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窗戶紙糊的,不怕被人捅破偷看嗎?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

2022-09-04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古代窗戶紙糊的,不怕被人捅破偷看嗎?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

很多古裝電視劇都有使用「迷煙」的劇情——晚上,一個鬼鬼祟祟的人,用手指沾點口水,把窗戶捅出一個小洞,再使用一根小竹管把煙霧吹到房間裡去,然後屋子裡面的人就被迷暈。

還有的古裝劇里,也經常可以看到躲在窗戶下偷聽機密的情節,因為古代的窗戶,基本都是用紙糊上去的,所以在安全性和私密性等方面,的確是不太好,窗戶紙一旦被捅破,屋內的隱私就一覽無遺。

古代窗戶

現在我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最起碼的就是安全和私密,窗戶都是採用雙層高強度玻璃,堅不可破的同時隔音效果還很好,再加上厚厚的窗簾,對隱私的保護已經達到了非常安全的程度。但是,古代的窗戶是紙糊的,難道古人不怕被人捅破偷看嗎?可不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我們知道,在明清時期,玻璃在中國是非常稀有的物品,直到清朝末年以後,玻璃才逐漸成為大眾化的商品。而家家戶戶使用玻璃代替窗戶紙,可能也就是最近七八十年以內的事情,在此之前,普通人家每年都要用紙糊一次窗戶。

很多地方至今仍保留有在臘月二十五糊窗戶的習俗,先是用水噴濕舊窗戶紙,然後用刀沿著邊緣刮動,再將灰塵紙屑清理乾淨,就可以刷上漿糊把新的窗紙給貼上去。

古代窗戶

糊窗戶的習俗,有除舊迎新的寓意,同時也起到讓窗戶更加密封保暖的效果,窗紙使用一年以後往往會有破損,俗話說「針大的眼兒,碗大的風」,所以寒冬臘月一定得把窗戶糊得嚴嚴實實。

從每年一次糊窗戶的習俗可以看出,窗戶紙並不怎麼耐用,那麼這些紙糊的窗子,到底能不能擋住風雨呢?咱們先來看一下窗戶的發展過程。

在造紙術出現以前,古人一般使用木板作為窗戶,白天將木板撐起來光線就可以照進來,空氣也可以流通,晚上把木板放下來關閉,就可以防盜和保護隱私。

古代窗戶

但是這樣挺不方便,而且夏天的時候既要採光又要防止蚊蟲,所以造紙術發明以後,人們就開始嘗試把窗戶做成具有一定防盜作用的木格,然後用紙糊上去,這樣既安全又防蚊,同時不打開窗戶也有光線可以透進屋內。

紙糊窗的正式普及,大約是在北宋以後,這個時候紙張的工藝已經比較成熟,產量高,成本低,大部分的老百姓都能用得起,而且,窗戶紙的工藝不同於普通紙張,不但堅韌耐用,而且並不像電視中那樣一捅就破。

古代的窗戶紙,最開始就是用普通的書寫紙,古人寫完字以後,秉著不浪費的原則,就拿來糊窗戶,但是普通紙不耐用,颳風下雨很快就爛掉。

古代窗戶

後來造紙的工匠又改良出了穀皮紙和藤紙,這兩種紙都比較厚,而且具有一定的韌性,但是仍然很難抵禦風雨,而且手指沾上點口水還真的可以捅破。

於是,在藤紙的基礎上,造紙的匠人又改良發明了更加耐用的油韌紙,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了紙張的韌性,然後經過桐油的浸泡處理,這種油韌紙不但防水,而且韌性十足,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有點類似於油紙傘的那種紙張效果。

這種特製的窗戶紙,到底有多耐用呢?有人曾複製過古代的窗紙,用普通的木棍都很難捅破,想用手指捅破的話,還真得費點功夫才行,當然如果你還不怎麼放心的話,也可以多糊幾層,只是透光性也相應會降低。

古代窗戶

至於防水就更不用擔心了,經過桐油浸泡以後,普通的風吹雨打基本都不足為慮,只是這種紙的壽命有限,所以每年都得糊一次窗戶。

不過,即便是這種特製的窗戶,還是有可能被捅破,為了防止屋內的隱私被人偷看,咱們的古人很聰明,他們一般會在屋子裡再設一道屏風,這樣就算你捅破了窗紙,也只能看到屏風,而看不到裡面的情況。

屏風不但美觀,而且有效地防止了被偷看的風險,其次,大戶人家的房子一般都是朝內院開啟,外人根本進不去內院,壓根就沒機會去捅人家的窗戶紙,所以說,千萬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91e6d54980a9d7a0ef2d1dd59e0db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