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是怎麼來的?十二月為什麼叫臘月?搞不清楚很容易鬧出笑話的

2024-01-15     千秋文化

原標題:臘月是怎麼來的?十二月為什麼叫臘月?搞不清楚很容易鬧出笑話的

臘月是歲末十二月的別稱,「臘」的本義是「干肉」。歲末十二月有多種稱呼,其中最為熟知的當屬「臘月」,這一別稱。因為這個月的天氣最適合風乾製作腊味,所以有「臘月」之稱。

臘月的淵源

要理解十二月為什麼叫臘月,首先要追溯到《周易》和《周禮》等古代經典中,那裡有關於「臘」的記載。早期,「臘」的本義是「干肉」,與農耕社會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歲末十二月,天氣適宜,正是製作腊味的最佳時機。因此,人們將這個月份稱為「臘月」。

據民間傳說,在這個月份的時候,人們通常會舉行一系列的清除與祭祀活動,同時祈願新的一年順順利利,五穀豐登。臘月二十三被稱為「小年」,標誌著新一年的開始,人們開始準備年貨,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做好準備。

臘月二十五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國傳統民間的習俗,春節是新一年的開始,人們對於過年都倍感親切,同時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點;還有「二十五糊窗戶」的說法,即臘月二十四掃完塵,二十五就該糊窗戶了。

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在我國北方地區又稱「小年」。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臘八節與臘八粥

臘八節是農曆的十二月初八,是一個重要節日。這一天,人們會製作臘八粥,也稱為「七寶五味粥」、「佛粥」等。臘八粥的製作涉及多種食材,熬制而成,寓意著吉祥和豐收。臘八粥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在《夢梁錄》中就有相關記載。南宋時期,寺院設有臘八粥,而到了清朝,這一風俗更是在全國範圍內盛行。臘八節的舉行不僅是一種傳統,更是對新一年的祈福和期盼。

北方有一句俗語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句話意味著到了臘八節,就意味著馬上要過年了。在北方人們還會泡臘八蒜,喝臘八粥,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增添了濃厚的年味。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傳統小吃,是臘八節節日食俗。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寫到最後

臘月作為農曆的最後一個月,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人們對美好期盼。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到臘月二十五的「推磨做豆腐」和臘月二十六的「殺豬割年肉」,再到臘八節的慶祝,每一項傳統習俗都反映了,人們對於傳統節日的重視。最後就是,你還知道臘月有哪些習俗呢?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和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94e6f19d3d47694e1b456e3d0d085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