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這個村的名字叫郎等,你知道它在哪裡嗎?

2022-05-17     溫州古道

原標題:溫州這個村的名字叫郎等,你知道它在哪裡嗎?

文圖:吳蓉輝

郎等,位於洞頭區霓嶼島中西部,霓嶼山尖西南方向,三面靠山,東隔著山尖遠距離與布袋嶴村相連,西與汪頭接壤,西南與郎背相鄰,南與東郎毗鄰,面向大海與大瞿島隔海相望。隸屬霓嶼街道郎等行政村。

「郎等」是霓嶼地勢最高的郎等行政村裡的自然村。說起「郎等」這村名,還真覺有意思。據歷史記載,郎等村的村民大多於清康熙年間從大海對岸的永強、樂清一帶遷徙而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他們用溫州話交流。郎等村山上樹木繁茂,地形呈凹形,過去常有積水,積水一帶常有鹿出沒。溫州話叫有積水的地方為「水凼」,「凼「和「等」溫州話同音,所以老百姓便叫這裡「鹿凼」,後來諧音為「郎等」。在《說文解字》中,「郎」從「邑」,表示與行政區域有關,作地名解釋。這樣一來,「鹿凼」諧音為「郎等」也合情合理,而且給人以美好的想像空間。

不過,在現代漢語中,「郎」常常用於專指男性,如我們所熟知的「如意郎君」、「新郎」等,於是有人推測「郎等」這個地名應該類似全國各地叫這名字的地方那樣,有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有個女子等此地等候郎君回歸,或是郎君在此地等候女子回歸。無巧不成書,據老人們說,過去村裡還真有個尋夫的悽美故事,只是傳說範圍很小,知道的人為數不多。

我不知道郎等村名的真正來歷,但不管哪種說法,村名都是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它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

郎等,在高山的頂部,是洞頭第二高山頭村,根據居住點分成上郎等、下郎等兩個片。在村子入口的牆體上有不少軍事主題的牆繪烘托村莊特色,這和位於郎等村的山尖是密不可分的。山尖這個地名,因地處霓嶼島最高山巔而得名,海拔331.6米。它曾是霓嶼島最主要的軍事基地,早年解放軍為了更好地打日本鬼子和國民黨,便在山上築起不少戰壕溝、防空洞、碉堡等。洞頭解放後,曾有部隊駐紮在山尖,在這裡修建了營房。那時當地演繹了不少軍民情深的故事。

以前,霓嶼島沒有中學,學生得到洞頭縣城讀書,很不方便。後來,解放軍留下的營房一度成了霓嶼中學校舍。霓嶼中學在山尖頂上,學生來讀書很艱苦,不管颳風下雨,他們都得徒步走到山上。那時住在靠近海邊的學生去上學,要走2個小時左右。1989年,政府在正嶴村建了霓南義務教育學校。從此,山尖沒了學生,這裡成了畜牧場。

為了將軍民魚水情的傳統精神傳承下去,2019年霓嶼街道將郎等村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項目,郎等又獲得勃勃生機。如今,山尖成了網紅打卡點。節假日裡,很多遊客特意沿山尖古道前來觀光、露營,更有攝影發燒友來這裡採風。山尖半山腰有個天空之門,進了天空之門,就變成了天空之鏡,擺拍起來,美倫美奐的。特別是在雲上平台,遊客們在這看霧景、看日出都可謂一絕;眺望百島洞頭,更是盡覽海上花園美景。

漫步郎等,在轉角處不時會發現一些精心設計的文創。煤油燈、錄音機、縫紉機等老物件搬上了牆,歷史故事、人物宣傳躍上擋土牆,牆繪栩栩如生……一個個小細節無不述說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由於地勢特殊,郎等和附近的村莊一樣,小巷縱橫交錯,巷道四通八達。村子裡各條巷道都近似相同,走在巷道里,對我這種沒有方向感的人來說,就如同進入迷宮。不過這樣一來,也便有了村莊獨特的氣質。

在村子裡,來來回回大多得上上下下地爬台階。台階一般1米左右寬,坡度70度左右。遠遠望去,整個村莊的房屋高低錯落有致,相互間落差較大,不過家家戶戶的採光和通風都很好。由於路窄坡陡,從村子下面走到上面,空手走,氣喘吁吁也是在所難免的。要是帶點東西,搬點物件,只能靠人背肩扛手提,就更不容易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進出村莊的交通很不方便,加上遠離大海,村民的經濟、生活曾陷入窘境。郎等曾是個有點名氣的貧困村。剛解放那些年,村裡還有不少人家住在茅草屋裡呢。在有颱風的海島上,居住在這樣的房子裡,生活是多麼不容易呀!村民在山上種番薯、豆麥、蔬菜自給,漁業生產只靠幾隻小舢板作業。解放後,村裡的漁業生產才有好轉,人們學會紫菜養殖,開始轉產轉業,生活漸漸好轉。

2012年霓嶼被確定為溫州市甌飛工程石料場,為了城市發展,為了支持建設,山尖山脊東西兩側山脈成了採料場,昔日滿目蒼翠的山脈成了滿目蒼夷的裸露懸崖,但為了城市發展,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不過,村民因此得到的經濟補嘗十分可觀,也便瞬間脫貧,郎等成了富裕村。

走在村子裡,新房子比比皆是,或中式或西式,房前屋後或種花或種菜,很有生活氣息。不過,我最喜歡看的還是那幾間老房子,特別是門台、天井彰顯著早年的建築風格,無聲地講述村莊的發展史。

村子裡很寂靜,不少新房關門閉戶,巷子裡鮮見人影。過去,村子裡可不是這樣的。那時,除了白天幹活和晚上睡覺,幾乎滿村都是人來人往。人們不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或說正事,或講笑話,或開玩笑,就是蹲在一起吃飯,你夾口我的菜,我嘗口你的飯。尤其是夏天的夜晚,更是熱鬧,人們各自抱著涼蓆,鋪在大門口,手裡搖著蒲扇,隔得老遠,長一句短一句地嬉笑說話,直到夜深人靜,才起身回屋。那和諧的場面、熱鬧的時光,真有點像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中的「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從村裡走出不少文人、能人,他們影響著身邊人。近些年農村政策日益完善,有不少在外打拚的青壯年回來,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共建美好家園,郎等正以現代新農村的生活景象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ec70bd89453aa16415d2c9a490fb3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