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公司做大做強之後,面臨的最大之一的煩惱就是,「我該不該上市?」
上市這件事是一把雙刃劍。好處自然很多,比如利於規範公司的規章制度和組織架構,擴大知名度,獲得持續融資的能力等等。
至於許多拒絕上市的優質公司,比如老乾媽、西貝等,背後的考量其實也不難推測。畢竟,上市意味著不自由,得被資本牽著鼻子走,並且還得公開披露信息,時時接受媒體的監督。
這時候,問題來了,另一家著名「拒不上市」的巨頭公司華為,為什麼這幾年要主動向社會公布自己的財務報表呢?也沒人逼他們這麼做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信息時代,這種「透明化」運營公司的策略,到底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
2009年起,華為不僅對外公布自己的財務數據,而且還邀請國內外的學者、媒體和公司參觀華為,大有一副毫無保留的姿態。
當時的副董事長鬍厚崑,是這麼解釋華為的做法的:「公平競爭的前提是開放、透明。這是作為全球企業公民的華為所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當然,這句雞湯我們聽聽就好。華為之所以採取「透明化」的制度,其實還是為了契合當下時代的商業規則。
最近這二十年,許多大數據分析後發現,企業的透明化制度可以提高自己的業績。而這背後的兩大原因,一個是獲得信任,一個是制約權力。
先說信任。在09年之前,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一直是一個「神秘人物」,從不拋頭露面,從不接受採訪。
雖說低調是一種美德,但對於公司來說,CEO如果蒙著一層紗,那麼或多或少會影響公眾對於公司的了解的。
在09年的時候,華為在開拓海外市場的時候遇上了一些麻煩,導致國內的手機終端業務也受到波及。在這個關鍵時刻,任正非首次接受採訪,代表華為暴露自己,傳遞出「我們是一個負責任的好企業」的信號,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信任。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華為順利轉型成功,成為中國最知名的龍頭企業之一。
至於公司透明化的另一大原因,制約權力,其實也很好理解。
人性是有弱點的,哪怕再秉公職守的企業家,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很容易迷失自我。
任正非知道自己不是聖人,所以為了杜絕自己有通過歪門邪道攫取個人利益的邪念,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暴露公司財務數據。一旦員工、高管、輿論和社會都可以監督自己,他自然就會斷了這份邪念了。
美國著名的大法官布蘭代斯說過一句名言:「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燈泡是最有效的警察。」當權力被暴露在陽光下之後,「獨斷獨裁」的行為就會得到極大的遏制。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公司打破和民眾「信息不對稱」的壁壘,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畢竟,雖然藏著掖著自己的運營狀況,可以悶聲發大財。然而另一方面,當公眾對一家企業一無所知的時候,別說擁躉了,連基本的信任都沒有,談何產生購買產品的念頭呢?
換個角度想,其實公司運營越來越透明化,也是信息時代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畢竟只要某家公司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就遲早會吸引大批拿著顯微鏡來觀察的人。其中有普通老百姓,也有競爭對手,或者更嚴重點,還有「黑公關」。
與其這時被別有用心的人散步謠言,暗中挖黑料,還不如讓自己成為真實信息的第一來源,樹立出一個「健康、開放、負責任」的企業公民形象。
既然在黑屋子裡躲不住了,與其遮遮掩掩,還不如主動走到陽光下,大口地深呼吸一下。也許你會發現,擁抱透明的感覺,其實也沒那麼可怕。
P.S:想要加群了解更多關於傳播學的知識,請在公 眾 號《西門君不吐槽》留言「傳播學」三個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