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雄兵出擊》:宏觀思維與微觀表達的平衡和統一

2023-10-02   中國電影報

原標題:《志願軍:雄兵出擊》:宏觀思維與微觀表達的平衡和統一

2023年既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中國電影必然不能缺席,必須要通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作品,紀念革命先烈,弘揚抗美援朝精神,推動文化傳承,以此肩負起黨和國家賦予中國電影的時代使命和文化責任。在這方面,由中國電影股份公司出品,陳凱歌執導,唐國強、王硯輝、劉勁、辛柏青、張頌文、黃曉明、章子怡、陳飛宇等主演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發揮了很好的表率和引領作用。影片通過對抗美援朝這場新中國立國之戰的全景式、立體式展現,實現了對抗美援朝精神的生動註解,讓觀眾深刻理解了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涵,增強了人民的歷史自覺和精神力量。

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同正義戰爭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抗美援朝精神由多種精神組合而成。具體來說,抗美援朝精神首先以愛國主義作為根本。愛國,既是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堅定維護,也是對祖國山河和人民的真摯熱愛;既是對祖國和民族尊嚴的自豪與認同,也是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使命與責任。《志願軍:雄兵出擊》充分彰顯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如片中領袖毛澤東雖深知當時中國正面臨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的國際局面,但為了讓「新生的共和國」走向安居樂業,毅然選擇排除萬難派出志願軍支援朝鮮;楊少成、孫醒、戴如義等志願軍,為了救出敵機轟炸中的老百姓,不顧自身安危,挺身沖入火海;留洋12年的軍工專家吳本正,在看到中國共產黨「一月為人民免費注射卡介苗,二月禁毒,三月碰到糧荒開倉濟民,四月廢除封建婚姻制度」之後,毅然決定放棄國外的一切,回國獻出畢生所學。這些人物和情節都充分體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精髓。革命英雄主義是敢於鬥爭、奪取勝利的英雄主義情懷,是衝鋒陷陣、血戰到底的鬥爭精神,是越戰越勇、艱苦奮鬥的革命氣節。在《志願軍:雄兵出擊》中,無論是彭德懷司令員冒著生命危險勇闖前線探察戰況,還是3連戰士不懼強壓死守松骨峰,抑或是338團團長朱月華不顧生死奮勇阻擊敵軍坦克,均彰顯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特質,是抗美援朝精神最具標識性的內核。它表現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不怕難、不怕苦、不怕壓,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積極面對鬥爭中的苦樂順逆。在《志願軍:雄兵出擊》中,軍工專家吳本正向觀眾道出了彼時敵我雙方的國力差距——「今年(1950年)鋼產量,我們最多60萬噸,美國絕不會低於8500萬噸;發電量我們最多46億度,美國是3340億度;原油產量我們只有20萬噸,而美國是2億6000萬噸」。這種差距下的對壘,用電影中的台詞來說,就像一個小孩要去挑戰拳擊冠軍。然而,即便深知敵我差距極不對稱,中國人民志願軍仍堅守「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勇氣和信念,展現出了強烈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革命忠誠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底蘊,是支撐起中國人民志願軍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深層次因素。它表現為服從組織、聽從安排、勇擔責任、使命必達的意識和素養。《志願軍:雄兵出擊》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革命忠誠精神。如片中38軍113師為了完成切斷敵軍逃跑路線的任務,一夜奔襲72公里,用雙腿在山路上跑贏了美國汽車,先敵5分鐘到達並占領三所里,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又如,3連戰士為了完成搶占松骨峰高地的任務,捨生忘死頑強阻擊敵人,最後僅剩寥寥數人,生動體現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革命忠誠精神。

國際主義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有機組成。它表現為跨越國界、互利平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價值追求。《志願軍:雄兵出擊》對國際主義精神同樣進行了充分表現。不同於過去許多同類型影片專注於對戰爭場面的塑造,《志願軍:雄兵出擊》在聚焦朝鮮戰場的同時,也將視野放置於外交層面,再現了以伍修權為代表中國外交團隊在聯合國安理會對帝國主義進行嚴厲批判,為捍衛人類和平而呼喊的情境,充分彰顯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國際主義精神。

除卻思想精深,《志願軍:雄兵出擊》在藝術表達上也足夠精湛,很多細節富有歷史質感、藝術張力。眾所周知,戰爭題材電影的戲劇張力和視覺吸引力主要來自於戰爭場面的塑造。《志願軍:雄兵出擊》對戰爭場面的塑造,做到了「三高」。

首先,是真實度高。真實,是電影藝術的生命。對於戰爭題材電影而言,真實更是它賴以生存的基因。為了向觀眾還原高度真實的戰爭場面,《志願軍:雄兵出擊》不僅1:1還原仿製了飛機、坦克、槍枝、軍服等武器和裝備,還通過特技手段真實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瀰漫的戰場。如為了還原松骨峰阻擊戰役的慘烈景象,影片拍攝現場動用了100多個「火燒人」,以此讓觀眾切身體悟戰爭的殘酷性。

其次,是豐富度高。作為《志願軍》三部曲的首部,《志願軍:雄兵出擊》不僅再現了朝鮮戰場中三場關鍵戰役:兩水洞戰役、三所里戰役和松骨峰阻擊戰,還呈現了由伍修權率領的外交隊伍在聯合國與美國展開的「沒有硝煙的戰爭」。除此之外,影片還展現了多種作戰手段,如遭遇戰、肉搏戰和隱蔽戰等等,具有較高的豐富度,能夠讓為全面、深入的了解抗美援朝戰爭中短兵相接的細節和過程。

再次,是可看性高。《志願軍:雄兵出擊》所塑造的戰爭場面極為壯觀,堪稱國產戰爭電影的視覺標杆。一方面,影片注重戰鬥細節的刻畫,將快速剪切、空中拍攝、景別交叉、煙火特效等戰爭片常用的影像技巧運用到了極致。如影片中的松骨峰阻擊戰,創作者便嘗試讓攝影師吊著威亞在空中拍攝,以此讓觀眾獲得穿梭於「槍林彈雨」的視覺體驗。另一方面,影片充分運用數字特效來展現宏大場面。如影片開頭,美軍第7艦隊入侵台灣海峽,海面各色軍艦雲集,空中龐大機群轟鳴,每一幀都挑動著觀眾的情緒和神經。

《志願軍:雄兵出擊》在對戰爭場面進行精心雕琢的同時,也對個體在戰爭中的情感進行了突出表現。可以看到,影片一方面詳細刻畫了毛澤東與毛岸英之間的父子情、李伊默和李曉之間的父女情以及志願軍戰士們之間的袍澤情,另一方面則詳細描繪了新兵楊三弟的成長弧光,展現了其從優柔寡斷、謹小慎微到英勇果敢的成長蛻變過程。這些情感線索,有效激發了觀眾的共情與共鳴,進而使影片與觀眾建立起了共同體美學。

作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的誕生,離不開創作團隊工匠精神的支撐。據悉,為了使影片達到精良的製作水平,創作團隊對片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精心雕琢——不僅畫了上萬張的美術概念圖,搭建了1萬多平米的道具庫,收集製作了25000餘套道具服;還對每位角色的人物造型進行了深度思考,按照真實的人物原型對演員的顴骨、額頭等部位進行化妝改造。正是這種錙銖必較的工匠精神,讓影片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品質得到了有效保證。

誠然,囿於篇幅關係,《志願軍:雄兵出擊》在人物關係塑造上仍存在一定瑕疵,但總的來看,影片對抗美援朝精神的書寫,對戰爭場面的刻畫,對人物情感的描寫以及對各類細節的雕琢都具備較高的水準,稱得上是一部誠意滿滿的標杆之作。

(作者饒曙光系電影理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蘭健華系北京電影學院博士後)

文 / 饒曙光、蘭健華

編輯/珞琦

責編/杜思夢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郵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