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幸福到萬家》開播後,伴隨「婚鬧」「職場性騷擾」「征地糾紛」等話題引發觀眾廣泛討論,農村題材作品的熱度再次被拉高。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如今此類作品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時代風貌。2022年上半年,以《三泉溪暖》《幸福到萬家》《大山的女兒》等幾部農村題材作品為代表,通過反映鄉村變遷的實踐,將主旋律話語融入日常生活敘事,均收穫了不俗的口碑與收視。
審視幾部劇,可以發現,其人物描繪與敘事特徵既是對近年主旋律劇大受好評現象中成功經驗的歸納,又可為圍繞鄉村主題講述的當代題材類型突圍與文化賦能作出一定的創新探索。當下農村題材劇如何對鄉村振興主題進行解構?在「主旋律劇作」向「主旋律精神」常態化轉型的背景下,如何運用青春化敘事,凝聚家國溫情?
婦女能頂半邊天
農村題材也愛「大女主」
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有的性別分工被打破,農村女性在鄉村生產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幸福到萬家》中的何幸福,聰明要強又務實是她的性格特色,從開篇妹妹經歷「婚鬧」,她各處奔走討要說法到籌劃建立大棚種植有機蔬菜、據理力爭要求合理的土地賠償等,何幸福的堅韌與樂觀,頗有幾分理想主義色彩。
何幸福嫁到萬家莊之後,先是經過努力推動了村裡形成不允許再「婚鬧」的規定,而後無論是在家人相處還是進城打工的過程中,何幸福知識眼界的局限與性格中的體貼與大度,構成了人物的真實架構,不斷拉近著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三泉溪暖》故事主人公高雲溪自幼喪父,由村委會主任李永福養育成才。特殊的身份,使她對三泉村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自從她擔任三泉村黨支部書記後,與養父之間對於鄉村振興發展的理念衝突,串起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
由此,從她與福爸之間的這一小家庭的喜怒哀樂開始,到三泉村大力發展經濟,成立電商物流中心,推出訂單農業、旅遊農業過程中,涉及人員結構調整、網際網路融入事宜,村民們的猶豫、面對困境的掙扎與希望,構成了鮮活的鄉村振興圖景。
我國早期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偏於「苦難」或「流水式」敘事,難以真正地紮根農村真實的生活土壤,而選取真實的人物故事進行講述,就成為關鍵的破題之道。
《大山的女兒》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黃文秀為原型而創作,以她的人生經歷為線索,表現了人物的精神成長與駐村幹部群體的真實生活。倒敘的方式,融入壯族文化背景,30歲無悔人生的大幕被一幀幀拉開並放大。
從《幸福到萬家》中的何幸福、《三泉溪暖》中的高雲溪到《大山的女兒》中的黃文秀,近期幾部農村題材作品,選擇以有著鮮明性格特色的女性主人公為出發點,講述鄉村振興故事,既暗合當下時代發展的潮流,又與近年備受關注的女性話題緊密連接,以贏得觀眾的共情。可以看出,當代農村題材作品,正在以更貼近行業與百姓真實生活的姿態,走進千家萬戶,以尋求更多的情感認同。
「歸城」還是「回鄉」
當個人命運與鄉村發展緊密相連
鄉村題材電視劇與鄉村變遷的歷程息息相關,上文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面臨著「歸城」與「回鄉」不同的命運抉擇,其中既有個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親人之間的情感拉扯,也有鄉村文化背景下新事物新理念衝擊帶來的種種不適。
《大山的女兒》再現了黃文秀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百色,主動投身扶貧一線的動人事跡;《三泉溪暖》中高雲溪是村主任李永福的養女,在上海求學多年,選擇回歸養育自己的家鄉、建設家鄉,這是她的理想,也是她的使命;《幸福到萬家》中運用姐姐何幸福、妹妹何幸運不同的人生選擇對比,詮釋著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無論是「歸城」還是「回鄉」,只要堅持善良、正義初心,實質上是殊途同歸的。
從情節發展來看,萬家莊、三泉村的發展融入了網際網路科技、大棚種植、特色民宿等理念,與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從人物塑造來看,主要表現在故事主人公等人的價值取向是豐富多元的,她們善於接觸新鮮事物、坦然面對工作與生活改變的落差,也堅強面對著村民的質疑。
這些珍貴的品質與鄉村發展謀其長遠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優秀農村題材的敘事創新,實際是由外而內統一的鄉村精神青春化創新,是及其富有朝氣與時代感的。
用新知識建設家鄉的年輕人,不僅打造出青年基層幹部與善於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等視角,與之相對的,也有不願犧牲當前經濟利益的村民和融合著鄉村生活拉扯不清的人情關係。這些作品鄉村群像的展現,並非一味追求人物的「功能性」,而是將每個人物性格與思維視角的成因都逐步合理化。人物的「好」與「壞」在經濟受損、親人受到傷害等處找到了落腳點,更加容易被觀眾理解。
在觀劇之餘,觀眾不免也在思審,自己與家鄉之間有著多遠的距離?與父母之間經歷過怎樣的和解?與內心最初想完成的夢想是否越走越遠了?現實感、青春感與時代感並存,這些劇集勾起觀眾鄉土情懷的同時亦拉近了主旋律作品與年輕人的距離,在還原振興鄉村畫卷的同時,傳遞出了一份赤誠又濃烈的「鄉愁」。
家事、村事與國事
鄉土中的人情世態與生活真情
在新時代語境下,主旋律作品在敘事話語不斷嘗新中有了新的發展,鄉村題材電視劇也具有了新的價值內核。無論是《幸福到萬家》中經常強調的「家和萬事興」,還是《三泉溪暖》故事中在三泉村社區服務中心的入戶影背牆上,一個大大的「家」字,都在暗合我們中國人極強的家文化內涵。以家事牽動村事,以村事回應國事。在堅實的故事架構之下,當今的農村題材作品,可謂找到了「家」內涵,這一巧妙的突破口。
只發展經濟不重環境,必然不行,但只顧經濟效益,不念村鄰感情,事業更難以推進。於是,我們看到了《三泉溪暖》中高雲溪嘗試科學發展理念的同時,帶領全村黨員開展「支委包村」「黨員包片兒」,一點點將家的理念擴大,一步步實現民風的改善;《幸福到萬家》中,何幸福生孩子大出血,村裡人在萬善堂的呼籲下,連夜排隊獻血救了她的命;《大山的女兒》中的黃文秀心中有大愛,以村為家懂得照顧村裡人不同人的情緒,所以她即使住的是茅草屋,也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如何讓這些凡人小事生動起來,是需要一些策略和技巧的。
這些鄉村的故事是全中國千萬村莊的縮影,家人之間的矛盾難掩彼此的互相關切,讓無數人感懷自己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相處,誰又何嘗不是在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努力愛著對方;鄰里鄉親之間的矛盾,也多是因為所站的視角不同,而產生分歧……
在還原鄉村真實生活的同時,它的敘事衝突,看似是鄉村振興過程中不同理念碰撞下的矛盾,實則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差異,更是「鄉村教育」提升之下,新知識、新思路與舊套路的磨合。
總體來看,在新時代語境下,農村題材找到貼近大眾的樸實視角,呈現出內容青春化和視角多元化的特點,聚焦矛盾與困苦,也關注家庭溫情與青春的浪漫,這些才是堅實的故事架構之外,一部作品真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