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講「出了5服不是親戚」,哪些人在5服以內?再忙也要看看

2024-09-27     千秋文化

俗話講"朋友有遠近,親戚分厚薄",中國人一直非常講究親情,也對這方面最有研究。尤其是那些同族人在一起的村落,更加注重彼此的親屬關係。在我國民間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有這樣一句老話,既"出了五服不是親戚",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講就是,若兩人的關係出五服了,那麼即使是同一個老祖宗,也沒有親戚關係,這個"五服"到底是什麼?哪些人又在5服以內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五服制度的由來

五服又稱「五服圖」或「五服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宗法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家族被視為一個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組織,而家族成員間的親疏關係直接影響到財產繼承、祭祀權利、社會地位等多個方面。

為了明確這些關係,古人採取了通過喪服來區分家族成員之間的遠近親疏,逐漸形成了五服制度。

通俗來說就是,以前的時候一個人去世後服喪的分為五類,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服飾是粗細不同的喪服,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

那麼從家庭血親關係上來說,哪些人在「五服」以內呢?哪些人又出了「五服」呢?按《儀禮---喪服小記》的規定,以自己為參照,具體的算法是這樣的:

哪些人在5服以內

斬衰

斬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通常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

「一服」主要是至親,發喪的時候要穿最破爛的喪服。一服一定是與你有直接生養關係的,譬如你的父母,譬如自己的兒女。

齊衰

齊衰是僅次於斬衰一等喪服,亦以粗生麻布做成,但衣緣袖口皆縫邊,稍顯齊整,故稱齊衰。

「二服」主要是兄弟姐妹,孫子孫女、親侄子、親侄女、親伯親叔、親姑姑等,發喪的時候要穿較破的衣服。

大功

大功也稱「大紅」,它是次於「齊衰」的喪服,主要是用粗熟麻布製作,服期為九個月不用杖。

「三服」是本家的堂兄弟、叔伯爺、曾孫曾孫女、叔伯孫女、祖姑、堂伯叔、堂侄、堂侄女、堂姐妹、堂姑等人。

小功

小功是次於大功一等喪服,通常以熟麻布做成,較大功所用更為細密。服喪五月,不用杖。

「四服」是更遠的親戚,通常你們不是很近的,基本都是你爺爺的爺爺(高祖)的直接後代。例如從伯叔、從兄弟、從侄、從姑、從姐妹、從侄女等。

緦麻

緦麻是最輕的一等喪服,通常以最細的熟麻布做成。現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為「漂孝」。服喪三月,不用杖。

「五服」是宗親關係中最遠的,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是四服的親戚生養的孩子。

五服之內的親戚關係通常是比較親密的,逢年過節都要走動這些親戚,一家有結婚、生孩子的喜事,或者生病、去世的白事,五服之內的親屬是一定要到場的。對喜事要進行恭賀和交份子錢,對白事也要進行安慰和服喪。

出五服的意思是:親屬關係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現代人多認為五服是五代,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寫到最後

「五服」將喪服的等級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以用來表達對長者的哀思。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對五服的定義可能略有不同。但不論差異有多大,它們都是從古代的服喪制度演變而來。「五服」的出現代表了國人厚重的家族觀念,如今很多地方仍然以此當成是否為"親"的判斷標準。

最後就是你們那裡的「五服」,都包含了哪些人呢?歡迎在評論區進行留言和討論,同時也歡迎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63bda75ce0d28c333c5c13aadbd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