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食管癌、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來了!附全文及解讀→

2024-06-21     健康報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

為進一步規範食管癌、胃癌的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提升防治效果,我委組織制定了《食管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現印發給你們,供各地推廣使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2024年6月6日

附件1        

食管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

(2024年版)

食管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癌症,嚴重威脅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研究表明,針對食管癌高風險人群開展篩查與早診早治能夠有效提高人群食管癌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為進一步規範食管癌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提升食管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學

相關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食管癌新發22.40萬例,死亡18.75萬例,分別占全部惡性腫瘤的4.64%和7.28%。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15.87/10萬和13.28/10萬,總體呈下降趨勢。食管癌預後較差,近年來我國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雖有所提高,但仍處於較低水平,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顯著提高。

食管癌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特定的飲食習慣、不良生活方式、相關病史及遺傳因素等。保護因素包括足夠的膳食纖維攝入、膳食鈣攝入、蔬菜和水果攝入。

二、高風險人群

年齡≥45歲,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

(一)居住於食管癌高發地區(以縣級行政區為單位界定,以2000年中國人口結構為標準的年齡標化發病率>15/10萬)。

(二)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級親屬中有食管癌病史。

(三)熱燙飲食、高鹽飲食、腌制食品、吸煙、重度飲酒等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四)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賁門失弛緩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狹窄等疾病。

(五)有食管的癌前病變診療史。

三、篩查

(一)篩查對象

食管癌高風險人群,無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齡一般在45~74歲之間,無內鏡檢查禁忌證,能配合內鏡檢查。

(二)篩查方法

食管癌篩查推薦內鏡學檢查,可根據當地醫療條件,選擇但不限於如下方法:普通白光內鏡、色素內鏡,對於發現的可疑病灶可採用特殊內鏡技術(窄帶成像技術結合放大內鏡、藍雷射成像放大內鏡、雷射共聚焦顯微內鏡、螢光內鏡等)檢查並進行活檢。不能耐受常規內鏡檢查者可進行麻醉/鎮靜內鏡或經鼻超細內鏡檢查。具體檢查方法和操作流程參見國家衛生健康委最新發布的食管癌診療指南(以下簡稱診療指南)。

不推薦使用以下方法進行食管癌篩查:傳統球囊拉網細胞學檢查、生物標誌物檢測、上消化道鋇餐造影、PET檢查等。

(三)篩查頻率

食管癌高風險人群原則上每5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有下列病變者建議縮短篩查間隔:

1.低級別上皮內瘤變者每1~3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

2.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合併內鏡下高危因素或病變長徑>1cm者每年接受1次內鏡檢查,持續5年。

3.Barrett食管患者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每6~12個月進行1次內鏡檢查;Barrett食管患者無異型增生,每3~5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

四、早診早治原則

食管癌應儘早診斷,儘早治療。建議所有癌前病變和食管癌患者及早接受規範化治療。病理學是診斷食管癌的金標準,需行內鏡下活檢。臨床分期診斷應包括(頸)胸/腹(盆)部增強CT,依據醫療條件可選擇超聲檢查、超聲內鏡(EUS)、MRI及PET-CT等影像學評估方法。分期參考國際抗癌聯盟(UICC)TNM分期系統(第8版)。

(一)癌前病變期

1.病理學顯示食管鱗狀上皮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但內鏡下有高級別病變表現可行內鏡下切除,未行切除者應於3~6個月內複查內鏡並重新活檢。因病灶過長、近環周等原因難以整塊切除或患者不耐受內鏡切除術時可進行內鏡下射頻消融術(radiof requency ablation,RFA)治療或其他內鏡下毀損治療。

2.病理學顯示食管鱗狀上皮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應首選內鏡下切除治療。因病灶過長、近環周等原因難以整塊切除或患者不耐受內鏡切除時可進行內鏡下RFA治療或其他內鏡下毀損治療。

3.Barrett食管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可進行內鏡下治療。Barrett食管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首選內鏡下切除治療。

(二)癌症早期

1.對於符合內鏡下切除的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的早期食管癌患者,首選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病變長徑≤1cm時,如果能整塊切除,也可以考慮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療。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參見診療指南。

2.對採用EMR切除後的早期食管腺癌患者,可在EMR切除後針對Barrett食管進行消融治療,提高治癒率,降低食管狹窄與穿孔的發生率。

3.對於局限於黏膜固有層以內的食管鱗癌,可進行內鏡下RFA治療。因病灶過長、近環周等原因難以整塊切除或患者不耐受內鏡切除術時也可進行內鏡下RFA治療。

4.對於病變浸潤深度達到黏膜下層(>200μm)的T1b期食管癌患者,有淋巴結或血管侵犯,病理分級為低分化(G3),可行食管切除術,拒絕手術或手術不耐受者可同步放化療。

(三)癌症進展期

進展期食管癌分為可手術局部進展期、不可手術局部進展期和廣泛進展期食管癌三類。可手術的局部進展期食管癌患者首選以手術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綜合運用放療、化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治療方法。根治性同步放化療可作為替代選擇。具體參見診療指南。不可手術的局部進展期食管癌患者,推薦根治性同步放化療。廣泛進展期食管癌患者推薦系統性藥物治療和最佳支持治療的方案。

五、隨訪和管理

原則上,需每年對所有篩查對象進行至少1次隨訪,及時獲取最終診斷結果與結局信息。對於篩查結果為陰性者,針對其高危因素進行健康宣教,並提醒按要求進行定期篩查;對於篩查發現的癌前病變或食管癌患者,建議按臨床診療要求進行治療和隨訪。

附件2

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

(2024年版)

胃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癌症,嚴重威脅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研究表明,針對胃癌高風險人群開展篩查與早診早治能夠有效提高人群胃癌早期診斷率,降低死亡率。為進一步規範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提升胃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學

相關監測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胃癌新發35.87萬例,死亡26.04萬例,分別占全部惡性腫瘤的7.43%和10.11%。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25.41/10萬和18.44/10萬。胃癌預後較差,近年來我國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雖有所提高,但仍處於較低水平,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顯著提高。

胃癌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特定的飲食習慣、不良生活方式、相關病史及遺傳因素等。保護因素包括足量攝入蔬菜和水果。

二、高風險人群

年齡≥45歲,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項者:

(一)居住於胃癌高發地區(以縣級行政區為單位界定,以2000年中國人口結構為標準的年齡標化發病率>20/10萬)。

(二)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級親屬中有胃癌病史。

(三)尿素呼氣試驗(urea breath test,UBT)、血清Hp抗體、糞便Hp抗原檢測任一陽性。

(四)吸煙、重度飲酒、高鹽飲食、腌制食品等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五)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疾病。

三、篩查

(一)篩查對象

胃癌高風險人群,無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齡一般在45~74歲之間,無內鏡檢查禁忌證,能配合內鏡檢查。

(二)篩查方法

胃癌篩查推薦內鏡學檢查,首選普通白光內鏡檢查,對發現的可疑病灶採用特殊內鏡技術(窄帶成像技術結合放大內鏡、藍雷射成像放大內鏡、色素內鏡、雷射共聚焦顯微內鏡、螢光內鏡等)檢查並進行活檢。不能耐受常規內鏡檢查者可進行麻醉/鎮靜內鏡或經鼻超細內鏡檢查,也可考慮使用磁控膠囊胃鏡。具體檢查方法和操作流程參見國家衛生健康委最新發布的胃癌診療指南(以下簡稱診療指南)。

不建議將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檢測、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檢測或血清胃癌相關抗原MG7等檢測單獨用於胃癌篩查,也不推薦使用以下方法進行胃癌篩查:其他生物標誌物檢測、上消化道鋇餐造影、PET檢查等。

(三)篩查頻率

胃癌高風險人群原則上每5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有下列病變者建議縮短篩查間隔:

1.局限於胃竇或胃體的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患者,每3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萎縮累及胃底或全胃,每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

2.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每年進行1次內鏡檢查。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每3~6個月進行1次內鏡檢查。

四、早診早治原則

胃癌應儘早診斷,儘早治療。建議所有癌前病變(低級別及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等)與胃癌患者及早接受規範化治療,Hp感染者應進行Hp根除治療。病理學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需行內鏡下活檢。臨床分期診斷應包括(頸)胸/腹(盆)部增強CT,依據醫療條件可選擇超聲檢查、超聲內鏡(EUS)、MRI及PET-CT等影像學評估方法。分期參考國際抗癌聯盟(UICC)TNM分期系統(第8版)。

(一)癌前病變期

1.有明確病灶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應結合內鏡所見及病理複診結果決定下一步處理措施。

2.有明確病灶的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患者首選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療。

(二)癌症早期

1.對於淋巴結轉移可能性極低的早期病變,可行ESD治療。ESD治療的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參見診療指南。

2.對不滿足ESD絕對適應證和相對適應證者,以胃切除術作為標準治療方案,可考慮功能保留胃切除術,同時根據胃切除部位選擇適當的淋巴結清掃範圍。

(三)癌症進展期

可手術的局部進展期胃癌患者首選以手術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綜合運用化療、放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治療方法。不可手術的局部進展期胃癌患者,推薦化療、放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如治療後獲得轉化機會,可考慮手術治療。廣泛進展期胃癌患者推薦系統性藥物治療和最佳支持治療。

五、隨訪和管理

原則上,需每年對所有篩查對象進行至少1次隨訪,及時獲取最終診斷結果與結局信息。對於篩查結果為陰性者,針對其高危因素進行健康宣教,並提醒按要求進行定期篩查;對於篩查發現的癌前病變或胃癌患者,建議按臨床診療要求進行治療和隨訪。

《關於印發食管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的通知》解讀

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有關要求,進一步規範食管癌和胃癌的篩查與早診早治工作,指導各級癌症防治機構提高防治能力,提升防治效果,我委組織專家研究制定了《食管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方案(2024年版)》。方案主要內容包括相關癌症流行病學情況、高風險人群界定、篩查對象、篩查方法、篩查頻率、早診早治原則和隨訪管理等,供各地推廣使用。

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

編輯:楊真宇

校對:李詩堯

審核:管仲瑤徐秉楠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e9b499bc875ce31c0444ef2b230d4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