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偷聽我在網約車裡的聊天

2023-11-20   抱朴財經

原標題:不要偷聽我在網約車裡的聊天

安全重要還是隱私重要?都重要。但要把選擇權交給用戶。

作者:今綸

上周六,我在某城市坐網約車,有個非常不好的感覺。和司機聊天,他是湖南邵陽人,我們就聊了幾句。結果,手機提醒他不要聊天。他趕緊不說話了,說是再聊就會有人打電話,而且他的手機中有個語音一直提醒不要加微信。

怎麼說呢,坐個網約車,你會覺得監控無處不在,都是為你好,仿佛旁邊時刻坐個老大哥。他一直提醒:「別說話,只坐車」。這很酸爽還是酸楚?

01 「你為我好」也要給我選擇

有人說這是為了安全,我覺得這很扯。

一個司機如果很疲憊了,你和他聊天,恐怕更有利於安全。沒有網約車的時候,大家乘坐計程車,所有人都不和司機說一句話?有什麼數據能證明和司機聊幾句,就一定會導致事故率上升?

如果這麼小心謹慎,乾脆規定所有司機、乘客都不許在車內聊天吧,包括私家車、公務車。因為車禍很多都是雙方碰撞造成的,按照這種邏輯,一定要全部管起來,僅僅對網約車司機、乘客進行管理是不夠的。

我知道是因為有些網約車出過事兒,甚至是惡性案件才會導致網約車內的語音過度監管模式,但是,真的是過度了

大街上有很多攝像頭,這還勉強可以理解,街道是公共區域。

可是網約車不同,因為乘客支付了這一個時段的成本,這個時段的網約車是屬於乘客的,是屬於乘客的私密空間,乘客出了錢,連和司機說個話,聊個天都要被「善意提醒」,這有點過了。

等於你去吃飯,點了幾個菜,結果發現被免費贈送了一杯過期飲料,而且不喝還不行,這合適嗎?

所以,關於網約車內語音監控的問題,我的建議:乘客可以選兩種模式,上車以後司機就問乘客:您是要安全模式還是普通模式,安全模式就是全程監控。

一些女士晚上乘坐網約車(比如夜班編輯),她需要安全模式全程監控,我覺得很正常。

但是我一個大老爺們兒傍晚去坐車,或者下午兩三點鐘去坐車,我可以選一個普通模式。你不要全程監控我的語音,也不要提醒我那麼多東西,我不需要,你要給我選擇,你不能說我是為你好,所以我要全程監控你和司機交談的內容。

這是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你已經涉嫌侵犯我的隱私了,你為我好的時候,你要問一下我願不願意,你要給我選擇。這是我的底線,不容侵犯。

何況,我們很清楚:有些事兒明面上是「為我好」,實際上,是為了某些人、某些平台自己好。所以,少忽悠吧。

02 理論上可以做到商品精準推送

據CNNIC數據,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達4.0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38.5%。而據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統計,截至2023年2月28日,全國共有303家網約車平台公司取得網約車平台經營許可。

平台收集了數億人的語音數據,這些數據都放哪裡了,如何處理的,這些都不夠透明,想想就可怕。

你去打個網約車,你不可能先把某些長篇大論的約定、規則看一遍才打車。

而且,這些約定、規則真的會被遵守嗎?我深表懷疑。

舉個例子,某平台最近搞十周年慶典,其外賣業務首個用戶的名字被公布,可以享受十年消費免單。

免單是好事,但是公布用戶名字是對的嗎?是不是說明某些平台對這樣的事兒並不在意?

理論上來說,只要乘客在網約車裡聊天,次數多了之後,平台知道他的住址、辦公室地址、親戚關係、工作情況、孩子姓名、孩子所在的學校,甚至家人所患的疾病。這些信息未經乘客允許全程「竊聽」甚至有可能儲存,這真的合適嗎?

把聲音信息儲存起來之後進行篩選、清洗,然後來一個人工智慧技術的加持——某人是否需要牙醫,某人近期是否準備生二胎,某人是否患有痔瘡……雖然平台不一定這麼做,但理論上都是可以做到服務、商品精準推送的。我對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也知道一點皮毛。

驚喜不驚喜?害怕不害怕?

安全重要還是隱私重要?都重要。但要把選擇權交給用戶。

我的老朋友老A去年換了一部車,居然不是新能源車,而是燃油車。我問他為什麼不買新能源車,他說:「我不想360度無死角被監控,新能源車上先進東西太多了」。我上他的車一看,果然,台面很乾凈,什麼高科技的東西都沒有。

老A是新媒體方面的專業人士,他是真懂網際網路的,他只想安安靜靜開車,不想無緣無故被人收集數據,這是大智慧。

所以,我的結論是:不要偷聽我在網約車裡的聊天,這種過度關心、過度侵犯個人隱私的事兒真得讓人恐懼。

對於某些平台、某些公司,我確實沒法信任,我相信大家都懂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