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
11月5日,玉溪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通海縣專場)舉行。相關部門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通海縣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果進行發布並回答記者提問。
開屏新聞記者現場提問 供圖
開屏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縣經濟總量從2013年的82.09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05.9億元,居全省第37位、全市第3位。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達159.64億元,同比增長6.1%。
賡續歷史文脈,激發城市活力
通海四通八達、景色秀美,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據了解,這些年,通海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商旅文、吃住行、游購娛深度融合,持續擦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片,發展全域旅遊,沉浸式旅遊示範區建設步伐加快,文旅消費持續回暖復甦、提檔升級。
2024年以來,通海成功舉辦迎春花街、奔跑彩雲南名城領跑賽、「秀麓有約」體育文化節、山地自行車越野賽等活動30場(次),接待遊客235.8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6.42億元。
作為玉溪唯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通海縣始終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作為重要任務,從制度建立、規劃編制、保護措施、傳承利用、宣傳推介等方面入手,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在傳承利用方面,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工作,100餘處傳統風貌建築已活化利用為茶吧、書吧等。
據介紹,未來,通海將本著「一院一文化、一街一景觀、一城一特色」的原則,整體性、劃區域、分類別地提升改造街立面、打造景觀小品、活化利用古建築。不斷豐富通海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增加旅遊場景、提升消費業態檔次,提升通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推進湖泊治理,守護生態底色
杞麓湖是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玉溪市通海縣的「母親湖」,這些年,通海堅持以杞麓湖保護治理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以改革守護生態底色。通過組建「湖泊革命」指揮部、健全湖泊基礎性研究體系、配合修訂完善《雲南省杞麓湖保護條例》等舉措,湖泊治理穩步推進。
通過實施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工程,通海對杞麓湖徑流區內初期雨水、農田尾水等進行分段攔截收集。2023年抽提攔截存留719萬方,覆蓋2.1萬畝次耕地用水,2024年抽提攔截存留1053萬方,覆蓋3.5萬畝次耕地用水,灌溉率由原來70%提高到90%。實現「肥水」湖外循環利用,減少「污水」入湖,預計年循環利用水資源量1000餘萬方。轉變生產方式,助推農業綠色轉型升級。通過採用「管道供水、刷卡取水」的灌溉方式,改變了傳統溝渠輸水、大水漫灌的粗放種植模式,發展設施農業4萬畝。
下一步,通海將構建分段攔截、分級調蓄、分質利用、全程調控「三分一調」的流域污染防控體系,形成「一圈多線」「多河聯調」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大格局,推動攔蓄帶末端調控向全程管控轉變,消減入湖污染負荷、減輕末端調控壓力、減少運行管護費用,大力推進湖外水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性工程建設。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不斷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讓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化節約型轉變,促進杞麓湖保護治理。
開屏新聞記者 李春麗 孫琴霞
一審 何曉宇
責任編輯 易科彥
責任校對 呂世成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