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掌握這些「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2022-07-23     攝影肖鵬

原標題:為人處世,掌握這些「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而人生中最難把握的也恰恰是「分寸」二字。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矩指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分寸。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寫到「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這裡也是說的一種分寸。

為人處事,講規矩,懂分寸,才能進退自如。人生需有尺,做事需有度。

掌握人生分寸,就等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1

做人講分寸。

做人要講分寸,學會有度有量,不卑不亢。凡事過剛則易折,過滿則招損。不可成亂矩之人,不能行過分之舉。

《孟子》言:「不以規矩,何以成方圓。」

人格上要講分寸,不能太卑,太卑可能會變成懦弱,也不能太傲,太亢又會咄咄逼人。性格上要講求內外協調,不揚不抑。太內向變成保守不好,太外向變得張揚也不好。剛柔相濟,外圓內方,有理有節,軟中有硬,不好走極端,不偏激執拗,能屈能伸,能進能退,才是做人處事之道。

做人要把握分寸,話不可以說盡,事不可以做絕,要留有餘地。

人生中的任何事都需要講求適度,凡事有度,一切要適可而止。

所謂有度,就是讓自己的言行保持合理的尺度。人皆有慾望,但不管追求什麼,都不能放任而為,因為一旦失了分寸,結果必定令人得不償失。

人生當中掌握好分寸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在一定範圍之內,事物才能保持它的功效。如果超過了這個範圍,反而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人對於自己所渴望所喜歡的東西,很容易產生貪多求全的心理。但事實卻是,凡事太過則猶不及。

生活就如同吉他的琴弦,一旦放得過松會影響吉他的音色,難成佳曲;一旦繃得過緊則琴弦易斷,得不償失。

水滿則溢,物極必反。為人處世,如果不懂得掌控分寸,也很難過得好這一生。

年羹堯曾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將,戰功無數,深得雍正寵信。

只可惜,他從肱股之臣淪為階下囚,不過只歷經了短短數年,而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的不知進退。

功高蓋主本就令皇帝忌憚,但他卻絲毫沒有顧忌,仗著自己的特權,僭越君臣之禮,結黨營私,權傾朝野......該退不退,等待著年羹堯的,就是被剝奪一切。

而清朝的另一位名將曾國藩,和年羹堯一樣,他所創立的湘軍不僅戰功赫赫,更因為紀律嚴明而深受百姓愛戴。

但他沒有像年羹堯那般恃寵而驕,而是在這暗流涌動的官場中選擇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從而為自己贏得了千古美名。

一進一退,心態不同,人生的結局自然也是不同。人生的興衰成敗,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中見分曉。

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不僅是一種分寸感,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把握做人的分寸,掌管做事的尺度,方能在進退間求得人生的高度。

學會適度,才有風度。

人生在世,要適度而行,適可而止。放縱慾望只是本能,能控制慾望才是本事。

很多東西,並非要擁有得足夠多才算好,而是要知道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少。

人生有分寸方坦然。丟掉過多的欲求,讓一切變得剛剛好,才會有恰到好處的得到。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要學會凡事適可而止,適度而為。

有個哲人就倡導「八分哲學」。

他說:「如果用十分的力氣算是竭盡全力的話,我只用八分。如果別人竭盡全力能當上處長,那我只當到科長;如果別人竭盡全力能賺到十元錢,那我賺到八元就停止,我永遠要留兩分給自己。

八分哲學,講究的是一種和諧、有彈性的生活方式。

八分飽的人生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在路上」的哲學。

飯吃到八分,是健康;酒喝到八分,是微醺;生活到八分,才是智慧。

凡事都講分寸,愛情也要把握分寸,愛到八分才是恰到好處。愛情只到八分,留那麼兩分的距離,不僅可以避免相互傷害,不讓感情成為對方的負擔,而且距離產生美,平淡儲存真,更有利於地久天長。

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言行講分寸,給自己也給他人留迴旋和轉身的餘地,這是一種格局,更是一種智慧。

2

做事講分寸。

凡事講分寸,知禮節,過猶不及反會生事,腳踏實地才是規矩之舉。

事情做得過頭,或者做得不足,皆是分寸把握不當的後果。

得失心不能太重,人不可能完美,不可因一些錯誤,而情緒劇烈起伏,失了分寸與度量,反而於事不利。

做事要進退有度,既知順勢而上,又擅急流勇退。

宋太祖趙匡胤有次晚朝時,留石守信等高級將領下來喝酒。喝得開心時,趙匡胤突然退到屏後,嘆氣說:「倘若不是你們幫助,我當不了皇帝,可當皇帝守江山也難啊,晚上我常難以入睡。」

石守信等人忙問其中原因。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對我並沒有二心,只是怕哪日你們的部下想要富貴,給你們黃袍加身,到時你們即使不想也身不由己了。」

眾將明白受到了猜疑,忙驚慌下跪哭起來,求皇帝指一條明路。

宋太祖說:「人活著,不就圖個富貴麼,你們可以交出兵權,到地方置辦產業,為自己養老,為子孫後代積攢財富。如此我們君臣可以心安,不再猜疑。」

眾將頗為感激,次日交出兵權,返鄉養老。

宋太祖在兵權問題上處理得當,知曉分寸,不冒進不退縮,眾將也有自知之明,應變及時,雙方各退一步,順利解決了本會棘手之事。

話不可說的太滿,留三分餘地給人,也留幾分空間給自己,才能張弛有度、進退自如。

做人當有分寸,過度就會物極必反。

范蠡和文種幫助勾踐滅吳,兩人位極人臣,再進一步就威脅到越王,范蠡選擇功成身退,帶著西施隱姓埋名,文種依然身居高位,最終被越王賜死。

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對待得失要有「度」。做事要進退有度,既懂得乘勢而上,也善於急流勇退。

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之後,主動裁撤湘軍,交出兵權,才換來曾家的安寧和富貴。

《道德經》里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該進的時候要進,該退的時候要退。該顯的時候要顯,該藏的時候要藏。不知進退,就是取禍之道。

《菜根譚》中主張:「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華,盡華則衰;行義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意思是:官爵不必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否則就容易陷入危險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過度否則就會轉為衰頹,言行不要過於高潔,否則就會招來謗或攻擊。

曾國藩說:「蓋天下之理,滿由招損,亢則有悔,日中則昃,月盈乃虧,至當不易之理。」做事有分寸,才能明哲保身,進退自如。

3

與人相處,講分寸。

周國平曾說過: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人際交往,要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相處是一門學問,關係再好的兩個人,若是沒了分寸和界限,都會成為一場災難。

人生如尺,必須有度。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段話:和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和親戚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和愛人之間,保持一張紙的距離。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無論關係多麼親密,相處都要留有分寸,不要越過界限。

再好的關係,沒有了分寸感,只會把對方推得更遠,產生更大的隔閡。

處事分輕重,為人知進退,這是一個人的能力,更是一個人的教養。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好的相處模式是彼此保持著一定距離,既不疏遠,也不過於親密,言行舉止間有分寸,不越界。

與他人相處時,必須要了解別人的邊界在哪,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懂得說話留三分,不在別人面前誇誇其談,更不在背後閒言碎語,悄無聲息替人解圍,事後也不居功自傲。

有分寸感的人,說話得體,做事留有餘地,讓人感到親切但又不失尊重,自在卻又並不疏遠。

著名主持人孟非曾說:「有話你就說,但應該知道分寸。做主持人也好,做人也好,我都願意和那種懂得分寸的人打交道。」

真正有分寸感的人,會去體會對方的難處。

他們說話得體,不讓對方尷尬,不步步緊逼,而是懂得退讓。這樣,既給別人留有體面,又讓彼此相處起來舒服。

親疏有節,冷熱有度,不論關係再怎麼好,也要懂得禮讓,不可越界。

三毛曾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反易生隔離。」

如果我們想要維持長久的友誼,就要回歸「生分」,審時度勢的保持好彼此之間的分寸。

與人相處,說話要講究分寸,不可因雙方親近而毫無顧忌,不可因個性直爽而滔滔不絕。

古人說:「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

哪怕關係再好,做人都該知輕重,懂分寸。

中國人常講究一個「度」,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多了少了都不行。與人相處,分寸的拿捏也極為重要。

剛剛相識,就別問太過隱私的問題,也少占他人便宜。

普通朋友,就不要亂開和別人缺點相關的玩笑。不給他人難堪,是一個人最起碼的修養。

好朋友,就該懂得他的底線在哪裡,不要借著關係肆意刺探。

如果是家人,就更應該明白,對外,要維護好雙方臉面,對內,也不要把對方的錯誤說得比天還大,適當給人台階下,才是家人之間最好的相處形態。

不要把性子直,當作傷害別人的藉口,說話越是口無遮攔的人,落難時越是沒人相助。

不親不疏,不冷不熱,再親近的關係也要保持距離,要懂得「禮讓」。

與人交往、說話要講分寸。開玩笑要有度,過猶不及,反會傷人,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

有了分寸,關係才會穩固,相處才會和諧。與人相處,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感。越界易衝突,太遠易生隙。

距離產生美,掌握分寸感,能使相處更輕鬆,雙方關係更融洽。

為人處事,需知道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分寸,做事懂得平衡之道,進退之則。

分寸之間,儘是人心博弈,處事哲理。

聰明的人,懂得做人的尺度,能做到知禮,知足,識趣,於進退間處理人際關係。

人生的成敗盛衰,輕重緩急,皆在對分寸的把握之中。

掌握做人的分寸,懂得做事的尺度,才能人生的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e31ad38e7f830815561a3ab93796c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