家裡來客人,屋裡臭烘烘的」。
然而這個倔強的老人,就想「拼了命地活下去」。
他躺在床上嗷嗷大罵,抓起糞便在屋裡到處亂扔。一直堅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絕望的咽下最後一口氣。
一個身邊有兒有女的老人竟如此痛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這不悲慘麼?!
「孝敬父母」原本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但當下面臨嚴重的挑戰。
過去,有孝道文化的傳承,有宗法制度和宗族組織的保障。
現在,很多子女都想著如何「甩包袱」「踢皮球」。
《孝經》說: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想起年幼時,你圍在父母身邊纏著他們講故事,他們會把肉都留給你吃,騙你說他們不愛吃。
隨著時間流逝,嗷嗷待哺的幼兒成長為羽翼豐滿的雄鷹,那意氣風發的英雄卻落得滿頭銀髮,眼神渾濁,動作緩慢。
讓我們多點耐心和愛心,贍養老人沒有那麼難。
我是情感諮詢師李玉玲,有任何情感問題,點擊下方【了解更多】馬上聯繫我,老師會免費幫助你諮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LfudG4BMH2_cNUg1R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