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跟著古詩學寫作》,我們將通過賞析宋代詩人梅堯臣的《陶者》一詩,學習對比描寫手法。
陶者
宋 • 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詩人:
梅堯臣(公元1002-1060年),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他的詩歌富於現實內容,題材廣泛,是北宋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宋詩的開山鼻祖。
注釋:
陶者:燒制陶器的人,這裡指燒瓦工人。
陶:同「掏」,指挖土燒瓦。
無片瓦:沒有一片瓦。
鱗鱗:形容屋瓦如魚鱗般整齊排列。
大廈:高大的屋子。
古詩今譯:
燒瓦工人成天挖呀挖,門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卻沒有一片瓦。
那些富貴人家,十指連泥也不碰一下,卻住在鋪滿瓦片的高樓大廈。
寫作技巧大盤點
這首《陶者》,四行詩用了三個對比。前二句以陶者「陶盡門前土」與「屋上無片瓦」相對比。詩人接著又換了一個角度,用一組對比寫「居者」。「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手上沾不到一點泥土的有錢人,從來也不勞動,卻住在鋪滿瓦片高大的房子裡。這「陶者」和「大廈」里的居者,又是一組強烈的對比。封建社會,有錢人對勞動者的剝削一目了然。就這樣,詩人在整首詩中,以這種環環相扣的對比,道出了世間的不公平,傳達出詩人對勞動者的同情。
對比就是把兩件事或者是一件事的某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從中發現一個事件和另外一個事件的區別,或者是突出一件事情的重要特徵和重要性等等。讓讀者在比較中辨別好壞、分清是非。
這種手法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在作文中運用這種手法,可以加強文章的感染力。
運用對比法,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存在可比點,其次要選准可比點,否則,便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技巧應用要點
• 可以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態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場合,進行橫向比較。
• 可以把同一事物、同一個人放在不同歷史時期、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縱向對比,以現出變化、現出發展。
• 可以自身進行對比,把同一事物內部所表現出來的不統一、不協調、自相矛盾的現象進行對照比較。
• 運用對比手法要注意選准可比點,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王霞
(主講嘉賓)
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退休教師,中國散文學會、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主持和參與了省市區各級課題研究,是江蘇省「小學中高年級作文自能評改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其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科研課題成果獎。
第四講將於明天(2月10日)
在莫愁大觀園微信公眾號發布
敬請關注
1
編輯:巴恬恬
校對:張秀格
審核:黃妍虹 王淑娟
莫愁大觀園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