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映一周的《人生大事》票房突破了5億元。這為上半年的電影市場畫上了句號。
據國家電影專資辦初步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年總票房為171.80億元;總人次為3.98億;國產影片票房為145.38億元,國產影片份額為84.62%。全年票房過億影片22部,其中國產影片15部,進口影片7部。
今年上半年,電影市場經歷了高開低走再到緩慢回升的過程。貓眼研究院數據分析師劉振飛認為,從整體產值來看,一定是低於預期的,但是考慮到從3月-5月疫情對市場的持續影響,對於上半年電影市場表現的評價,不能只從總體量維度來考核。
在疫情影響之前,今年1月、2月兩個月的票房產出就有130億之多, 其中2月在春節檔、「情人節檔」的接力撬動之下,合力托舉單月票房再度突破百億,仍是全球唯一一個能夠達到單月票房產值超百億人民幣的市場。
此後,5月底至6月初階段,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全國影院營業率先後突破70%、80%,市場也再次展現出快速復甦的態勢:5月30日全國單日票房尚且僅有838萬的體量,十天之後,到了6月10日,全國單日票房就回升至1.05億,終結了此前大盤長達103天未能突破億元關口的困境。最終2022年6月票房取得19.20億,在票房體量上基本持平了去年同期的21.02億,更是持平了此前受疫情的3月-5月三個月總計的21.96億元。
相比上半年總票房僅171.8億的數值,劉振飛認為, 「我們更應看到的是,中國電影市場再次展現了走出困境之後快速復甦的能力,這體現了觀眾對於院線觀影這一形式、對於電影這一內容仍保有喜愛和支持。」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在此情況之下,電影業界應該展示更多的韌勁兒,學會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去拓展電影的手段和方法,實現有限的生存和發展。「無論如何,電影人應該抓緊這樣一段時期,苦練內功,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在將來能夠拍出更多高質量的影片。」
全球唯一單月產出破百億元市場
元旦檔開啟了2022年電影市場,檔期三天收入10.21億元票房。《穿過寒冬擁抱你》《反貪風暴5》《李茂扮太子》成為元旦檔票房前三甲,斬獲了超過7億元票房,檔期中的觀影總人次超過2400萬。
從各項數據來看,元旦檔為今年的市場開了一個好頭。
上半年的電影市場沸點來自於春節檔。得益於全球領先的終端建設規模和布局,春節檔在7天的時間裡收穫票房60.39億元,掀起了觀影熱潮,提振了市場信心,檔期內累計吸引1.14億人次入場觀影,追平疫情前水平(2019年春節檔59億元)。
與往年相比,今年春節檔因為《長津湖之水門橋》的空降定檔而呈現出「超級頭部」的市場格局,無論從口碑輿情還是預售情況來看,《水門橋》都是絕對領先的。真正開畫以後這種格局並未改變。憑藉著《長津湖》IP熱度延續+高燃的戰爭場面,《水門橋》首日就斬獲6.41億元的票房,截至2月7日晚已經達到27億元,一路領跑。
越是大的檔期競爭越激烈,也越是容易誕生奇蹟的時刻,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2021年春節檔《你好,李煥英》都成為票房黑馬,給市場帶來驚喜,2022年春節檔同樣出現了幾部小幅逆襲的黑馬作品。《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奇蹟·笨小孩》《狙擊手》3部電影的表現超出預期。《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次日票房與首日持平,第三天開始小幅逆襲,走出了一個穩健的爬坡形逆襲曲線。《奇蹟·笨小孩》和《狙擊手》同樣如此。這3部電影的逆襲依然是「品質過硬+口碑擴散」。這3部電影的首日開畫在各售票平台的評分都達到了9.3分以上,因過硬的品質滿足了觀眾的觀影期待,抓住了寶貴的檔期紅利。
今年2月至6月期間,全國營業的影院中,因為疫情反撲的原因,缺席了不少一線城市的影院。不少影片也因此在「清明檔」、「五一檔」前臨時撤檔。
回顧上半年,單月票房中2月最高,達到103.56億。2月在春節檔、「情人節檔」的接力撬動之下,合力托舉單月票房再度突破百億,仍是全球唯一一個能夠達到單月票房產值超百億人民幣的市場。
在今年上半年,過十億元影片誕生於春節檔,分別是《長津湖之水門橋》《這個殺手不太冷》《奇蹟·笨小孩》;過5億的影片有《熊出沒·重返地球》《侏羅紀世界3》《狙擊手》《四海》《人生大事》等5部;過億的影片有《李茂扮太子》《壞蛋聯盟》《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十年一品溫如言》《邊緣行者》《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新蝙蝠俠》《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筐出未來》《月球隕落》《神秘海域》《暗戀·橘生淮南》《精靈旅社4:變身大冒險》《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小戰爭2021》等14部影片。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表示,受到疫情對電影產業供需兩端的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半年票房不足兩百億,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頭部電影數量不足,難以帶動市場熱度;二是引進片質量和影響也達不到預期,留出了市場空檔;三是觀眾受經濟環境、媒介替代、疫情干擾的影響,觀影需求和習慣受到改變。
在他看來要走出低谷,不僅需要在主旋律影片之外,關注不同類型、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頭部電影的生產發行布局,保證供給的豐富性;而且還需要開啟讓觀眾重回電影院的系列活動,重新培養觀眾的觀影需求。總之,供需兩端都需要用特殊之力解決特定之難。
票房向優質檔期聚集
回顧上半年,2022年「春節檔」的總票房為60.3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本年度票房排名前三的影片均在春節檔上映。
除了「春節檔」以外,上半年還有三個小檔期。2022年「清明檔」票房為1.22億元,「五一檔」為2.95億元,「端午檔」為1.79億元。
自3月中旬以來,受疫情影響,全國影院營業率快速下降,從3月下旬至4月下旬前後長達一個月時間內,全國影院營業率都徘徊在不足50%的谷值。
而市場放映端的大幅度折損,自然會打亂熱門影片原定的計劃上映,3月-5月電影市場每周貓眼想看過萬的新片數量都不超過3部,這直接導致電影市場缺少足夠的觀影氛圍。3月-5月,單月場均人次僅有3人/場,放映側的折損直接影響了熱門影片的供給,進而使得觀眾缺少持續走進影院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明假期、五一假期、端午假期,在新片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假日當天全國大盤仍然錄入了1倍到2倍增長的超優漲幅,假期大盤的走勢也極為穩健。劉振飛認為,這體現了觀眾在假期期間有走進影院觀影的穩定需求。從清明、五一,到端午,日均票房也從4068萬、5947萬、5960萬呈現連續上漲之勢,雖然疫情期間市場熱門新片供給有限,但是觀眾仍展現了不斷回升的觀影熱情。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在春節檔和暑期檔之間,能有3個小檔期,對於電影票房結構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是有積極的產業意義的。「因為它們能把春節檔和暑期檔兩個大檔期中間的空檔給撐起來,也不只是對票房結構、院線經營有價值,對電影類型的產能結構調整同樣也是有幫助的。真正的大片只會選擇在大檔期上映,所以中小成本影片在清明檔、端午檔和五一檔就有了更大空間。」
數據顯示,2022上半年,春節、清明、五一、端午等假日檔期貢獻的票房,占大盤的44.6%,相比2021年同期的43.9%繼續提升。「要知道這還是在清明、五一、端午三個假期都缺少足夠的熱門影片,使得檔期未能發揮應有效益的情況下達到的。」 劉振飛分析稱,經過2020年的疫情,電影市場近半年未能正常運作,這使得片方回收資金的壓力更大,在將手中重點項目投放市場時,自然更傾向於選擇產值更高的熱門檔期。
不過對於觀眾來說,熱門影片持續傾向於在熱門檔期聚集上映,這會使得觀影傾向也持續向熱門檔期集中,進而帶動熱門檔期產能繼續走高、非檔期產能繼續下降,在片方新一輪的判斷時,仍會做出同樣優選熱門檔期的決策。
從市場數據層面觀察,檔期的票房貢獻在不斷提高,但是檔期的紅利仍集中在少數頭部影片。
因為在時間有限的熱門檔期中,觀眾的人均觀影數量始終未能突破1.2部,這就導致落位在檔期腰部、尾部的影片,甚至不能發揮應有的商業潛力。
「想培養觀眾在檔期中多看幾部電影的習慣,一定也是從非檔期入手的,觀眾在平日也能有熱門的新片可看,日漸提升觀影頻次,在時間有限的熱門檔期之中,才能產出多看幾部電影的意願。」劉振飛說,熱門影片選擇在非熱門檔期上映,對於片方的決策具有一定挑戰性。
不過從2022年的市場環境來看,上半年原定於清明檔、五一檔、端午檔上映的一眾熱門影片都未能如期上映,可以預見的是,2022下半年圍繞熱門檔期的競爭將會更為激烈。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些不適於競爭熱門檔期的影片完全可以選擇環境相對寬鬆的平日上映,畢竟對於2022年的電影市場來說,沒有疫情影響的檔期就是好檔期。
精細化發行探索票房增量
自今年3月下旬開始,因為疫情原因,多部影片紛紛撤檔,市場熱度一度降至「冰點」。但是,也有一些影片選擇「迎難而上」,試圖傳遞出積極的信念。《邊緣行者》在4月15日「破冰」開畫填補了4月國產新片的空白,也給低迷的市場注入生機,最終該片斬獲1.66億元票房。
無獨有偶,愛情片《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是今年直面疫情壓力、帶動市場破冰的成功案例。影片2月底啟動宣傳,最初定檔「520」,3月11日宣布提檔4月29日。4月底,在多部五一檔影片宣布撤檔,上海、北京市場關停的情況下,《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堅持如約上演,穩定了五一檔的市場信心,也獲得了1.65億元的票房。
除了這些新片以外,也有一些老片尋找類型與檔期調性深度契合的影片進行精細化發行,比如去年5月20日公映的愛情片《我要我們在一起》選擇在今年同日復映,當日票房2398萬元,刷新了國產電影復映首日票房紀錄。
劉振飛分析稱,本輪疫情對全國影院營業數量的影響是顯著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營業率徘徊至谷值期間,全國也有超過5000家影院在有序營業。同時,自3月中旬以來,每周上映的熱門影片均為進口電影,進口電影的核心受眾偏向年長男性和一二線城市觀眾,這使得偏好國產電影的觀眾、女性觀眾、年輕觀眾、包括三四線城市觀眾,長期處於缺片可看的狀態。「
所以《邊緣行者》不僅堅守了4月15日原定檔期,並且圍繞清明假期開啟四天點映、斬獲超2000萬票房,收穫市場缺少國產影片的紅利。
在整個上映周期,雖然《邊緣行者》單日票房最高也沒有突破700萬,但是依靠著需求缺口帶來的紅利,總票房頑強突破1.6億,滿足了疫情期間觀眾對於國產電影的需求。《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對於五一檔期的堅守,同樣滿足了年輕觀眾、女性觀眾,包括三四線城市觀眾對於偏好影片的需求。在《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上映當天,拉動全國大盤25歲以下觀眾占比從32%提升至52%,作為五一假期貓眼想看最高的新片,假期五天斬獲8800萬,最終也取得了1.65億的票房成績,現位居2022年度國產愛情電影票房前三名。」
熱門新片的上映,是拉動觀眾走回影院最為快速的方式。在疫情假期,《邊緣行者》《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對原定檔期的堅守,對於市場來說起到了提振大盤、激活市場的作用;對於影片自身來說,基於客觀理性的判斷,影片的票房表現不但沒有受到放映側折損的影響,同時還享受到了階段性影片類型供給缺失的紅利, 這說明哪怕在疫情影響之下,只要充分判斷自身情況和市場環境,有時「迎難而上」也是一種明智的決策。劉振飛說。
饒曙光認為,清明檔、五一檔,因為上海、北京出現疫情,這兩大電影票倉暫停營業,所以對整個影片的市場走勢有非常大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人對於電影未來的信心。
在他看來,4月份整體的電影市場比較低迷,但也有一些亮點,比如說《邊緣行者》和《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就在市場低迷的背景下,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說明在疫情背景下,只要影片本身有不錯的質量,還是通過電影運作、營銷等手段,使電影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取得不錯的票房業績,沒有想不到的事情,沒有做不到的事情,關鍵還在於事在人為,疫情背景下,電影市場也可以有所作為。」饒曙光說,「要從根本上有所改觀,首先還是在於疫情要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因為疫情對人們的觀影心態和觀影心理都產生了微妙的影響。當然,就更需要更多的高質量電影,尤其是頭部電影來激發觀眾的觀影熱情,帶動市場,讓大家對電影的未來樹立起信心。」
市場回暖多部影片提振信心
自6月開始,電影市場就進入每年最長、最火熱的檔期——暑期檔。
隨著六一檔、端午檔的「雙檔臨門」,在《哆啦A夢》《暗戀·橘生淮南》等新片的接棒上映下,周三的六一檔、端午檔分別斬獲0.56億元,1.79億,相比五一檔繼續小幅提升。6月10日,《侏羅紀世界3》開畫,也將當天票房推至億元高位,這也是電影市場時隔103天以來,再次單日票房破億元;6月24日正式公映的《人生大事》月內斬獲4.96億排名6月票房亞軍,這兩部影片成功帶動電影市場回暖。
截至7月11日,《人生大事》累計票房已突破12億,不僅是2022年春節檔之後票房最高的影片,同時也成功打入中國影史票房總榜前70名,高居中國影史家庭題材影片票房榜亞軍。此前《侏羅紀世界3》憑藉大IP大製作的高熱屬性,已經證明了熱門影片能夠快速拉動觀眾走回影院。
作為一部題材上不具優勢、關注殯葬行業的家庭劇情片,《人生大事》的賣座也是向行業再次印證了,只要內容足夠優質,同樣能吸引觀眾源源不斷走進電影院。
與此同時,《人生大事》能夠彌補進口電影《侏羅紀世界3》受眾群體觸及有限的問題。雖然擁有超過40萬貓眼想看的更高熱度,但是從受眾上來看,《侏羅紀世界3》與疫情期間連續上映的《神秘海域》《新蝙蝠俠》《月球隕落》《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等片,都傾向於男性觀眾、年長觀眾和一二線城市觀眾。
「而《人生大事》的上映則有效地拉動了更多三四線下沉市場的觀眾,調節了全國大盤城市結構,並解決了此前《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暗戀·橘生淮南》《一周的朋友》等青春愛情片,難以持續拉動女性群體觀影的問題。」劉振飛評論說。
由於3月-5月新片供給數的下降,市場對於多類熱門影片都反饋出了強烈的需求,《人生大事》《侏羅紀世界3》中外兩部十億票房體量熱門影片的同期放映,能夠從性別、年齡、城市等級多種維度調節觀影結構的均衡性。
《人生大事》故事感人、情感真摯,《侏羅紀世界3》場面震撼、娛樂性十足,更是能夠賦予觀眾差異化明確且充足的觀影動機。對於2022年暑期檔來說,《侏羅紀世界3》《人生大事》兩部影片優異的表現,為全年第一長檔期暑期檔的「火熱」打下了良好的開局,向產業上游傳遞了影院和觀眾對於熱門影片、優質影片強烈的需求。
文|趙 麗
編輯|李佳蕾
責編|杜思夢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MORE NEWS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