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木偶戲 盡顯獨特魅力(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

2024-10-29     金台資訊

圖:表演者在探討皮影戲華陰老腔表演技巧。 本報記者 張丹華攝 圖:木偶劇《象往版納》劇照。 中國木偶藝術劇院供圖 圖:泉州木偶劇團新創劇目《小金剛傳奇》劇照。 泉州木偶劇團供圖

皮影戲木偶戲,集文學、美術、音樂、表演等於一體,是我國戲劇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泉州提線木偶戲、陝西皮影戲華陰老腔、河北唐山皮影戲……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皮影戲與木偶戲項目眾多,展現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貌。

前不久,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戲劇家協會等承辦的2024第七屆北京影偶藝術周舉行。藝術周為觀眾呈現了19部線下演出、9部線上演出作品,並舉辦多場專家導賞、影偶工作坊等活動。本期報道選取在本屆影偶藝術周上參演的3種不同類型的影偶作品,從中一窺影偶藝術的獨特魅力。

——編 者

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傳承創新木偶藝術

舞台有新意 木偶更靈動

本報記者 王 珏

前不久,中國木偶藝術劇院《神筆馬良》在北京菊隱劇場上演。這個由中國經典童話改編的木偶劇,展現了10多個個性鮮明、做工精良的木偶角色。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在傳統木偶藝術基礎上,採用了多種木偶類型,加上現代舞台語彙的運用,為作品增添了新意。

近年來,中國木偶藝術劇院不斷推動木偶藝術創新。在題材上,劇院將生態環保、科學普及等融入木偶劇,創作了《飛吧,丹頂鶴——丹頂鶴的故事》《狂歡野鴨湖》《大象來了》等劇目,使木偶劇更有時代感。

「我們還在劇院內建設木偶藝術體驗基地,增加木偶體驗培訓、木偶收藏展示等內容,拓展了木偶藝術的展現空間。」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院長趙永莊說。

最近,木偶劇《象往版納》在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卡酷劇場全新亮相。當《有一種生活叫西雙版納》的悠揚歌聲響起,觀眾瞬間被帶入了雲南西雙版納的美麗景色中。隨著15頭栩栩如生的「大象」從觀眾席奔向舞台,現場響起掌聲、歡呼聲。

《象往版納》是在木偶劇《大象來了》的基礎上創作而成。該劇以西雙版納亞洲象群北上南歸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巧妙融合了雲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與風土人情,通過9個篇章講述大象家族的動人故事,生動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場景。

舞台上,15頭「大象」按1∶1的比例復原,最大的高2.5米、長2.8米。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大象」完成了奔跑、單腿跪、揚鼻、臥睡等動作。該劇導演石學海說,為了更好地呈現「大象」,創作人員8次前往製作工廠,商討製作材料、木偶結構和操作方法等,最終成功解決了重量、視野、通氣問題,讓「大象」在舞台上行動自如、撒歡奔跑。

「當下,創作者紛紛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中,尋找舞台藝術的現代感。我們充分發揮想像力,在傳統的手工木偶中完成創意轉換,不斷推動木偶藝術的傳承創新。」趙永莊說,「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在教育、文旅方面做提升,在內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斷創作有想像力、創造力的木偶劇。」

陝西皮影戲華陰老腔原汁原味展現傳統特色

生絹作戲台 雙手演故事

本報記者 張丹華

「賣雜貨嘞!賣雜貨嘞!」伴著叫賣聲,賣貨郎成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

在第七屆北京影偶藝術周中,陝西華陰老腔張喜民班社在北京菊隱劇場上演了《經典老腔皮影折子戲》。這是從華陰市雙泉村走出的黃土地原生態藝術,用陝西方言表演,展現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傳統韻味。

張喜民班社演出的皮影戲劇目是《賣雜貨》和《張飛戰典韋》,劇目組合一文一武,風格迥異:《賣雜貨》以幽默逗趣的方式講述了一段書生與小姐的愛情故事,而《張飛戰典韋》則展現了兩位古代猛將激烈的戰鬥場面。

「《賣雜貨》是耍怪、逗笑的劇目,《張飛戰典韋》的看點是二位猛將上下馬,速度很快。」說起這兩齣經典劇目,77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皮影戲(華陰老腔)代表性傳承人張喜民如數家珍。

華陰老腔的劇目有200餘個,以古代軍事題材和神話傳說居多。一個皮影班社,只要5個人:一個人說戲,要唱出生旦凈末丑多種角色的喜怒哀樂;一個簽手操作全場的皮影;其他還有幫檔、後槽、板胡手,每個人都身兼數職,手口並用,可謂「三尺生絹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演出中使用月琴、板胡、梆子、鍾鈴、馬鑼等傳統樂器,為皮影戲提供了獨特的音樂支持,增強了演出的藝術氛圍。」張喜民介紹。

華陰市背靠華山,地處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處。人與山水自然的互動,形成了古樸、蒼涼、粗獷的地方文化。華陰老腔經過漫長的發展,在唐宋時與皮影結合,初步形成一個新的地方劇種,明清、民國時期一度繁榮,後又漸漸沉寂。

「張喜民班社在保持華陰老腔皮影戲精髓的同時不斷創新,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煥發生機。」渭南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劉鵬說。

張喜民和團隊經常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演出,並受邀走出國門,到德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表演華陰老腔。因為老腔中有民間說唱的元素,在美國表演時,有評論將其稱為「古老東方的搖滾樂」。

「當前,年輕一代對傳統曲藝的認知和興趣不足,傳統的華陰老腔演繹技藝需要長期的專業訓練和經驗積累,而現有的培訓體系在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劉鵬說,需要優化課程設置、提升教學方法,建立藝術家激勵機制,通過各種途徑為優秀的華陰老腔演員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支持,培養更多華陰老腔人才。

福建泉州提線木偶戲工藝獨特、別具一格

十指舞懸絲 操縱顯精巧

本報記者 施 鈺

口中用閩南語吟唱著,手上提線操縱木偶隨韻律移動,手指一勾一挑,木偶似活了一般,做起穿戴斗笠、提筆寫字、錘釘修船、縫補漁網等精巧的動作。福建省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演員莊麗娥表演的泉州提線木偶戲《海的女兒》,將泉州惠安女晨起梳妝、清晨海灘曬網、午後修船等場景巧妙呈現給觀眾。

泉州提線木偶戲相傳源於秦漢,擁有一套規範的操線技巧,以及獨特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至今還保存著700餘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曲調。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演出時,演員以手指挑動串聯在勾牌上的絲線,調動木偶的各部分軀幹,並配以獨特的閩南地方音樂與唱腔。「演員在表演中使用的力道要穿過軟的中介物到達木偶的軀幹,做出動作,其難度可想而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副主編、《泉州提線木偶戲傳承人口述史》一書作者高舒介紹,如今泉州提線木偶戲在保持傳統的表演技法與劇種特點基礎上,為順應現代舞台的表演形式,「在規模較大的劇目中,木偶勾牌的線已經從約1米長增加到約3米長,這也對演員提出更高要求。」

「排一場提線木偶戲可能比真人演戲還難,每個動作、每次調度都要細摳,做到『人偶合一』。」泉州市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泉州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最近正忙著組織劇團創排新劇《霍去病》。這部戲中約有五六十個木偶出場,近100名演職人員參演,演員全程站在高台上演出,操控木偶動作的同時還要唱詞念白。

《青春夢》中的老嫗通過「變臉」與「變身」由老變少;《鍾馗醉酒》里,鍾馗捧起酒罈一飲而盡,倒頭就睡,肚子伴著呼嚕聲起伏;《馴猴》里的小猴子在絲線操控下彈吉他、跳迪斯科、騎單車……洪世鍵介紹,劇團日常演出的節目廣受歡迎,今年1至8月,劇團已演出600場,創收1600多萬元,其中85%以上的觀眾是年輕人。國慶假期期間,劇團每天安排8場演出,場場爆滿。

「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與木偶表演相匹配的其他分工發展,加強木偶雕刻等專業製作人才的培養,讓泉州提線木偶戲在多方面得到傳承與發展。」高舒說。

人民日報》( 2024年10月29日 11 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b5dd756974c339cbd9a24eecadf7ffa.html