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們對雞蛋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在咱們國家,每天差不多都要消耗掉10億枚雞蛋,這滋生了蛋雞行業——對產蛋母雞進行集約化養殖。
圖:被放上傳送帶的公雞,下面就是絞肉機
在蛋雞行業中,有一個非常殘忍的事實,剛孵化的日齡公雞在判定性別之後,立馬就會被送上絞肉機的傳送帶,大約幾秒鐘的時間,它們就會掉入絞肉設備,結束短暫的一生。
之所以公雞的命運如此悲慘,當然是因為它無法產蛋,同時蛋雞體質的它們也無法當作肉雞培養,所以為了減少飼料損耗,只能拋棄。
那些被拋棄的雄性蛋雞會被製作成寵物飼料,或者直接被當作肥料出售。
圖:辨別出來的公雞
在世界範圍內,每年都大約有70億隻雄性蛋雞被絞殺,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但對於養殖業而言,這是一筆巨大的損失。
因為養殖業要為此投入巨大的資源去孵化它,同時還要失去一枚雞蛋,變成回報率更低的小雞。
所以目前蛋雞行業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如何高效地在雞蛋的時候就識別出公雞來,這樣就不用拿去孵化了,可以節約很多成本。
科學家如何篩選「雄蛋」?
鳥類的性別系統和人類差不多,也是由受精時性染色體的遺傳決定的,但與人類不同的是,決定鳥類性別的是雌性。
鳥類的性染色體是用ZW(人類的是XY)來表示,當受精卵具有兩條ZZ染色體時,就發育成雄性,而當一條是Z染色體,另外一條是W染色體時,則發育為雌性。
因為只有雌性鳥類能夠提供不同的性染色體,所以性別是由雌性決定的,而在人類中正好相反,人類是男性擁有兩條不一樣的性染色體XY。
其實,高等動物的性別決定系統都相對簡單,通過觀察受精卵確實就可以知道它將來會發育成雌性,還是雄性。
但是,想通過雞蛋就辨別雌雄,還是有相當高的難度的。
這個被稱為卵內性別鑑定,是一個很不錯的研究方向,也算是老課題了,十幾年來有許多團隊都在著力研究這個。
因此現在科學家已經找到了許多方法來做到這一點,它被分為兩類——入侵技術和非入侵技術。
入侵式的話,自然就是要「打開」雞蛋,一般就是在卵內進行生物標記,讓不同性別的受精卵顯示不同的顏色,這種方法現在德國比較流行,而且有好幾種類似的。
非入侵式的話相對來說比入侵式破壞力小一點,一般認為這會是更優的選擇。目前一般通過兩種方法來實現,一個是光譜,一個是人工智慧成像。
無論是入侵,還是非入侵,都需要孵化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做出判斷。
所以這些技術的優劣情況,除了看它成本之外,就是看它能在孵化的第幾天做出判斷,判斷的成功率有多高,以及判斷的效率有多快——比如1一分鐘能識別幾枚幾枚。
就目前而言,入侵式技術在成功率和孵化時間上相對來說表現都更加良好,這些方法基本在孵化第9天的時候,就能達到98%以上的成功率。
非入侵式的優勢就是不用破壞雞蛋,以及判斷的效率更高,比如人工智慧成像,雖然它需要在12-13天內才做出判斷(雞的孵化周期21天左右),我沒有找到成功率相關數據,但是它可以一小時內鑑別24000枚雞蛋,而我們前面提到入侵式的,一般每小時只有幾千枚。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團隊找到了一種新的方法,也是非入侵式的,它可以在孵化8天的時候,以80%成功率的做出判斷。
其原理是通過收集雞蛋揮發物質,然後鑑定DNA來辨別雌雄。
蛋殼和膜是一種複雜且可滲透的結構,它可以促進氣體交換的同時保持物理完整性,以確保成功孵化。
雞蛋從外界得到的主要就是氧氣,而它也會向外界釋放有機化合物,加州大學的團隊正是收集這些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來判定雞蛋的。
這篇論文5月22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雜誌上,有媒體稱這是卵內性別鑑定領域的重大突破。
公雞連出生的權利都沒有了嗎?
雖然科學研究經常以保護或者正義的名義開始,比如對「雄蛋」的鑑定,會被包裝成每年拯救70億隻公雞。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僅僅是因為公雞不會下蛋,它就連出生的權利都沒有了,這真的沒有正義可言,只有自私。
其實不僅是蛋雞,養殖業經常都和動物保護背道而馳,如果你深入了解這個行業的話,你就會發現我們每天食用的肉蛋奶都來之不易,會非常殘忍和自私。
但這一切不會改變,也不能改變,因為人類的生存就需要這些資源,類似雄性蛋雞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簡史三部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有在他的作品中,對這種人類和家畜間關係有給出一個判斷,這是因為人類和動物的智能不在一個維度,所以我們很難去考慮家畜的需求。
他也以此為基礎給出了一個大膽猜測,如果哪天人類社會出現更高智能,那麼更高的智能也將不會考慮人類的想法和需求。
另外,似乎人類發展出現更高智能是必然,至少現在就已有的兩種技術有機會實現,一個是通過機械實現的不同載體的更高智能(AI),另一個是通過基因實現的依然是碳基的更高智能。
有時候想想,那些賽博朋克的影視作品所描述的場景也不是不可能。
參考資料:
[1].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8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