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遂寧日報》08版截圖
村名片
蒙子橋村位於大英縣蓬萊鎮西南,距離大英縣城約10公里,由原柏嶺村、五謀村、鳳橋村合併而成。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蒙子橋村搶抓脫貧攻堅政策機遇,以實施「六化強基」工程為抓手,突出感恩奮進主題教育,辦好農民夜校、實踐基地、網絡教學、道德講堂、法治教育「五大課堂」,堅持扶貧先扶志理念,大力推進建強組織、夯實基礎、發展產業、強化治理、精準扶貧「五大舉措」,開展「四好村」、文明戶、個人標兵、先鋒黨員、致富能手「五創行動」,形成了支部引領、項目帶動、黨員示範、群眾跟進的良好局面。
大事記
2014年,原柏嶺村、五謀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6年,原五謀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超3萬元。
2017年,原柏嶺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超3萬元。
2018年,原柏嶺村被評為省級「四好村」。
2019年,原柏嶺村、五謀村、鳳橋村合併為蒙子橋村。
2019年,蒙子橋村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鄉村振興路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記者駕車來到大英縣蓬萊鎮蒙子橋村村委會,遠遠就聽到了極富動感的舞曲,走近一看,二十多名鄉村婦女正在村委會的文化活動廣場悠閒地跳著廣場舞。而與其一路相隔的文化長廊里,幾位村民正坐在休閒長椅上觀看廣場舞。
油菜花環繞的蒙子橋村一角。
鄉村裡的廣場舞 既健身還提精氣神
「這些嬢嬢都是我們村舞蹈隊的成員,平時只要不農忙都在這裡跳舞。」說起村裡老百姓的娛樂生活,蒙子橋村第一書記高平滿臉笑容。
「成立舞蹈隊之前,村民的文化生活比較單一,農閒時,除了看電視,就是打牌。」高平告訴記者,考慮到村民以前有跳舞的習俗,2017年,依託村文化活動廣場,蒙子橋村成立了以退休教師唐先雄為牽頭人的老年協會和村舞蹈隊,發動全村的老年人參與進來。「村裡給舞蹈隊買了衣服、化妝品、音響設備,還配備了經費。」
村民廖珍英是蒙子橋村舞蹈隊的隊長,說起村裡的舞蹈隊,廖珍英讚不絕口。
「2017年舞蹈隊剛成立的時候,我就在裡面跳舞了。」廖珍英告訴記者,舞蹈隊成立之初只有兩三個人,如今已有30餘人。「大家沒事就在抖音等平台上學習舞蹈,現在我們舞蹈隊都會20多種舞蹈了。」
跳舞不僅娛樂自己,也為村民帶來了歡聲笑語。來跳舞與觀舞的村民,讓這個文化活動廣場熱鬧紛呈。
「平日裡,村民們家裡辦事也會邀請舞蹈隊去跳舞。」高平說,村裡也為舞蹈隊隊員提供舞蹈服裝20餘套,組織隊伍定期表演節目。「跳舞豐富了村民們的精神生活,大家隨時都會自發組織起來跳舞健身。」
舞蹈隊宣傳文明新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讓全村老百姓的笑容多了起來,脫貧攻堅的精氣神進一步凝聚,在群眾心中黨支部的形象也樹立了起來。
農家書屋+農民夜校 既學技術還長知識
除了跳廣場舞,村民們還常去農家書屋看書「充電」。33歲的村民陳小麗就是農家書屋的常客。
村民在農家書屋閱讀。
「經常過來看看種植養殖方面的書籍,給自己充充電。」陳小麗告訴記者,自己在家裡種了幾畝地,平日裡就會來書屋看書,學習種植養殖方面的新技術。
在蒙子橋村像陳小麗這樣來書屋「充電」、學習種植養殖技術的村民還有很多。
除了村民自主學習,村裡還開辦農民夜校,選擇傍晚、下雨天、農閒等時間對村民集中培訓,同時還採取送課到家、分組組織村民在家門口學習等方式,很好地解決了村民在生產和學習時間上的衝突,實現了宣傳教育全覆蓋、政策知識全知曉,在脫貧奔康的路上,確保「一個都不落下」。
文化活動廣場、圖書閱覽室、群眾文化活動室、健身廣場等設施的建設,為村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如今,一提起蒙子橋村有「文化味」的生活,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羨慕之情溢於言表。
創業致富經
養豬大戶楊廷銀
帶動鄉鄰一起致富
在大英縣蓬萊鎮蒙子橋村,說起脫貧戶楊廷銀,很多村民都讚不絕口。2014年,楊廷銀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是,不甘心一輩子在貧困線上掙扎的楊廷銀,用辛勤和汗水改變了自己及家庭的命運。
「我們村地處丘陵地區,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比如玉米、紅薯等,這些都是喂豬的好飼料。」楊廷銀說,養殖母豬,是自己擺脫貧困的第一步。「當時我就積極參加了政府關於生豬養殖的技術培訓,掌握了相關技術,加入了村裡的紅林臘肉扶貧車間,開啟了自己的養豬生涯。」
2014年以後,生豬市場價格低迷,村民紛紛縮小養殖規模,但楊廷銀反其道而行之,別人笑他不懂行情,但他堅信市場低迷只是暫時的,即便市場長時間不回暖,也不過多付出一些勞力。
「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我終於迎來了生豬市場的春天,獲得了不錯的收益。」楊廷銀說,到2019年底,他的豬場就有能繁母豬5頭,育肥豬60頭。
在自己的產業穩步發展後,楊廷銀並未固步自封,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富不算富,必須在自己富的同時,帶動和幫助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共同發展。」因此,他將在村農民夜校和養殖技術專業培訓課上學到的養殖知識結合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簡便易學的養豬技術,在圈舍、在家裡隨時隨地向其他村民傳授養殖知識、各種常見病防治技術,向村民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引導村民積極發展養殖業。
而通過楊廷銀對群眾的正確引導,2020年蒙子橋村新增養生豬大戶5戶,帶動了各家各戶積極發展產業,目前該村生豬養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楊廷銀已成了全村養殖業的致富帶頭人,農戶有什麼問題都願向他請教,而他也總是毫不保留地教會別人。
百姓幸福事
駐村工作隊隊員變身「賣貨郎」
將農產品搬上城裡人的餐桌
在蒙子橋村,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有個特殊的稱號——「賣貨郎」。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蒙子橋村村民雞蛋等農產品滯銷。為了解決群眾銷售難題,該村駐村工作隊化身「賣貨郎」,有效解決了村民農產品銷售難、城裡人購買「土貨」難的問題,進一步增添了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業的信心和決心。
「當時,我們通過入戶了解,統計出全村養殖小家禽數量5000餘只,禽蛋每周產2000餘枚。」駐村工作隊隊員唐冰星告訴記者,在了解到貧困群眾農產品出現滯銷的情況後,駐村工作隊立即行動,深入每戶村民家中,對全村種植養殖情況進行了全面摸排,並按照雞、鴨、蛋、粉條等類別逐戶登記造冊,完善農戶聯繫方式,制定產品預售時間,建立農產品台帳。
唐冰星幫村民賣雞蛋。(資料圖片)
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還確定每周一和周五為農產品收購日,由駐村工作隊隊員對農產品進行集中收購,統一包裝,代為售賣。建立農產品實名制度,所有農產品均標註有農戶姓名、售賣時間,督促村民誠信經營,售賣真正的「土貨」,確保農產品品質過硬,有口皆碑。
在駐村工作隊隊員的朋友圈裡,總能看到他們發布的售賣農產品的「廣告」。
「我們通過發朋友圈、聯繫幫扶單位、機關食堂等,全力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積極對代賣的農產品進行銷售。」唐冰星說,通過多方聯繫拓展銷路,有效解決了群眾農產品滯銷難題。「我們推行農產品實名認證,駐村工作隊也積極督促村民誠信經營,售賣真正的『土貨』,保證了品質。」
駐村幫扶隊
蒙子橋村第一書記高平
讓村民過上 更好的日子
「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就背上行囊去哪裡。」這是他的座右銘。「既然當了書記,就要一心一意做點實事。」這是他的蒙子橋村初心。「村上的難事要當成自家的難事。」這是他的擔當。「讓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是他的奮鬥目標……他就是蓬萊鎮蒙子橋村(原柏嶺村)第一書記高平。
自2016年2月從大英縣委組織部派駐到大英縣蓬萊鎮蒙子橋村(原柏嶺村)任第一書記以來,高平始終懷揣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讓昔日貧窮落後的貧困村變成了「產業有龍頭、公路組組通、增收項目家家有」的示範村。
貧困村要致富,沒有產業「輸血」是萬萬不行的。初到蒙子橋村(原柏嶺村)的高平就遭遇了脫貧致富路上的攔路虎——村裡沒有支柱產業。
為了讓蒙子橋村(原柏嶺村)早日脫貧奔康,高平帶領全村通過「黨員+貧困戶」示範致富、「合作社+農戶」共享致富、「支部+帶頭人」引領致富「三條腿」走路,綜合運用長短結合、種養結合的產業規劃,建起了致富增收的村集體產業。2017年,在「黨員+貧困戶」示範致富的帶動下,貧困戶楊廷銀養殖生豬年收入5萬元以上,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甜頭,參與到產業發展中的農戶年均增收達6000餘元;村集體產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全村實現村集體收入超3萬元。不僅如此,該村還於2017年底實現脫貧摘帽。
「脫貧不鬆勁,我們要牢牢抓住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機遇,把蒙子橋村(原柏嶺村)建設得更好,讓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2018年,本有輪換資格的高平選擇繼續留在蒙子橋村(原柏嶺村)。消息一傳開,村兩委樂了、群眾樂了,紛紛表示有了高書記做奔康路上的「主心骨」,他們更有信心了。2020年,蒙子橋村(原柏嶺村)村集體經濟收入4.78萬元。
記者手記
扶貧既要富口袋 也要富腦袋
扶貧不光是富口袋,不是簡單地提高生活水平、多賺幾個錢,還要富腦袋,要增加精神文化等有效供給。而隨著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條件的改善,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蒙子橋村村活動室的牆上,有著這樣一句話:「農忙時我們用心耕作,農閒時我們快樂生活。」為了讓村民們實現快樂生活,蒙子橋村將抓好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擺在重要位置,通過組建舞蹈隊、建立農村書屋、開辦農民夜校等方式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蒙子橋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跳舞、看書成為廣大村民的一項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村民在茶餘飯後,既能學習知識,還能鍛鍊身體,更能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來源:全媒體記者 范晶
編輯: 楊雪雯王 瑞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