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劉超然
被譽為「掃地茅」的科沃斯,2022年4月23日發布公告稱,公司2021年營業收入為130.86億元,同比增長80.9%;歸母凈利潤為20.1億元,同比增長213.51%。在過去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雙雙創了歷史新高。
在業績喜人的利好刺激之下,科沃斯在4月25日開盤表現得非常強勢,盤中股價一度上漲超過7%,達到107.3元/股,但在大盤放量大跌的環境下,最終還是收了長上影線,而且公司二級市場表現整體不盡如人意,市值從2021年的巔峰1400多億,大幅縮水到當前的不足600億,跌幅近60%。
頭頂「掃地機器人第一股」「掃地茅」光環的科沃斯,2021年營收出色,盈利水平明顯增長,但為何市場並不買帳,公司股價不漲反跌,嚴重背離。
掃地機器人「白電」化
在過去的兩年里,全球遭受了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目前經濟處於低迷狀態,國內新冠疫情的反覆更是讓消費、科技屢遭重創,但好在科沃斯的線上渠道幫助公司穩定了銷售。
從公司的產品收入結構來看:
科沃斯的主要品牌分為科沃斯和添可,前者核心產品是掃地機器人,後者產品以洗地機為主。根據2021年年報,科沃斯品牌掃地機器人、添可品牌智能生活電器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7.1億元、51.37億元,合計達118.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42%、307.97%;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51.28%、39.25%,合計占比達到90.53%。顯然,兩大自主品牌正快速發展。
相比之下,科沃斯清潔類代工產品的收入則有些「拉跨」,全年僅8.75億元,同比下降了41.33%。
掃地機器人一直都是優質賽道,技術上有一定門檻、需要晶片、傳感器和算法,進入壁壘相對較高,不是隨便的家電公司就能進入。它未來的核心成長點就在於「滲透率」,即是否能占領消費者心智、成為家中必不可少的「白電」品類。
截至2020年底,國內每百戶家庭的冰箱擁有量是101.8台,而2020年掃地機器人該值為4.5台,2021年上升至6.9台,每百戶增速是50%,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對標美國的每百戶16台,有2-3倍的成長空間。如果有機會成長為「新白電」,那麼對標冰箱的體量也未嘗不可。
細品科沃斯的業績增長可以發現,這與大手筆的銷售費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根據年報,2021年科沃斯銷售費用高達32.37億元,同比增加16.76億元,增長率為107.39%,占營業收入比例為24.73%,比2020年占比21.56%還上漲了3.16個百分點。
對此,科沃斯稱,是為了宣傳添可品牌所致。具體來看,科沃斯的銷售費用主要集中在市場營銷推廣及廣告費,金額為18.69億元,同比增加10.33億元,增長率達123.45%,占銷售費用比例近58%,是銷售費用中最高的。雖然相比老對手石頭科技(688169.SH)2021年16.09%的銷售費用,科沃斯確實很高,但是從結果來看,近四分之一的銷售費用帶來80.9%的總體營收增長、新品牌添可的3倍營收增長,以及線下八成、線上四成的市占率,這筆帳還是比較划算的。
但科沃斯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研發,2021年其研發占比僅4.2%,明顯低於石頭科技的7.6%。這也與兩家的背景有相當大的關係,科沃斯是以硬體代工起家,一步步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優勢在於有自己的工廠,在成本控制上有很強的把控能力,算是市場派;而石頭科技是軟體起家,創始人是程式設計師出身,創始團隊也出自微軟,優勢無疑就是在研發能力上,專注設計產品,算是技術派。
科沃斯營收突破百億雖然是一大利好,但市場需要的是未來預期以及公司天花板的高度,公司若要延續高增長的勢頭,無疑要在產品技術疊代更新上下功夫,還需要保證產品質量,這都離不開研發投入,畢竟掃地機器人不同於傳統白電,壁壘正在於科技技術。
IDG減持引發公司股價斷崖式下跌
按理來說,雖然前期整體消費板塊低迷,但市場對科沃斯的業績應該有一定預期,但為何股價與業績出現了如此的背離情形?
從科沃斯股價的下跌區間來看,從2021年7月開始,剛好與股東連續減持、甚至清倉相重合,大股東減持或許是公司股價下跌的原因之一。
2021年1月19日,科沃斯公告,第四大股東泰怡凱電器擬通過二級市場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減持股份數量合計不超過16,930,960股。泰怡凱的一輪減持在6月10日完成,並公告結果,減持股份數12,977,900股,套現金額約17億元,減持後持股數量10,279,616股,占比1.8%。在其首輪減持期間,公司股價並為受到影響,反而一路走高,從110元附近上漲至200元,股價近乎翻倍。
而一個多月後的7月14日,公司再次公告泰怡凱減持計劃,而且是清倉式減持。到2022年1月13日,公司公告泰怡凱減持完畢,減持套現金額16.25億元,並且不再持有科沃斯股份。
經過兩輪減持,泰怡凱套現金額合計33.25億元,可謂賺的盆滿缽滿,33億不僅超過了科沃斯2021年全年凈利潤,而且是科沃斯2021年擬分紅金額6.31億元的5倍之多。
穿透來看,泰怡凱背後的實際控制人正是IDG資本,或許是IDG恐怖的市場影響力,帶動了市場的空頭情緒,從第二次清倉減持開始,科沃斯的股價開啟暴跌之路,股價一路下挫45%左右。
事實上,除了大股東減持之外,科沃斯的實際控制人也在2021年年底迅速完成減持。12月23日,Ever Group擬減持不超過260萬股。5天後,即28日,Ever Group完成減持,一個月就套現3.57億元。而Ever Group正是科沃斯實際控制人之一的DavidCheng Qian控制的公司,而DavidCheng Qian是科沃斯創始人錢東奇的兒子。
IDG資本清倉獲利減持加上實控人直系親屬套現,合計套現近37億,如此對公司有影響力的兩個股東減持,引得科沃斯的其他投資者恐慌拋售也是情理之中。回頭來看,公司實控人兒子和IDG資本減持後,市場就進入了低迷狀態,不知是對大環境的悲觀還是對科沃斯未來的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