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o C到VC,傳統眼鏡廠商求變

2023-10-10     VR陀螺

原標題:從To C到VC,傳統眼鏡廠商求變

文/VR陀螺 冉啟行

在不少 AR 眼鏡廠商的資方名單中,傳統眼鏡廠商的 Title 出現頻率似乎越來越高了。

2022 年 8 月,AR 科技公司 XREAL 宣布,獲國際潮流眼鏡品牌 GENTLE MONSTER 母公司 IICOMBINED 戰略投資,本輪融資金額為 1500 萬美元。

2023 年 3 月 6 日,AR 新銳企業雷鳥創新宣布完成首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復星創富、容億投資領投,三七互娛、潤興銳華、博士眼鏡戰略投資,野草創投和海南盈添等跟投,總金額過億元。

2023 年 8 月,輕量化 AR 眼鏡品牌葉木科技完成了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由高端眼鏡行業上市公司雅視集團和國內頭部可穿戴設備晶片供應商聯合注入;2023 年 9 月,AR 另類初創企業仙瞬科技宣布獲隱形眼鏡品牌 moody 等機構總計超千萬級投資......

事實上,不少傳統眼鏡品牌廠商正在求變,尋數字化產業新階段的業務增量。在已有市場資源的積累下,投資產業結構類似,用戶群體重合,但更具差異化,且高技術門檻的 AR 眼鏡企業,不失為一個絕佳的投資方向。

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宏觀產業發展趨勢、眼鏡大廠布局解答傳統眼鏡廠商的投資商業邏輯。

圖源:VR陀螺

AR眼鏡,增強的不止有「現實」,還有競爭「威脅」

「致力於打造類普通眼鏡形態的產品」,這近乎是所有 AR 眼鏡廠商做產品的核心理念。

然而,這一終極目標顯然會觸碰到傳統眼鏡廠商的蛋糕,並且很可能會形成直接的威脅。相對於普通眼鏡,AR 眼鏡不僅能包含傳統眼鏡偏光矯正的功能,並且在電致變色等材料加持下,還能在「實用」與「時尚」之間來回切換。

最為重要的是 AR 眼鏡獨特的近眼顯示光學,能讓用戶所見即所得,在獲取信息方面更加高效,增強人機與環境的感知與交互。不管是做頭上主打信息提示的「智能手錶」,還是代替智慧型手機成為下一代移動計算平台,AR 智能眼鏡皆有無限可能的潛力。

數字化升級,智能化改造,既強調 B 端產業結構,又著重 C 端用戶體驗。從黑白 TV 升級彩色智能家電、小靈通疊代智慧型手機,電子手錶煥新智能手錶,手動牙刷增電又增屏......

數字化趨勢不可逆,從傳統眼鏡到 AR 智能眼鏡是時代進化的必然結果。不過,受限於苛刻的近眼顯示相關技術,該產業的數字化進程似乎相比傳統智能家居更慢一些。

圖源:影目

目前,國內外 AR 產品正在加速疊代,下沉消費市場。如國內的 INMO Go,已將一體式 AR 眼鏡的價格帶到了 2000 元以內,據稱其九月單月全網出貨量已經破了 5000 台。而即將發布的雷鳥 X2 在 Micro-LED 雙目全彩+衍射光波導的前沿技術探索上,也踏出了消費級量產的關鍵性一步。

對於傳統眼鏡廠商來說,AR 近眼顯示技術的出現,是對原有產業結構的升級變革,使之更具差異化競爭力,拔高技術門檻。並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投資 AR 眼鏡廠商,也是傳統眼鏡廠商應對未來產業結構變化的「上保險,防威脅」。

身處千億美元市場,眼鏡廠商求變的「資本」與「底氣」

當筆者翻看各大以眼鏡、光學鏡片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市場業績、財報,試圖尋求一些投資緣由時,發現了眼鏡市場的龐大營收數據。(依舊以上文投資 AR 眼鏡廠商公司為例)

博士眼鏡,2023 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59,889.62 萬元,同比增長 30.9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 6,656.72 萬元,同比增長 229.74%;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 6,265.14 萬元,同比增長 311.85%。

雅視光學,2023 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集團綜合收入輕微減少 2% 至 566,400,000 港元(2022年:580,100,000港元)。期內,集團分別錄得本公司擁有人應占純利 21,700,000 港元及每股盈利 5.61 港仙(2022年:分別為28,500,000港元及7.37港仙)。

韓國高端時尚眼鏡品牌 Gentle Monster 在 2014 年營收為 4000 萬美元,到 2016 年的收入約在 2.5 億美元。2022 年媒體爆料其正準備 IPO,赴港上市。

圖源:網絡

根據 Statistia 數據,全球眼鏡產品市場規模從 2014 年的 1132 億美元增長至 2019 年 1287 億美元,對應 CAGR 為 2.6%。隨著全球眼鏡產品人均支出額的進一步提高,全球眼鏡產品市場有望保持平穩增長,預計 2019-2023 年復合增速為 2.03%,2023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 1395 億美元。

正向營收——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傳統眼鏡廠商敢投新興 AR 眼鏡廠商的必要資本,亦是其看好 AR 眼鏡產業未來發展的早前市場驗證。

眼鏡市場需求的增長,一方面主要是「屏」時代與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帶來的對於視力矯正眼鏡的需求。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2022 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 53.6%,比 2021 年同比上升 0.9%。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 年末,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達到 2.8 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 19.8%,同比提升 0.9%。同時,根據全國老齡辦預測,2033 年我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 25%。

另一方面,伴隨國民收入水平日益增長,消費水平和層次的持續提高,個性化消費理念逐步滲透,以時尚元素為特徵的太陽眼鏡、美瞳等產品也深受當代用戶喜愛。根據艾瑞諮詢的調研數據,2022 年單人擁有 2 副及以上眼鏡的消費者高達 76%,同比增長 23.9%,而單人擁有 3 副及以上眼鏡的消費者同比增幅接近 10%。

除以投資方式間接參與時代的科技潮流外,部分傳統眼鏡廠商已經踏入了真正的 AR 之路。

牽手Meta,看時尚眼鏡品牌Ray-Ban進化

作為全球時尚潮牌的 Ray-Ban 是最先產生行業變化的代表企業,它已與 Meta 展開密切合作,在「增強現實」的眼鏡路上逐步疊代進化。

2021 年, Meta 與 Ray-Ban 母公司 Luxottica 合作的首款面向未來智能的眼鏡 Ray-Ban Stories 正式發布。Ray-Ban Stories 不僅在傳統的眼鏡上增加了音頻,還將攝像頭融入其中。

圖源:網絡

2023 年 9 月,Meta 與 Luxottica 合作的第二代配備攝像頭的智能眼鏡正式發布,搭載了高通驍龍 AR1 Gen1,升級了 1200 萬像素攝像頭,進一步增強了交互、性能與音頻等元素。

圖源:網絡

智能音頻眼鏡已經成為了一大品類趨勢,在 9 月 25 日華為舉辦的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華為也發布了第二代智能音頻眼鏡——華為智能眼鏡 2。

二代產品在隱私聲學、智能交互、人體工學上進行了升級,據傳其一代產品已銷售數十萬台,二代產品或有更加優秀的表現。除華為外,亞馬遜、米家(蜂巢科技)、天貓精靈等智能終端品牌也有 AI 智能眼鏡產品相關布局。

圖源:網絡

從眼鏡,到音頻增強眼鏡,再到音頻+視覺的 AR 眼鏡,這是一個技術升級的過渡,當然,對於消費者而言,就具體需求,這三者可能同時存在。

不過,數字化趨勢決定了未來產品進化方向。正如 Meta 與 Ray-Ban 的規劃那樣,在兩代音頻式眼鏡疊代完成後,到 2025 年,第三代智能眼鏡將配備一個稱之為「取景器」的顯示屏,用於查看收到的簡訊、掃描二維碼以及實時翻譯另一種語言的文本,以實現人們眼中的真「AR」。

早前,據 The Verge 消息稱,Meta 有數千名員工正在構建未來的 AR 眼鏡和用於控制它們的手腕設備。該公司打算最終讓 AR 眼鏡全天佩戴,以替代智慧型手機。扎克伯格稱它們為「holy grail(必殺器)」設備,將在未來十年「重新定義我們與技術的關係」。

為了輔助眼鏡交互,眼鏡還將配備一個「神經接口」帶(系列攝像傳感器),允許佩戴者通過手部動作來控制眼鏡,最終還將讓佩戴者使用虛擬鍵盤,並以與手機相同的每分鐘打字速度進行打字。

圖源:網絡

事實上,Meta 甚至可以自己做一個 AR 眼鏡品牌。而顯然,Meta 並沒有這麼做,它深知傳統時尚眼鏡的品牌影響力,以及它們可以在諸如人體工學設計、近視矯正鏡片、時尚價值設計屬性上的直接參考與供應鏈合作價值。

Meta 與 Ray-Ban 一代聯名產品雖價格達到 299 美元,相當於當時的一個 Meta Quest 2,但戰績並不差。截至 2023 年 2 月,Ray-Ban Stories 共計售出了 30 萬台,月活用戶約 27000 名。Meta 將 Ray-Ban Stories 的總銷量目標定為 478000 台,但內部預測其總銷量可能在 394000 台區間。

寫在最後

傳統眼鏡廠商與 AR 創業公司,雖存在未來競爭關係,但當前階段更多的是合作共生。前者需要新技術、新變量,拉升品牌技術含量與行業差異化競爭力,而後者也需要用戶市場、配鏡數據與工學參考等,打造更適合用戶的產品。

AR 眼鏡,首先它得是一副眼鏡,才有人願意去佩戴和使用它。經常會從創業者那裡聽到這樣的產品設計理念。新與舊的結合,或才是數字化升級,用戶需求市場的真正成品。

目前不少主打高端時尚眼鏡的價格甚至遠超一台 AR 眼鏡,即使品牌溢價嚴重,但仍有消費者願意買單,對於 AR 眼鏡廠商來說,不管是走供應鏈渠道,或者尋線下門店入駐,都是極好的業務增長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19346203f71363d5703ada16150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