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院院士李愛珍: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影響世界

2023-06-20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美國科學院院士李愛珍: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影響世界

諸葛亮曾經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只有淡泊名利才有確切的方向,只有寂靜清凈才能達到深遠的境界。

而這句話放在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李愛珍身上更合適不過了,李愛珍這個名字,在同行中早已熟知,她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卻用實力換世界影響,申請美國院士一次通過。

更多的外行人在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後認識了她,對於4次被中科院拒之門外這一問題上,很多人為其抱不平,但她卻對此十分淡然,她所認為的是"在對於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上,國家對自己的幫助是最首要的。"

一、長達66年的研究之路,為科研事業做出傑出貢獻

李愛珍,生於福建省石獅市,她生於華僑家庭,父母皆為華僑,她憑藉自己的努力從泉州市第一中學畢業,以優渥的成績考進復旦大學化學系,195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後就職於中科院上海信息技術研究所。

從這時開始,李愛珍就開啟了她長達六十多年的科研之路,在科研的道路上,她多次被公派作為訪問學者去到國外優秀的大學,先後從事過有關稀土、稀有金屬研究、半導體材料研究、半導體外延材料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研究事業上,她發表過兩百多篇的論文,三篇專著篇章,獲得國家專利21個之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對我國禁運分子束外延設備,這一設備在環保、國防、醫療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愛珍的主要研究領域正是"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在這種"西方禁運"的背景條件下,李愛珍及其團隊便做出了一套中國自己的設備,這一舉動讓西方國家迫不得已解除了對中國的禁運。

儘管在李愛珍退休幾年之後,她依然奮鬥在科研工作第一線,她依然日日去實驗室做研究,經常在其他實驗室已經沒人的情況下,她的實驗室還亮著燈。

在她的科研生涯中,幾乎沒有過假期,她說"我把科研看成我生命的大部分。"正是由於她如此"拚命"的研究,才有了如此傑出的科研成果。

二、被拒中科院卻一次性通過美國院士

李愛珍多次被派遣前往美國訪學,在完成學習後又回國指導國內研究,推動我國科技的發展,在幾十年間時常在國家間來回奔波。

在2003年,李愛珍當選為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這項獎項是第一次由中國科學家獲得;在2005年,李愛珍又被授予世界科學院工程科學獎。

郭景坤老院士儘管在病榻上,但依然為她寫院士的推薦書,"我無保留地推薦李愛珍作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

郭景坤說李愛珍落選的幾次都是由於年齡原因,當前評選十分強調年輕化,李愛珍在第一次被推薦時就已經六十三歲了,院士個人推薦上,規定候選人年齡大於60歲的,需要有6位院士推薦,而足以獲得六位院士的推薦這也更加表現出李愛珍確實是十分優秀的。

同時由於候選人在每個學部有50~80人,由四個系統組成,每個學部通常只有10個名額,而李愛珍獲得推薦的是信息技術科學部,在這個學部中,做材料和做器件的不同,候選人這麼多又都是精英,這樣的選拔背景下,當選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在多次未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情況下,2007年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舉行的第一百四十四屆年會上宣布,上海半導體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科學家李愛珍成為新增選的外籍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不接受個人申請,皆由科學院主席團在全世界的科學家中進行篩選,最後全體投票決定最後的人選。

而美國國家科學院評選院士以"在某一科研領域中長期的、源源不斷地做出卓越、原創性的貢獻"作為核心的選拔標準, 更是可見李愛珍在科研方面的傑出成就,是她為中國科學事業奮鬥的印記,同時也是她個人卓越能力的體現。

三、"我們國家要有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科學家"

李愛珍生活在華僑家庭,作為華僑,父母時常說"沒有祖國就沒有所有的一切",而這句話也影響了她的一生。

由於父母是華僑,李愛珍更是在動盪時期飽受磨礪,也正是由於她的恩師鄒元不顧風險舉薦她,才讓李愛珍得以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但李愛珍的人生價值觀中仍然認為"堅持不懈地攀登科研高峰,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李愛珍說"我不是把科研作為一份工作,我是把科研當作生命一樣,我很喜歡"。

當時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和技術處於新興的領域,從未接觸過這一領域的李愛珍說"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的技術,也必須有一批為國家不計較個人利弊的科學家為之奮鬥努力。"李愛珍和幾位同事在瀋陽科儀廠堅持了三年,取得了重大科研成就,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髮展了分子束外延高新技術。

在這一領域中,"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是最為頂尖的會議,李愛珍自上世紀末就每年提交兩篇以上的報告給大會來介紹我國的科研進展,申請會議在中國召開,在她及團隊的努力下,2010年會議轉移到上海召開。

李愛珍說"這標誌著我國的科研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水準,同時也是恩師的一個夙願,他對我有恩,我是個記恩的人"。

李愛珍時常對自己的學生講"任何人都會從地球上消亡,但是我們國家會一直存在,將自己的得失和國家的需要相比較,自己個人得失更加不值一提,國家所帶給我們的,永遠都不能遺忘"。

"今天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都基於國家平台、科研經費和環境等多方面的支持,如果沒有國家,就沒有李愛珍的現在,國家的恩情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四、砥礪前行,不忘本

李愛珍在多次落選中科院院士之後並沒有因為這個而停止前行的腳步,她在長期的研究和實驗中學習和提高,也不斷發展了我國分子束外延技術。

當許多人在為李愛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高興和不平的時候,她正確對待得失和成績,淡泊名利,無論是對待恩師鄒元還是國家,她首要想起的都是國家對自己的好,不忘記初心,而這也是她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258e869b3df2e84c42c46dbdcb6fc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